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RadMarkt雜誌座談主題:
品牌策略 |
 |
「所有香蕉都是彎的,不過有些卻是成熟的…」
圖、文◎編譯小組
品牌的魅力有如這麼一句話:「我愛吃香蕉。只要是熟度夠的話,我太太一定會照單全買。」對於本次RadMarkt雜誌座談會的主題「品牌」,專題主講人Ulrich Fehmerling並沒有提出任何陳義過高的空泛理論,只以上述的這個日常生活例證,為此次座談與會者點出了主題重點。Fehmerling很清楚自己要談的內容是什麼。這位個體經濟學家在其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所不斷強調的論點,都脫離不了以日常生活實例來證明品牌的重要性。
Fehmerling認為,品牌是可以創造的,只要能注意到一些基本原則即可。產品的設計製造絕對要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絕不可以自身的目的為標準。而且,消費者的需求又和理性毫無任何關聯。
對於行銷各有不同的看法
在做出選購決策(包括要購買一輛新的自行車)時,主宰一切的是衝動的情緒,這是許多專家都一致同意的看法。不過一般經銷商中,卻只有5%很清楚這個道理。但如果品牌的創造方法如此簡單,為何在自行車業界卻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市場領導廠商呢?我們所獲得的最普遍答案是:其實自行車都是大同小異的。不過此種說法無法獲得Fehmerling的認同。他表示,果真如此,那賣香蕉的水果商會怎麼說呢?所有的香蕉都是黃顏色的,也都是彎的。儘管如此,但其中卻因品質不同,而可各自樹立出自身的品牌。請別老是告訴我,所有的自行車都是一樣的。
如果試問一下一般的消費者,究竟知道那些自行車品牌,大多數受訪者會想到兩種品牌:Kettler和Hercules。此次座談會中,本刊邀請到了上述兩家公司的代表與會,一位是Kettler的自行車部門主管Volker
Schmuck,另一位是Hercules的銷售主管Wolfdieter Fronemann,共同參與主題討論。此外,捷安特德國公司的營運負責人Ralf Kindermann,則代表新興的登山車知名品牌出席,而專店業者Thomas Merkel也與會陳述了經銷商方面的看法。
只要品質精良價格並非絕對
只要提到Kettler這個品牌,就會令人聯想到鋁製自行車。該公司的營運負責人Heinz Kettler也有意藉助,其鋁製自行車來塑造品牌形象。1976年時,該公司率先在市場上推出了鋁製自行車,但卻不自足於僅以第一家推出鋁製車的車廠自居。雖然該公司大買主Karstadt,當時只願以低於400馬克的價格,購買該公司的鋁製車,但Kettler卻並未有絲毫的讓步,仍堅持其高價位。而Fehmerling也堅決肯定此種做法。他認為,消費者對於自己所鍾愛的品牌,不管代價多高都肯付出的。因此,對Fehmerling而言,價格並非絕對的。
在Hercules方面,多年來也一直堅持著,以穩定售價供應優質產品的策略。其子公司Mannesmann也都一直能遵循著品牌自行車的產銷原則。此一經營理念的最佳明證是:Hercurles所屬的Atag控股集團董事之一Hans Wezenaar曾慎重地指出:「我們是品牌收集者!」。而自1995年9月1日起,正式併購Nurnberg的Hercules車廠,正是Atag集團的最新傑作。
自創品牌有其必要
不論是Hercules或Kettler,都是率先從多年前開始即不斷以其品牌,向消費者促銷其產品的領先廠商。Fronemann回憶說道:「Hercules在Stern雜誌上刊登的廣告,是以今日眼光看來令人頗覺怪異的主題為訴求,但在當時卻吸引了無可數計的矚目眼光」。不論是以往或現在,自行車廣告最偏愛的媒體似平都是Stern。Kettler公司一直都定期在這份雜誌上刊登有關廣告,而像捷安特德國公司,最近也在Stern雜誌上刊登了大篇幅的促銷廣告,其訴求的內容為:感情、感性及實用性,而非技術。
加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話雖如此,但對於業界可能的個別差異,其實也不能一概而論。任何品牌都有必要持續地喚起消費者的記憶,以免在時間的流逝中,品牌名聲也逐漸邁向被遺忘的必然命運。這些廣告活動,Ulrich fehmerling統稱之為「持續性的驗證和增強作用」,而這些促銷措施都得花錢去做。例如在Stern雜誌上刊登一頁彩色宣傳廣告,便須花廣告費92,000馬克。捷安特此次的廣告刊登預算是60萬馬克,不過該公司不打算再做類似的促銷了。捷安特在Spiegel、Pit for Fun、MaXX和其他的雜誌上都刊登了廣告。該公司的業務負責人Kindermann表示:「對我們而言,60萬馬克是一筆大數目,不過這樣的花費卻物無所值,我們想獲得的此這要多許多」。
製造商和專賣店之間的策略聯盟,是建立並長期經營一個品牌的最大前提,經銷商的任務是努力保持品牌形象,且經銷業者不可分散心力在多種品牌上,而應精挑細選出少數品牌,而後全力投入,使自身和所選擇的品牌互蒙其利。
Kindermann佔計,整個自行車業界一年在行銷方面的支出達1.75億馬克。這雖然已是不算少的廣告支出,
但其促銷成果卻可惜很難能做可靠的估算。對於廣告花費與其效果的看法,亨利‧福特的一番話可能頗為貼切,他說:「我的廣告預算中,有半數是丟到窗外去了。我真希望知道到底廣告的效用何在」。如此說來,自行車業者每年都要損失幾百萬馬克了。而在不景氣的時候,廠商們所能支出的經費固然有限,對於要被「丟到窗外」的半數預算,自然也更少有承受能力了。但真的是沒錢就沒有品牌嗎?
