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領導品牌的尊榮感受真實長久...

廣受稱譽的冠軍產品

配備了避震前叉,輕鬆自如的上坡、快速穿越單線試車導及下坡路段的高度穩定性,可讓登山車迷們受到真正的樂趣。在我們實際騎乘測試中,共選出了10款市場上賣得最好的避震前叉。此一市況檢測針對'96年的所有市售款式都做了一番直接的評比。

文◎編譯小組


測試場上群雄錄

 
此次受測的避震前叉清單顯示出目前市場避震系統的各家專業廠的實力。列名其上的都是當今此項產品的市場領導廠商。Rock Shox這家由避震車叉先驅Paul Turner祈創設的公司,幾乎市售避震車款中有2/3都是採用其避震系統(見附圖表)。我們此次選擇列入受測名單的是其頂級款式Judy SL和Quadra 21R;它們可算是目前市場上價格/功能比最佳的避震前叉。不過其競爭對手也不含糊。例如Manitou新一代的Mach 5,在此次測試中展現出明顯的優點,與其前一代產品相比有長足的進步。

頂級系列一較高下

  而來自台灣達建公司RST的表現也令人驚訝:其Mozo Pro避震前叉的優異性能,確保了這家來自遠東地區避震系統專業廠在同級產品中穩步攀升的地位。至於來自英國的Raceware公司的避震前叉,更讓油壓抑震的彈力器式避震叉頂級系列的競爭更形激烈。
  由於Rock Shox Judy避震前叉的導入市場,造成了油/氣壓武避震系統的式微。不過此種技術結構仍絕不至於列入過時的理念,正如受測三款產品所證明的:Marzocchi XC 700、Rond Hydro 3以及Sunn Chaos 2 XC。下過,這幾款油/氣壓式避震叉之間仍存在著極顯著的情形。而此種歧異,在另兩款平行四邊形原理製造的避震叉上更是明顯。
 在1996年度經大幅度改良後,在舒適性和敏銳度方面都令人印象深刻的AMPF-3便是一例:而Gir-vins公司推
出的附油壓抑震組件的Vector2避震叉,則是以運動型的競技傾向車迷們為主要訴求對象。

測試條件

  此次供受測各款產品測試之用的場地,包含了避震前叉在實際騎乘中可能遭遇到的所有路況:佈滿鵝卵石的崎嶇林道,以混凝土舖設的洗衣板式跳動路面,附及膝凹洞的下坡車道以及障礙重重的單線試車道。在這些
不同的惡劣路段中,受測的前叉必須能證明,它們能否及如何攀爬滿佈細碎石子的路面,如何在下坡道快速過
彎時保持其循跡性,以及遭遇困難重重的路段時,是否會不支倒地等。
  此外,測試中也可看出,前叉在長時間荷重之下,是否還能保持安穩寧靜?在碰上大坑洞時,緩衝距是否就要見底?而參與試騎的小組成員們,由休閒車迷至競技車手,由蠅量級到輕重量級都有。

要訣及技巧

  頂尖款式的比試氣氛自然緊張無比。在1996年中,彈力器式避震叉無疑將是市場的風向球,尤其是有附油壓抑震的產品。它們的反應異常敏銳,且在重量上也占盡了優勢,極為輕巧靈活。對車迷而言,最具吸引力的特色在於:其產品的價位選擇性甚為廣泛。雖然如此,油/氣壓式避震叉仍未走入窮途末路。此次測試中也正有一些小型製造廠以其產品證明了,此種避震技術的潛力究竟何在。
  不論是那一種技術系統:任何避震叉要發揮其最佳性能,前提便是要能依照車手的特性進行調整。對於彈力器武避震叉,這意味著:必須先以各種不同的避震元件進行組合實驗。例如可將應力螺絲加以做舒適性的調整,以使緩衝距達到最適程度,不過這也會使其敏感的程度變差。
  在我們試用油/氣壓式避震叉的經驗中發現:應儘量減少其內部之壓力。例如在測試Sunn的產品時,就能依建議將其最小壓力調校到低於半個毫巴的數值。如此一來,避震叉才能在極佳的狀況下作動,並發揮出它們的最大潛能。

