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行車業現況與展望

圖、文◎馬成明


1995年中國自行車業回顧

國大陸擁有十二億人口,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人口王國,維持這個龐大人口的中短途運輸交通工具,不外是以下四種:公共交通(大巴、中巴、地鐵、的土)、私人公司汽車、摩托車以及自行車。

自行車為主力交通工具

鑒於目前極為緊張的道路交通系統,和現有的國力、財力及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前三者的交通發展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有突破性的進展。小轎車很快進入普通家庭,只不過是國內外汽車廠商,真心實意想達到的「夢想」罷了,自行車業界人士往往對此強調報以不層的一笑,因為只要稍加留心研究一下,以目前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道路狀況,你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至少在20~30年內,自行車仍然是大陸百姓代步的第一工具。

縱觀近l7年來中國大陸自行車發展,它留下了這樣的軌跡和數字:(1)1979年產量首次突破l,000萬輛,居世界之首,以後每隔三年遞增1,000萬輛,直至'87年進入平穩:(2)進入1985年~1995年,年產量一直未低於3,000萬輛以下;(3)'87~'88年,'9l~'94年連續五年超過4,000萬輛;(4)1995年產量為3,712萬輛,比'94年減少8%。

自行車王國名不虛傳

中國大陸的自行車世界有著這樣的說法,即5 4 3格局5,000多萬輛的年生產能力;4,000多萬輛的年產量;3,000萬輛左右的年消費市場需求。有人甚至佔算最大年產能可達到6,000~7,000萬輛,而3,000萬的年消費量又分為出口l,000萬左右,更新l,000萬左右,新增l,000萬左右。大陸自行車整車企業共計350家,遍及全國三大直轄市及2l個省,共2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排名前五位分別為:(1)家;(6)其餘省市低於10家。

目前中國自行車行業發展正處於重要的十字路口,行業競爭白熱化,為了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企業
必須要樹立自己的信譽,品牌的聲譽是企業的信用,是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這既需要企業自身努力下功夫,
又需要政府,特別是行業協會等外部力量及各方面相互配合,才能使中國自行車等成長更快速。

1995年中國自行車市場十大新聞

新聞1

全國助力車專業委員會,一屆二次常委(擴大)會議於1995年2月17~18日在無錫召開,15個常務委員單位、16個首批助力車受保護單位、全國自行車信息、標準、檢測三個中心,共32個單位參與大會,主要完成以下問題的討論:

l.建議中國自行車協會,會同公安部門對助力車產品實施生產許可證制。
2.對助力車時速及排氣量提出規定,時速以不超過24KM/H,排量36C.C.以下。
3.採取措施提高助力車產品質量,制定發動機標準及控制辦法,組織發動機檢測。
4.加強管理引導消費者組織專題研究會信息交流,宣傳15家合格產品,明確助力車專業委員會為中國自行車協會的會員單位。

新聞2

1995年4月18~22日天津春季全國商品交易會,兩輪車展館─以整車訂貨成交簽單為首要目的的新型展會模式已成定局,繼'94年首屆展會兩輪車以來再獲業界肯定,'96年將再擴大規模。

新聞3

1995年11月1日,美國商務部(DOC)發表有關中國自行車傾銷初步判定,12月4日進行初判修正,雖說最後裁決將在'96年4月底前做出(最遲判決6月1日前會做出)。但業者均已基本議定不會有太大改變,從而結束了長達近一年的反傾銷風波。此案是繼歐共體反傾銷之後,對大陸自行車業界再一次的嚴重打擊,對在大陸的台資自行車企業也產生影響,同時勢必加重國內市場競爭,帶來一個新的市場變化。通過本案的這種結局,可能會促使中國政府以及有關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自行車出口行業管理,做到公平有序的競爭。

新聞4

'95年7月,中國輕工總會召開大型價格協調和名牌戰略會議,組成價格聯盟,共有12家年產量過百萬輛以上規模的大企業,經討論達成了發展名牌戰略的共識。

新聞5

'95年7月,全國自行車標準化中心,在中國自行車協會及其助力車專業委員會的提議下,上海召開了條訂助力車行業標準座談會,會後取得如下共識做為標準修訂指導性原則:

1.助力車立足於自行車。
2.助力車要區別於輕便摩托車慢車道騎行。
3.技術數據:(1)汽缸容積不大於30CM;(2)整車最高車速下大於20KM/H,上下20%;(3)騎行性以710MN輪經八小時行10KM等。

新聞6

'95年8月3~5日,中國自行車協會第四屆會員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第四屆理事會名單,大會中會員相互交流生產經營情況,探討行業發展形勢。上半年全國自行車出口創匯增多,出產量下降;企業經濟效益下滑,下半年行業形勢下容樂觀。

新聞7

'95年8月31日,中國輕工總會產品排行榜自行車類前12名揭曉,中國自行車協會在行業報紙(消費時報)
上公佈順序如下:

