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行車業發展方向有了新定位
計畫性整合、精緻化經營
|

|
台灣未來的定位如何?
台灣自行車業贏的利基在那裡?
這些是業者關心的共同話題,透過技術層次的提升,將迎接整合時代的來臨!
文◎阮素琴
供過於求造成的產銷失衡,不僅引發價格戰與市場持續低迷,加上全球天候不佳,僅管時序八月,但是接單情形仍然不理想,台灣自行車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恐慌。
準備新車為展會而忙碌
這幾年大部份廠商都會在上半年時,寄望下半年的景氣會好轉,因為歐、美展會都在秋季舉行,展會的反應就成為市場復甦與否的指標。整車廠會在七、八月淡季中仍然非常忙碌,一方面準備新車子拍照、做目錄,另方面準備新年度車種給客戶參展,就連貿易商也都忙於準備展品,希望在展會中能一展所長。
”氣急敗壞”可以說是自行車業的最佳寫照,展期在即但就是等不到Shimano新年度的產品,交期從原先7月底再延至10月,廠商有的甚至有訂單但是交不出貨。雖然現已陸續交貨,但下少廠商對Shimano每次只要有新產品都會一延再延,似乎已成習慣。今年延遲交貨廠商認為足Shimano估算錯誤造成,對市場、價格和模具估算錯誤,也有人認為是島野策略,先造成市場渴望需求,待使用其它廠牌並出現問題時,島野再出來收拾殘局。 Shimano也不斷安撫廠尚要忍耐,而廠商雖然心急也只能耐心的等待:除了有少數幾家很早下訂單已取得產品,並且在六、七月就出車子給客戶,其餘大部分拿不到新產品的廠商,只能自己想辦法先裝樣品車或以代替品應急。
對此,Shimano台灣代理三司達公司周邦秋總經理提出解釋,造成延後交貨的主要原因除了是換新電腦,造成資料上的混亂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需求遠大於供給,周邦秋說原先他們預估V-Brake每月數量在3-5萬套,可是實際需求卻達十多萬套,約預估的三倍以上,以致造成供不應求,可以說預測數量不準確。周總經理也不否認實際上Shimano有些產品如四爪Clank(170mm)確實是延誤了。不過,他表示,V-Brake現已慢慢趕上來,他們希望能在9月底前全部交齊。
島野新樣品讓人等得心急
大部份的國外客人都因為等Shimano新樣品也大傷腦筋,基於消費者要求它的新產品,所以大冢不得不耐心的等,確實Shimano新產品不僅吸引消費者,而且造成流行,就像V-Brake推出後就領導流行,引導消費。達生公司尹衍棟總經理表示,Shimano提供給客戶不僅是新產品,也提供資訊、方向給客戶,這也是別人做不到的。
交不出貨對客戶就是怠慢,相信Shimano的壓力也來自全球,為了避免今後類似情形重演,Shimano近日發函給客戶,計劃未來改善分批交貨的方武為一次交齊,對此廠商均樂觀其成。
庫存情形歐洲、美國、中南美洲""均有,但是歐洲景氣普遍不佳起伏也大,加上天候不穩定甚至六月有些山上仍然下雪,所以歐洲對Shimano新產品的需求就不像美國那 急。有些不願等Shimano新產品的廠商以Dia-Compe來取代,而彥豪的V-Brake開發得早,也有一些國外品牌使用:其他也有一些採用台灣產品。不過有少數台灣廠商為了搶先機產品未經嚴格測試就供貨,也有發生品質不佳的情形,但經客戶嚴格要求和指正後,現在台灣製的V-brake已較成熟,有些整車廠也相繼採用。但也有基於安全和市場考量,客戶還是較屬意採用Shimano新產品。
自我調整和應變為對策速度競爭是此時爭取業務的最佳途徑,正確判斷和快速決定是擁有Shimano新產品的最主要條件。由於Shimano都是根據電腦訂貨順序交貨,顯然早下訂單的廠商在別人尚未有貨之際就有貨供應,無形中給客戶最大的信心,因為有車子才有錢賺,如台灣穗高業務經理蔡海陸就表示,大家都知道Shimano實況,生氣與跟催均無濟於事,最重要的是如何因應市場需求,如何自我調整和應變孝是對策,這種調節能力也是競爭激烈中企業必備的條件。
市場瀰漫在多變與不安定中,更使預測景氣的人已不太把握自己的看法,大家只能用猜的,就像台灣自行車業在展望,96年出口量時,預測今年將產少10%一20%的數字,但從上半年l一6月出口情形來看,台灣出口量仍有3.20%的成長(4,652,851輛):但單價卻此’95年減少至7.11%左右。不過大家也都在期待下半年接單情形能好轉,這樣將使今年出口量不致與去年906萬輛相差太多:但也有工廠已在春季就調整產量,如巨大公司從原來145萬輛調降為125萬輛,當然也有自行車廠產量比去年增加,如永祺公司因出口法國而今年產量可達60萬輛:明甸行也因