推薦品

Rock Shox Judy SL

 

價格:1,350馬克
重量:1,370公克
彈簧:MCU彈力器式
減震筒:油液筒
緩衝距:60mm

 比此款產品更輕的避震前叉,大概很難再找到了!Rock Shox Judy的3個姊妹系列中的頂級款式SL,在1996年再度減肥。精緻化的潛管及立管和前一代比起來,要輕上70公克。叉冠上的壓縮密合度使其4顆套接螺絲極為滑順,也因此又減少了80公克。總而言之,此款SL在減肥後總重為1378公克(配備11/8吋的鋁質把手支管)在各款受測車叉中僅次於AMP。不過在其內部方面則悉數沿用舊制:微細胞式(MCU)彈力器可提供60mm的緩衝距,一支油液筒負責避震系統的壓縮和舒張,只有在壓縮時才可調整油液的流量。不過其可調整的範圍頗為有限,而在調整時還需要一支3mm的內螺絲起子。
  實測結果:Judy避震叉極為敏銳。只有AMP和RST兩款競爭產品,在碰上小衝撞的敏銳度能與之相提並論。即使是遇到崎嶇的碎石子路面,且又是下坡道,也可維持安穩無虞的循跡性;只有在極高車速的狀況下,車輪才會失去其穩定性。或許在抑震方面應再略做加強。抗扭曲強度方面也是Judy避震叉的優勢所在。此一長處表現在其循跡性和偏中性的把手特性上。因此在單線試車道上的性能絕佳。
  其60 mm的緩衝距對越野騎乘是極為理想的折衷組合:應付較大的坑洞無虞見底,在避震敏銳度上的表現也恰如其分;除此之外,此款避震叉的另一項優點是可裝置在任何款武的自行車上,無須進行其各部組件的預置式改裝。
  在1996年所有市售避震前叉中,此款Judy SL仍是所有越野及休閒車迷們選用避震叉時的標準。它具有名牌產品的水準,反應極為敏銳,且無論在任何路況中都極為穩定可靠。可惜其優異功能和輕量化的重量都得付出較大的代價。

祕密武器

Rock Shox Quadra 21R

  

價格:625馬克
重量:1,516公克
彈簧:MCU彈力器
減震筒:無
緩衝距:60mm

此款鮮黃色的Quadra 21R不僅在其第一眼給人的感覺上和其大一號的姊妹款產品Judy類似,在緩衝距方面,它也同樣是60mm。而內部也裝置了相同的MCU彈力器,功能與Judy一般。
至於重量方面,此款Quadra 21R以其1516公克的體重,在受測的所有避震叉中,也具有中等的水準。
  價格方面則是其拿手好戲:此款Quadra售價為625馬克。依Rock Shox自己的說法,完全是以市場競爭性為定價考量。價格還不到Judy SL的一半。
  在上坡時,此款Quadra 21R可輕鬆地與其他價格昂貴的競爭對手一較長短。只要有微小的路面不平情況,便能極其敏銳地做出反應;在凹溝和土地上騎行時也頗為柔軟。只有在立姿騎行時,此款Quadra才明顯地較Rock Shox Judy或Manitou的競爭對手產品要吃力。此外,其抗扭曲剛性也尚無法達到頂級產品的水準,不過在大多數的用途範圍都已足敷使用。此種優點在單線試車道中的表現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是突發性的把手轉向,前叉的反應也極其穩健,絕不會在車頭有不穩定的感覺。
  即使是在有障礙的技術性下坡路段,由於有較長的緩衝距,此款Quadra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只有在極端的條件下,幸會略顯達其極限之疲態:遇上快速下坡道過碎石子林道及洗衣板路面時,前叉便感覺吃力。此時也可感覺到欠缺油壓減震的缺點,且在長時間疾馳之後,也會令人覺得不舒適。
  和1995年的款相比,新的Quadra 21R並無任何不同,當然也有相同的優點。此款避震叉幾乎在各方面的表現均極優異,只有在下坡道因無油壓減震筒而略為不足。不過如考量到其價格,便都無所謂了。可說是休閒車迷的理想選擇。