新聞8

'95年9月23~26日,第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自行車展覽會在上海召開,展出總面積12,000平米,共設三個
展區,產品展示、貿易洽談、自行車表演區等,共計展出攤位586個,國內537個,國際展位49個,有來自中、美、德、義、印、日、芬、台等300餘家廠商組團參展,助動自行車大量增多、產品升級很快、品種多。

新聞9

1995年10月26日~11月5日,'95健牌杯國際自行車環中大賽在中國舉辦,這是一場世界級高水平自行車賽事,兩屆世界冠軍義大利Bugno烏茲別克斯坦、短途賽名將Abdoujaparov、俄羅斯名將Ekimov及多名世界級好手均參加了這次聯合賽,該賽事是為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獎金總額(20萬美元)和水平最高的比賽,該獎金總額在世界自行車賽事排名第五,全賽程近500公里,由南到北貫通中國著名大城市,賽後中國幾乎80%的電視台都做不同程度地報導了這場'95年首度在大陸舉辦的創亞洲職業之冠的國際賽事,以香港-深圳-廣州-上海-北京,最後總成績個人冠軍由荷蘭Novell隊的俄羅斯籍Ekimov獲得,取水晶杯及五萬美元獎金。

新聞10

1995年10月,由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齊倡議發起的「國際奧委會主席杯」,中國百城市群眾自行車賽,
十月份在中國大陸各地陸續舉行。

中國奧委會中國體育總會8月15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佈會,宣布了這一賽事。獎品由上海鳳凰股
份公司提供200輛,帶有奧運標誌的山地車,由薩馬蘭齊先生分贈100個城市男女冠軍,該項賽事前後共有約
1,000萬人參加,規模宏大,是群眾性賽事。在天津的比賽是由萬達自行車公司協舉,天津體委主辦,天津自
車運動協會承辦,共有400多人參加了天津的萬達國際奧委會主席百城市群眾自行車賽。

1996年大陸自行車市場趨勢展望

根據一些統計資料,我們做出如下分析預測,希望能做為參考資料,以享企業供業界人士今後決策參考,或許能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資料以'79年~'95年止,可看出自行車業大致走勢為:(1)1979年中國大陸自行車產量首次突破l,000萬輛;(2)1981年、1983年幾乎每隔三年產量遞增1,000萬輛;(3)至1987年首次突破4,000萬輛後連續三年遞減;(4)至'91年又連續三年回升;(5)至'94年又開始遞減;(6)照此規律應遞減至'96年;(7)'97年應開始回升;(8)按規律應升至'99年。

1979年~1995年這17年之間,大陸自行業界大走勢為:1979~1983年為快速增長期;1983~1987為平穩增長期;1987~1993年為成熟期,並於1993年達頂峰4,200萬輛。進入1987年後產量每年變動幅度在8%~10%左右。

而為適應中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特點,龐大的市場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品種將更多層次、多元化,未來產品發展主要有如下趨勢:

(1)多功能化:
除保證正常的交通工具主職能外,在農村還應具備載重功能,婦女車能具備購物,帶小孩功能,中高標車
應具備安全可靠的防盜功能。

(2)多層次多元化:
市場消費對象可以被分成三類:(A)大、中城市高消費層,35歲以下,15歲以上,新潮、高檔、變速款式花色時髦。(B)大、中城市中檔消費層,以中檔車實用車為主。(C)廣大農村地區,中小城鎮居民,以中、低檔車為主,針對不同對象設計製造不同檔次、不同功能、經濟實用車。

(3)顏色,款式多樣化:
顏色將保持多種多樣、不同對象不同需求。此外地區性還有差異,一般規律為大城市流行過後,中、小城
市農村逐級擴散,款式變化亦相同。

(4)山地車將大幅縮減:
普通車款武,顏色變化明顯改進、銷售量將大回升,新的取代山地車的車種將出現,保留山地車優點,去除缺點。
克服現有山地車嚴重弊病,將使新推出的替代品種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實用性與長久生命力。

中國自行車業現況與展望
長距騎行會增加腳踏間轉動次數,出力不出距弊病予以改進。


市場競爭趨勢

(1)朝多方面提升水平:
產品由數量向質量、品種、價格、款式、檔次的全面要求方向發展,此六個方面同時提高。

(2)產品銷售:
多管道,少環節,產銷直接聯繫的購銷合作關係代替少管管道,多環節的關係。廣告水平的提高,向簡明、藝術、新奇、吸引力方向發展。

(3)訊息競爭:
由單-的科技信發展為技術經濟市場管理多元化訊息範疇,由零星訊息發展為系統信息。

(4)經營多角化,集團化:
由單一產品向一主多輔「多種經營」方向發展。

(5)人才競爭:
全面提高員工素質、水平、多管道廣聘人才。

(6)經營管理:
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承包制、租賃制的多種管理方向。

(7)服務信譽:
主動出門找客,代替被動等客上門,並貫穿於售前,中、後全程,主動徵求意見,提高品牌信譽和企業與形象,生動提高服務品質,改善服務環境。

 
(發佈於: 1996/ 3月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