走精緻化成功而業務仍然穩定:台灣穗高在R&D上的投資與機動性高,也在不景氣中顯得有活力而穩健:崑哲公司也因出口加拿大穩定而維持穩定的產量。當然童車如見誠、順杰、三發""等生意也都相當不錯,但是大部份的自行車廠產量都減少。加上美國Trek,Special-ized相繼將較高單價轉回美國生產,更使台灣矇上一層更多的未知數,因為此舉也將影響到零件業。從美國近來不少零件廠成立亦可感受到,當然也有可能向歐洲採瞞,尤其義大利在價格上一向很具競爭力,對此,零件業亦要有所因應。
歐洲的起伏較大,德國失業率約在10%一12%,德國市場近2-3年來始終銷售不佳,除了景氣影響外,天候的變化陰晴不定也是原因之一。如今年3、4月復活節還有的地區也在下雪,6月除有些山上仍有雪外,德國氣溫也高至攝氏30多度,冶熱對騎自行車都有直接的影響。當然其它像運動休閒器材也取代了一些自行車,如直排溜冰鞋就是其中一例,不過,最近德國因Skatelnline在科隆撞倒老人受傷或死亡的意外,使德國當局對直排溜冰鞋也開始重視它的公共安全,據旅居德國的星瑞公司總經理李毓隆表示,德國已立法在某些公共場所不能玩Skate in line的活動。
李毓隆總經理說,德國DIN已重新修改,以前的DIN是屬破壞性測試,現修改過的DIN較實際。李毓隆也提到低檔產品在德國較為辛苦,反觀修補市場的產品將會不錯,一般來講City
Bike的零售價量大的約在DM699-799,如果是MTB全配件則約在DM799-899。另外,法國市場雖然新法實行以來,大家都在學習適應,超騰公司陳鳳美董事長也表示,法國近來因新法而不少小型組裝廠相繼出來,這對台灣輸法自行車也有所影響。又如法國迪卡儂在台分公司採購經理王時慶也表示,雖然大部份廠商今年歐洲生意普遍不好,但迪卡儂台灣分公司在'96年仍然維持近30%的成長率,據估計每年迪卡儂約有70餘萬輛銷售量在130多家連鎖店銷售,由於迪卡儂量不少,
近30%的成長可見其業務之暢旺。
輪胎業者擴大生產基地
台灣自行車輪胎已佔全球很大的比例,不管世界名牌或OE大都來自台灣正新、建大、華豐。尤其正新輪胎更是世界自行車名牌的供應者,而輪胎廠為了提高全球競爭力與市場佔有率,正新、建大不僅在大陸廈門、深圳龍華設廠,而且也將在江蘇省昆山(正新)和蓬朗(建大)再設廠投人生產行列。而建大又與慶豐集團(三陽機車)在越南投資,主要以生產機車輪胎為主,原計劃在,96年底前動工興建,但因很多細節尚未談妥,可能年底前動工的時間要往後延了。華豐繼泰國設廠後,也到大陸江蘇省常熟設廠,主要生產自行車輪胎,並已在八月底前生產,九月就可開始出貨。這三家輪胎廠未來也將在江蘇省各據一方。
對未到大陸設廠的輪胎廠確實遭受到很大的競爭壓力,如立新輪胎也為此積極評估大陸設廠細節。順東雖未在海外設廠,可是順束的生意卻非常好,也有廠商甚至抱怨順東的交期也要45天,很多人都好奇順東如何有這好的業務,當然也有廠商表示低價是順東致勝之道,尤其輪胎同業也百思不解其成本之算法,而順東公司外銷部副理邱淑麗經理表示,做生意不可能虧本,他們沒到大陸設廠但仍能以低價供應客戶,表示他們仍有利可圖,也證明他們自有一套管理技巧。不過,巴西當局在7月4日公告台灣、香港、大陸、泰國、印度等五個國家涉嫌有傾銷行為,也正在展開調查,所以台灣六家輪胎廠也都委聘律師辯論,而出口巴西最大的廠商之一就是順束,他們也倍感壓力,一旦成立對順東今後出口巴西市場也是一大障礙。雖然華豐和建大目前沒有順東多,但是近幾年巴西市場確實不斷成長,而他們海外設廠也都希望提高在各地的競爭力,所以巴西對台灣的輪胎控訴,他們已都委聘律師應訴。
大聖幅條將加入順流區內
為了能穩住業務,提高國際競爭力,台灣自行車業不得不在大陸設廠,但是大陸五年投資優惠也陸續取消,加上關稅,驗貨手續繁瑣及成本不斷提高,現在的大陸經營條件已大不如前,加上在大陸設廠都是自有資金,很難向大陸銀行取得融資借款,而且投資金額往往是原先估算的二倍,所以在大陸投資上億以上台幣的台商為數不少。雖然大多數台商表示大陸設廠已漸失競爭優勢,不過永祺公司也因為國際競爭力,改變原來不擬到大陸設廠的決定,已在六月決議到廣東沙井設廠預計今年年底前可建廠完工並試產’97年的產量目標為20萬輛。