高科技

Manitou Mach 5 SX

 

價格:899馬克
重量:1,456公克
彈簧:MCU彈力器
減震筒:油液筒
緩衝距:63mm

 Doug Bradbury在其新一代避震前叉Manitou Mach 5的開發工作上投入了100萬美元。6位具有學位的工程師和6部繪圖電腦共同參與了此款'96年系列避震叉的結構設計工作。新一代避震叉和其前款產品的相同處很少。其頂級款式Mach 5上,而是完全焊死的。如此一來,Bradbury指出,新的前叉的結構剛性是舊款的3倍。其內部避震組
件為新式的MCU彈力器,不會像舊式Manitou所用的聚合物一般,在零度以下氣溫時會變硬。另外尚有一支可調式的鋁質油壓筒負責前叉的減震工作。
  實測結果:截至目前為止,Manitou的避震叉特性都較傾向於劇烈運動的功能。不過此次推出的Mach 5 SX則有了另一番新風貌。在上坡時,此款避震叉的敏銳度已可與Judy、AMP或RST Mozo Pro相當。其間的差異實在很難察覺出來,或許其斜度甚大的叉橋可突顯出Manitou的特色呢。在立姿騎行時,其功能表現並無特殊之處,不過在結構剛性上則較Judy,Raceware,Rond和Sunn等款產品要佳。
  因此,騎著配備此前叉的車在單線試車道上奔馳SX配備了以鋁材製成的圓椎形立管和以氧化鎂製造的潛管。而其剎車吊架部分同樣也是以氧化鎂製成:此項組件並非簡單地鎖在潛管時,的確給人十足的樂趣。不管是凹溝、樹根糾結的林道或碎石子路,此款Mani-tou Mach 5在任何路沿下都可穩定、精確地操控。其減震筒的作動情形清晰明確。所有的試車手對於其筒身中間的調整設計都頗為稱讚。此款Manitou避震叉在疾駛於下坡道路段時令人信心十足,但遇上高速情況時,減震筒也會略顯不足,前叉也較為吃力。
  1996可說是Manitou新紀元的開始。此款Mach 5 SX毫無疑問可列入頂級避震叉之林。即使在其外觀方面,也絕對給人一種厚實的高級質感。

經典之作

Marzocchi Judy

  

價格:849馬克
重量:1,784公克
彈簧:氣壓式
減震筒:油壓式
緩衝距:50mm

除了Rock Shox Mag 21之外,Marzocchi XC避震叉是多年來銷售量最大的油/氣壓式前叉。在'96年的款式XC-700中,其結構剛性方面的改善可說是最重要的項目。此外,Marzocchi也將其立管的直徑擴大為26mm。而且,這家義大利廠也為其越野用的前叉配備了更強固的剎車吊架。至於此款產品的其餘改變則均限於其外觀方面:1996年度Marzocchi XC-700在顏色上共有銀、鈦及紅等三種可選擇。
  實測結果:油/氣壓式及彈力器式避震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其扭曲點力矩明顯高於彈力器式的競爭對手。其他的油/氣壓式避震叉如Mag21,Rond或Sunn等產品,其作動特性也與此款XC-700有所差異。至於結構剛性方面,此一Marzocchi前叉的表現只能列入中等水準,不過當然要比其前款產品好得多。但如再看看其重量,便會覺得剛性的改善程度實在不夠。如略過扭曲力矩問題不談,此款前叉的表現便光燦奪目了。XC 700在壓縮抑震
時,其不穩定性也極小。由於其避震程度可依地形調整,因此前叉絕不會見底。其彈簧穩定性夠,且作動極快,所以雖緩衝距僅有50mm,但也完全足敷所需。只要路面障礙物不太大,在快速下坡道上的騎行都極安靜。但如和其他的競爭對手相比,緩衝距仍明顯地短了1公分。另一項缺點是:在立姿騎行時,整支前叉會不斷地上下震動不止。在踩動踏板時,把手也會有搖動的現象。
  我們的評論:如不看扭曲力矩這一項目,此款Marzocchi XC-700的功能極為細膩。在結構剛性和緩衝距方面,此前叉都可再加強-但重量方面則已太過了。

