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景氣毫無復甦展望

心平氣和看前景

市場上淘汰出局的企業為數雖龐大,倒閉卻仍未告歇。1996年也仍將會是個弱肉強食的年度。


文◎編譯小組


過於求及價格崩跌兩項負面因素,在過去一年中為整個自行車業帶來了極為沈重的壓力。一些過去結構上的弊病,令許多公司的財務週轉不靈:Heide mann倒了,Hercules則在被併購後規模大幅縮水,Kleinebenne也在低迷的景氣中沈淪,位於Sangerhausen的德國公營企業MDF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

業界興衰瞬息萬變

過去的踏板軸承專業廠KSS已消失無蹤;南德的批發商兼進口商Morishima的營業登記也除了名;汽車配件批發業者Reyschmidt & Starosta亦退出了自行車市場(專業化發展)。此外,Ostwestfalen邦的金屬加工專業廠Poppe & Potthoff,則在與Velodor und Herkel-mann公司合併後,也由自行車市場抽腿。專業生產輪圈的Brokelmann鋁品公司撤離自行車市場。Staiger陷入困境一如Winora的搖搖欲墜一般,都已是眾所皆知的事了。尤其Staiger,除了品牌名之外,似乎巳無其他任何意義存在,其工廠內也已幾乎無自己的員工了。

但是業界鉅子Derby Cycle則似乎有更強的生命力,但成本樽節仍屬其必然的內部措施,其因應景氣低迷的做法即是削減40個職位。到'95年12月時已可明顯看出,過去的明星企業家Wolfgang Kandler,在其非自願性自捷安特公司離職後剛過一年,即已無法在繼續經營其自設的進口公司Corex Europe。

資金來源決定生存命運

但是,此一業界的倒閉惡夢仍未達終點,因為有些企業的倒閉並未為眾所周知,也因為有一些自行車銷售公司和組裝小廠,受許多不明因素的影響,而從未浮上市場檯面。種種悲慘的命運,必然已使各當事企業陷入低潮,而自行車市場也需要一齣大家齊心協力好好演出的未來展望戲。

但雖然大家對未來尚未有具體行動,彼此卻已先有互相傾軋的動作出現。由於競爭廠商為數眾多,因此個別的良性營業活動空間便頗為有限。依目前的情況而言,可能只有極為少數的製造商和進口商仍能擁有經營利潤。在新的1996年裡,決定業者命運的將不是供給和需求,而是資金來源的耐性了。

一如前述,目前業界市場仍有許多可大力爭取之處。這並非無稽之談,德國業者常認為國內市場胃納可達400萬輛自行車,此一數量自是遠遠超過了大卡車的胃納量。其實早在兩德統一之前,光是在各德西舊邦的單車量即已達此水準。因此,近期一位業界專家即指出,既然現有自行車數就有這麼多,因此未來也顯然會有同等數量的重置需求。

市場景氣低迷影響消費

不過市場停滯的情況仍將持續,因為整體消費意願持續陷於陰霾近況中,而自行車產品使用於日常生活騎乘的比例依舊太少,用於做為玩具和運動、休閒等成人專用工具的傾向則過強。另外,早在去年12月間,政府的醫療及退休基金便已出現許多不足情況,其缺額總數可達數10億馬克,且自今年初起,一般民眾將因此必須繳交更高的保費了。

由於消費持續不振,政府也祭出了「1996年年度稅賦法案」的措施,其嘉惠一般民眾的用意甚為明顯。光是法案名稱便已頗為驚人,很能給一般大眾在短期內同時快速提高薪資所得和減少賦稅支出的憧憬。例如,兒童養育補助便是此項法案的一大重心,過去家庭中第一個小孩出生可獲70馬克,和第二個小孩130馬克的補助,目前都將改成對每一個新生兒平均為200馬克的津貼。200馬克的金額,對一個家庭的預算其實便已能產生不小的消費意願,只要此部分增加的補助,不會完全被無小孩家庭的相對節約傾向抵消。如此一來,從元月份起,一般家庭如養育一個小孩,平均每月約可節省30馬克。

根據此項新立法案,德國聯邦法庭未來將可大刀闊斧地,針對一些無須課稅的最低限制進行合理化的調整。透過基本免稅額的提高,整個課稅的稅率底限都將出現變動。不過,此舉對於絕大多數的勞動工資所得納稅人的收支情況,都未有任何改善。

資源重配空間有限

在我們這個事事都要求均衡的福利社會中,其實根本已無任何資源重分配的空間了。減稅似乎需建立在一項原則之下─有人願取,但也要有人願給。總而言之,整個零售業界,包括自行車業者,都不時可感覺到,景氣情況似乎日益惡化。也基於此一原因,零售業者們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今年內各企業的僱工人數會有或多或少的削減。如果撇開極少數的特殊案例不提,整體而言,德國境內的所有工商企業都預期,其內部工作職位會有削減的持續趨勢,即使景氣情況能逐漸好轉,就業機會的減少仍將是無可避免的。

因此,展望前景,今年或許依舊會有不少企業將會撤出市場,而無論企業或消費者,也都只能以平靜的心態看待此種必然的現象。


摘譯自德國RadMarkt雜誌1996年1月號

 
(發佈於: 1996/ 4月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