達比集團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孫勝利就表示,從上海出口的運費比香港貴3m港幣,尤其MTB體積大,根本就沒有競爭力可言,孫勝利總經理補充說現階段只有小車(16”一24”)在上海地區仍然有可為。而到大陸設廠的自行車廠,目前以順流輸美數量最大,據總經理陳富洋表示,,96年產量可達250萬輛,加上大聖Spoke又將加入順流區內,對順流公司未來將更具競爭優勢。
日本工業型經營日益艱困
日本自行車業也面臨前所未有變革,工業型如Bridgestone、Myiata、Panasonic都不得不減少生產改向台灣和大陸進口或在大陸設廠。而這些大廠為了因應實際情形,並且反應成本,雖然有的公司以裁員來降低費用,但是也有公司擔心一旦縮減人員後,景氣再復甦時無法恢復產量,所以他們也為了市場的長縮而頭痛。反觀商業型倒是較有活力,但也都經營得相當辛苦,尤其一些量販店因為價格競爭而向大陸購買,以致品質受到消費者質疑,相對的也對大陸自行車沒有信心。由於價格每況愈下,加上日本消費對品質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致使日本自行車業不得不謹慎選擇合作對象,一些大廠如Bridgstone、Myiata也都分別向大陸美利達和巨大購買。而Bridge-stone也在江蘇與金獅合資生產,目前月產量已達2萬輛:祭本也都由上海廠再回銷日本較多,所以進口是日本今後趨勢。
接近市場設點為未來考量
台灣自行車業在國際化上的表現,除了生產基地向大陸等亞洲地區伸栘外,近來亦逐漸往接近市場設點,如巨大荷蘭廠也已在7月18日動土興建,順捷公司也已在美國加州Santa Maria設組裝線,預計九月可試產,第一年目標為25萬輛:另外,三發亦有美國設廠計畫:川飛公司選在德國杜塞道夫設銷售據點:建大在荷蘭也早設據點。美國方面除美而光、鉉光、信隆、川飛、彰星、敏德、正新、建大、華豐等輪胎廠以及巨大""等公司外,日馳、達建、旭生、卜威及野寶等也都進入美國市場設立據點。鑒於國際行銷人才的匱乏,以及經營不同國家人員與文
化上之差異,野寶公司林春山董事長就表示不容易。
研發和品質仍然是未來立足市場的利器,如果能再打出響亮的國際品牌,那麼台灣自行車業才可以說是成功。近來不少整車廠抱怨零件廠新產品急著出來,根本尚未經過測試階段就供貨,造成整車廠遭受損失,雖有些零件廠勇於負擔,但仍有一些不願負責的公司,所以美利達曾鼎煌董事長抱怨是
『賺不夠賠』。
法國迪卡儂台灣分公司採購經理王時慶針對『品質』問題也提出它的親身經驗談,他說幾年前曾經向台灣買不少Free Hub,但因出問題所以迪卡儂就不敢再向台灣下單,因為品質一旦發生問題將使客戶失去信心,相對的要花長時間才能再建立其信心,王時慶經理也調廠商要先將品質做好才是根本要務。
台灣未來的定位如何?台灣自行車業贏的利基在那裡?這些都成為業者共同所關心,達生公司尹衍棟表示,還是要往大陸去,因為自行車沒有真正的技術層次,完全是在經驗的累積。尹總也特別提醒廠商不要做DA/DP,以免收不到款項,尤其對美國市場都是用台灣的資金去營運,廠商務必要謹慎,不貪做才不會損失慘重。
雖然'96年大部分廠商生意都很不理想,但也有表現不錯的貿易商,如耀輪公司陳正豐經理就表示,今年上半年耀輪公司在東歐市場新增加業務,加上德國市場高單價客戶仍然很穩定,所以他們有40%的成長;盛傑公司董事長陳威達也表示今年上半年來他們也有60%的成長;伍祥公司董事長張廖萬祥表示,今年歐洲生意雖然普遍受到影響而業績下降,但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特色,提供客戶最佳的服務才是最主要。極點除了是幫Schwinn提供協助設計與採購外,他們設計能力已成為他們的優勢,加上定位得宜以及自己開發設計的專利配件,以自己的品牌,透過每個國家只找一個經銷商的作法,據極點總經理莊士文表示,今年他們將比去年成長一倍以上。莊士文強調貿易公司除在專業、服務上的重要外,精緻定位也是一大利器;嘉登公司趙恩澤董事長也持相同看,他們都認為精緻化經營才是未來台灣經營之道。
迎接整合時代的來臨
併購和整合在全球已成為趨勢,在台灣亦然,繼彰星將鎂菱併入第二事業部後,如今川飛公司也買下合力彰化剎車廠。相信未來台灣自行車業會有更多的併購和重整事件。巨大公司董事長劉金標也表示未來將是整合時代,任何一個公司都要有自己調整的能力才能因應變局,不管擴大或縮小端看企業自己的體質和需求,這也是不少企業在經過兼併或聯盟後,能有一番新氣象。劉金標認為整合將開啟世紀之門,誰能整合就是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