輕量化

AMP F-3

價格:799馬克
重量:1,288公克
彈簧:鋼簧
減震筒:油壓式
緩衝距:50mm

  沒錯,磅秤沒說謊:此款AMP F-3避震秤來的確只有1,288公克。這是所有受測產品中的最佳紀錄!Horst Leitner會”減肥”減錯地方嗎?對於容易偏位的襯套和會斷折的減震筒,許多AMP前叉的使用者都已能將其故事唱成一首歌了。此次,出身機車維修技師的Leitner已被誠懇地接受了消費者的批評,並在其避震叉上做了一些改變。連桿螺栓已改以不鏽鋼材取代了原本的鋁材,其磨耗率將大幅減低。其O型密封環也可阻絕灰塵進入。
  根據Leither的說法,此一新款前叉新改善的項目,將可使其耐用壽命達到舊款的10倍以上。除了耐用程度之外,Leitner也強調了其前叉的幾何結構與與整個連桿動力學方面的變動。此種結構上的變化。可讓前叉在遇到小衝撞時上移,遇上大衝撞時下移。
  實測結果:升高、出發而後忘掉地面上的障礙物。此款AMP F-3前叉對鵝卵石上反應靈敏,且在其優良設計結構下表現極佳。此外,AMP藉助其新的動力學設計,即使遇到較大的阻障和階梯路段時,也能安然通過。這和過去的舊款前叉相比,可謂一項明顯的改進。也由於其平行四邊形構造,此款AMP前叉操控時猶如非避震式前叉一般的強固及精確。但F-3在上坡時表現雖可圈可點,下坡道卻是它的弱點所在。在高速疾馳時,其減震簡便要捉見肘了。而整支前叉也因此呈現不穩定的感覺。而在下坡時遇到落差較大的地形時,也暴露其穩定性的不足。
  我們的評論:Horst Leitner的新款AMP功能的確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除了保持既往那種極為敏銳和強固的特色外,新款在遇到較大的衝撞時也已能應付裕如,因此能帶給車手更佳的舒適性和行駛的穩定慼。不過在高速騎行和下坡道兩項則都屬於其弱點。此外,此款超輕量的避震叉,1996年款武的價格更形低廉,是休閒型車迷的甚佳選擇。

超大前叉

Girvin Vector 2 ODS

  

價格:849馬克
重量:1,573公克
彈簧:MCU彈力器
減震筒:油液筒
緩衝距:60mm

雖然Bob Girvin的平行四邊形結構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已有數年之久,但此款粗大結實的超大型避震叉的外
觀結構仍令人感覺十足的特異風格。而代表該公司參加自行車賽的Henrik Djernis(Proflex隊)和Rishi Grewal
(Klein隊)也仍未變動:對於新款的Vector避震叉,車手需要相當的應適應時間,有些比賽選手就完全無法接
受其外觀。
  在技術方面,Vector前叉的特色頗多:此Eaton鋁材打造的超大型車叉橫樑可毫無誤差地提供必須的本體
剛性。其平行四邊形的作動結構也可提供極其敏銳的避震功能。另外,藉助其新式的抑震元件,此款Girvin前
叉的性能已可與其他如Judy等產品分庭抗禮。原先的兩具彈力器,在'96年款式的避震叉上已加裝了油壓減震
元件。此種技術稱為ODS(油壓減震系統),也可用於避震叉的改裝之上。
  實測結果:剛開始騎行時的感覺頗令人失望。到底平行四邊形前叉敏銳的避震反應特性何在呢?Girvin公
司此次在其Vector避震叉上配備的彈力器據說是適用於體重70至80公斤的車手。而我們的試車手體重也正是
此一級距的。雖然如此,但其避震的特性仍然太硬了。但在將其調軟了一級之後,雖然前叉在碎石子路上行駛
已頗安定,但其敏銳程度卻仍無法和AMP相提並論。不過,當車行速度越快,Girvin此款Vector前叉的表
現便愈佳。
  在下坡及行駛單線試車道時,由於前叉上新增的減震筒,令車身有極佳的穩定循跡性。即使是大型的崎嶇
路面或階梯,此前叉也是應付裕如,毫無吃力之感。只是在疾行中如遇上衝撞情況時,其抑震程度似乎過大了些,可惜其油液筒無法調整。至於立姿騎行時,此款Vector便表現出了其王者風範,無論是剛性或操控性能
方面都具有一流水準的表現。
  我們的評論:添增了油壓減震筒的Girvin Vector 2避震前叉已可列為運動型的競技用產品,在下坡時也有非常優異的表現。值得一提的是,和大膽不具親和力的外觀比起來,其裝配方式要簡單得多,不致令人敬而遠之。

