併購新聞愈演愈烈(系列之三)

成熟市場的合縱連橫

美國自行車業併購風潮不斷,追本溯源,'94、'95年的這些併購、改組等新聞,其緣由都要回溯到10至15年前。市場競爭轉趨激烈,企業想要繼續成長,就只能靠互相搶奪對方的市場。

文◎編譯小組


先深吸一口氣,在你尚未閱讀以下面這一長串1994年美國自行車業的瘋狂併購行動之前。

史無前例的併購風潮

Bell Sports繼Blackburburn和Rhode Gear之後,又買下Vista Lite及Sport Rack。American Recreation併購了一家加拿大的分銷商Cycle Tech後,接著又與Bell合併。同時,Sam Zell公司剛於二年前把Schwinn納入旗下,並將它與Scott合而為一,最近則洽購了Bell公司10%的股份。Trek在二年之內,相繼購進了Fisher、Bontrager和Klein,並投資設立連鎖零售店。

滑雪及運動工業的翹楚,Salomon公司也買下了Mavic;另一個活躍於滑雪及釣魚產品的股票上市公司Anthony企業,則購下了Pro.Flex。另一個投資集團買下Mantis、Critical Design和Carmichael Design;GT買了Wisconsin Cycle Supply;Fat City Cyc-les公司被Serotta納入,進而合而為一。

一口氣念完這一系列併購事件,你一定納悶,這是怎麼回事?連有多年經驗的產業觀察家也說,去年的經驗是史無前例的。「這個行業一向都相當平靜,也相當單純。」Park Tool副總裁Eric HawkinS說。

併購事件發展原由

追本溯源,'94年、'95年的這些併購、改組以及股票上市等等的現象,其緣由都要回溯到10至15年前。那一段時期正是一股新興的自行車企業如Cannondale、Trek、Mongoose、Specialized、GT and Diamondback開始陸續進入美國市場。當時的市場完全為歐洲及日本的供應商和進口商所控制。

這些企業體初期並不購成什麼威脅,產品僅佔美國市場的一小部份,有些公司還前所未有的把大筆的預算花在行銷及廣告上面。歷經八○年代及九○年代初期,它們逐漸成長,同時登山車也成為自行車市場的主流。

隨著GT、Trek、Specialized及其他公司日漸的壯大,日本、歐洲的公司如Peugeot、Motobecane、Raleigh、Fuji、Miyata、Panasonic、Bridgestone、Univega、Schwinn也慢慢地退出美國市場。

市場成熟競爭轉趨激烈

這些新企業之間很少互相競爭。相反地,他們的新車種逐漸的取代了舊車型的市場。由於市場快速的成長,很多小型公司如Klein、Fat City和Merlin很快的就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並在市場上立足,而且在短時期內就有了相當的成就。

但是好日子過去了,九○年代初期登山車銷售量慢慢的走下坡。觀察家說那是因為市場已經成熟的緣故,而一個成熟的市場即是競爭更激烈的市場。任何一家自行車公司都可從台灣進口大批的登山車,然而,如果沒有建立強大的品牌名稱,也沒投下資金作研發來區隔市場,這樣子的車子是賣不出去的。市場日漸緊縮,小公司的生存空間就愈來愈小,況且小型公司還必須花費更多的管銷費用。

很多企業剛慶祝完他們的20歲生日,這些企業過去分享了日、歐等進口商所留下的市場大餅。但是到了今天,在市場已經飽和的狀態下,想繼續成長就只能靠互相搶奪對方的市場。

行銷將是致勝關鍵

Trek是第一家營運成熟的公司,也就是說,它在大部分領域的行銷能力已達極限。因此,如果Trek有意在它早已是強勢的市場上再尋求突破,推出更多強而有力的新品牌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Trek已經投資成立「Start to Finish」連鎖零售店,計劃在其他尚未成熟的市場上繼續衝剌。

他的登山車公司幾年前就已達到顛峰。除非有額外的資金投入,來提昇產品的價值及服務的品質,否則,發展的空間極為有限。因此,有些公司如Bell、Cannondale以及American Recreation就用股票上市的方式,匯集資金。另外,如GT/Ritewav則是從產業外獲得援助。其他如Fat City和Serotta採合併的方式來降低成本。至於那些無力轉型的公司,則只有等著被併購的份了。

摘譯自美國Bicycle Retailer雜誌1995年9月1日

 
(發佈於: 1995/ 11月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