專賣店是有力的促銷管道
其實情況也不是那麼悲觀,因為自行車製造商們還有一項有力的本錢─專賣店,這是廣告效果佳但花費少的一個促銷管道。Fehmerling對業者的忠告並不算新鮮,不過卻簡單易行:「製造商和經銷商要維持良好的夥伴關係」。如果製造商欠缺強而有力的品牌知名度,經銷商本身就可代為塑造一個活生生的品牌。透過經銷商的品牌推薦,許多消費者都樂於接受。不過Fehmerling也強調,經銷商和製造商之間還頗欠缺對各自責任分配的明確歸屬定位。
專賣店拒絕接受專賣少數特殊產品的時代已過去了。Volker Schmuck指出,Heinz Kettler在70年代中期,即有由專賣店經銷其鋁製車的想法。不過當時其接洽的專賣店竟表示:「謝了,不行。去找幫你賣折疊車的經銷商吧」。Kettler照做之後,也引發了百貨公司和經銷商間的衝突。而當後來這家專賣店也想趕上鋁製自行車的潮流時,Heinz Kettler並未記仇,他慨然接受了該專賣店的重修舊好提議,也在之後創設了簡稱HKS(Heinz Kettler Spezial)的一整套專賣店適用的銷售產品計劃,而開始了雙方的合作關係。
建立策略聯盟關係
對Fehmerling而言,品牌產品製造商和專賣店之間的策略聯盟,正是建立並長期經營一個品牌的最大前提。經銷商們的任務是努力保持品牌形象,並大力宣傳該品牌的產品,如此一來,這個品牌的良好品牌將會有助於其銷售績效,不過其中的一大前提是:經銷業者不可分散心力在多種品牌,而是應精挑細選出少數品牌,而後全力投入,使自身和所選擇的品牌互蒙其利。來自Freiburg的專營店業者Thomas Merkel在這方面也有完全一致的看法。
Merkel指出:「業者如在店內引進十幾個品牌,實在是沒什麼意義。我們店內只供應二、三個強勢品牌的產品,不過它們彼此之間都有所區隔,不致有相互競爭的情況」。秉持著這個策略,Merkel的營運業績頗為優異。除此之外,他也以"Hild Nr.41",這個甚為特殊的名稱,創立了自身的品牌。深究其詳,原來Hild是他的店名,而4l則是店址的門牌號碼。他說明指出,每一款Hild品牌自行車,都可由消費者自行選用中意的車架和不同的組件組合。這種個性化十足的車,Merkel一年可賣出250輛,買主則都是追求與眾不同的車迷。他強調,其實要滿足這類要求個性產品的需求根本不難。
擺脫大型零件廠的絰縛
如果專賣店業者能和製造商密切合作,塑造出一個強勢品牌,或許還能擺脫大型零組件製造廠的控制,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其實只要提到這個問題,大概沒有業者不是一肚子苦水的。在本刊舉辦的此次座談會中,自然也無法例外。如果有消費者就是指定要某個品牌的變速器,我們該怎麼辦呢?大家都希望一個車款能儘量
延長其市場熱度及產品壽命,但問題是我們卻常被迫縮短車款的生命週期。對此種情況,我們又要如何去因應呢?這位來自Treiburg的專賣店業者給了一個很有趣的答案。
Thomas Merkel指出:「為什麼我們老是要迷迷糊糊的呢?又為何Shimano要舉辦一項歐洲設計大賽呢?如果Shimano想自己生產自行車的話,我們看起來是何其脆弱渺小呢?」雖不滿意,但又如何呢?「我喜歡自行車,只要配備Shimano的組件,我一概來者不拒。」一樣都是香蕉,怎麼會有這種差別?
摘譯自德國RadMarkt雜誌1995年10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