碳纖世代

Raceware RC-35 MXCD

價格:990馬克
重量:1,702公克
彈簧:彈力器
減震筒:油壓式
緩衝距:50mm

  雖然在名稱訴訟案結束後,原本的Pace避震叉已更名為目前的Raceware,在其產品在避震前叉領域中所綻放出的尊貴光芒卻一如以往。由碳纖及鋁材合成物打造的潛管,以及由鉻錮鋼製成的立管和鋁質雙重剎車吊架:在在都顯示出,此款RC-35是一款結實的英國手工打造避震叉。其上的潤滑孔,更讓例行的外部保養潤滑工作變得有如遊戲一般容易。
  在其內部,有緩衝距50mm的彈力器可供車手利用。另外,此款MXCD前叉也附加了油液筒,負責減震工作。雖然其彈力器無法由外部置入,不過其避震元件的理想組裝方武,卻遠較一般避震叉須旋動置入螺絲的方法要更穩當。Pace公司利用一個旋轉輪,極優雅地解決了其油壓減震筒的調校問題。而位於車叉橫樑之後的剎車組裝工作,雖然需要靠指尖的感覺去調整其搖桿,但在實際騎乘時卻能發揮起強的剎車功能。
  實測結果:由於前叉配備了雙重剎車吊架,因此我們對其性能的預期也可想而知:此款Raceware避震前叉極為強固,騎行時的感覺有如一支傳統前叉在單線試車道上的表現和快速的下坡道的表現完全相同。不過以一支彈力器式避震叉而言,它在遇上小衝擊時的敏銳度甚差。
  減震筒在騎行的任何時間都可調整。但是對我們而言,即使將其刻度調至零的位置,仍感覺過度了些。在碰到較大的凹洞時,其反應顯得略慢了一些,也因此令人感覺其緩衝距(50mm)似乎略顯不足。至於在開闊的碎石子路面及以較高速騎行時,前叉便相反地作動得頗為理想。不論在舒適性或穩定性方面都有較佳的表現。我們的評論:此款Race-ware前叉給人頗為兩極化的騎乘印象:超高水準的加工品質和極高的剛性。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其彈簧的性能較弱,而重量也偏高。

驚人之作

RST MOZO PRO

價格:815馬克
重量:1,770公克
彈簧:MCU彈力器
減震筒:氣壓式
緩衝距:89mm(可選擇64mm)


 
截至目前為止,RST公司尚未推出過具水準的避震前叉。不過此款頂級前叉將會改變此種態勢,也將使這家來自台灣的製造商聲名大噪。這款Mozo Pro結合了MCU彈力器和一套雙重氣壓減震筒。整整89mm的緩衝距在越野領域中極為少見,也使前叉看來頗高。有些車款配備了此款前叉樣子便顯得有些奇怪。不過只要換彈力器柱,就可將其緩衝距減為一般的64mm長度,也就能毫無問題地將之裝配在任何車款之上了。比一Mozo Pro前叉是在台灣以各武不同的鋁材製成,另有一款美國版本是以Easton鋁打造,但價格則要貴上300馬克。
  實測結果:此款Mozo Pro是此次測試中最敏銳的避震叉。其他前叉比此款產品的反應速度快,不論是微小的跳動或大型坑洞,都能回應無疑:此款RST頗能提供車身和車手穩定感。尤其是在下坡時,其巨大的緩衝距最能顯現出優勢。即使是將避震效果調至最軟程度,此款Mozo Pro在遇到衝撞時也無虞見底。也由於其對地面的任何崎嶇情況都能完全吸收,因此雖剛性較Manitou和Judy兩款產品略低,但在實際騎乘時卻幾乎毫無感覺。
  其減震筒無法調整,不過所有試車手對其自動調整的功能都頗為滿意:此前叉的反應極為迅速,因此無論在下坡或單線試車道上,都能維持行駛穩定性。其應力調整螺絲使用起來非常就手,不過卻要轉上許多圈才會有明顯的改變效用。
  我們的評論:歡迎它躋身-流避震前叉行列。在和Judy和其他頂級前叉相比時除了重量之外,完全無須退縮。我們的小建議是:如自行車本身適合,則前叉的長緩衝距予以保留為佳。

手工精品

Sunn Chaos 2 XC

價格:1,450馬克
重量:1,432公克
彈簧:氣壓式
減震筒:油壓式
緩衝距:30mm

  此款避震前叉的價格高居此次受測產品的榜首。這家法國自行車製造商Sunn一年內只生產500支Chaos避震前叉。由於產量有限,而且其碳纖潛管的造價昂貴,因此這款外觀並不顯眼的高級前叉索價1,450馬克,比居次的Judy SL還要貴上100馬克。
  多花了銀兩,又多得到些什麼呢?首先是一支重僅1432公克的超輕油/氣壓式前叉。其次,此款前叉由於外觀結構較低,Sunn Chaos 2 XC在完全舒張的時候,高度也不會超過一支Ritchey的非避震式前叉因此也很適合用於舊式自行車的改裝。不過此款Chaos的緩衝距僅有30mm。為了妥善運用此一略短的緩衝距,前叉必須依車手的體重和騎乘方式進行準確的調整。如果車迷們怕沾得滿手都是油污的話,就乾脆不要自己動手了。
  實測結果:在經過數公里的試騎之後,雖然在下坡時前叉並未作動,但已可感覺到其敏銳程度。不過整體而言,其扭曲點力矩卻絕對要高於競爭對手Rond的前叉。而在剛性方面,Sum的此款前叉便可與之一較短長。在遇到狹窄的單線試車道黎高速疾馳時,前叉都可頗為精確及穩定地操控。其減震筒的反應速度極快,這或許也和其較短的緩衝距有關。可惜減震筒在騎行途中無法進行調校。
  至於其氣壓值方面依照我們的經驗車迷們應可調整到低於原廠所建議的半毫巴以下。我們對於體重不到75公斤的車迷的小建議:在購買時便請經銷商將油液量調降了3mm 。我們評論:其強固、輕量且昂貴的結構需要精密的調校如此一來,雖然緩衝距較短,但功能仍甚佳。

模範產品

Rone Hydro Pro 3

價格:849馬克
重量:1,641公克
彈簧:氣壓式
減震筒:油壓式
緩衝距:50mm

  對於造型設計方面,Gerard Rond這位過叱吒越野機車賽場的箇中老手而言並不重要。他和荷蘭的避震系統專家Wim Peters(WP)共同研發出來的避震前叉看起來是如此平淡粗獷,似乎完全以技術觀點著眼所製造出來的一般。
  Rond的信條是:氣壓式彈簧搭配油壓式減震筒。他的目標族群則設定於競技型車手及運動型的登山車迷。因此,對他而言,穩定性一例如其車頭各部支管便只有鉻錮鋼材質,而無鋁製品要比輕量化來得重要。採究之後,我們發現,當其完全舒張時,可清楚感受到金屬撞擊聲。在售後交貨時,消費者會一併取得自動閥門的連接器。不過更佳的附加配備則是--必須增加其售價的Rond唧簡。
  我們的評論:油/氣壓式避震前叉可進行最佳的調控,只要有時間且具備相關的知識技術便無問題。此款Rond前叉則頗值得投注此方面的心力。只要調校得宜,它便能有第一流水準的表現。此外,其剛性和避震敏銳度也值得我們給予再三的讚美。

摘譯自德國Mountain Bike雜誌1996年2月號

 
(發佈於: 1996/ 6月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