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Lelystad Giant廠暨荷蘭經貿考察

今年628日才動土興建的巨大荷蘭廠已完成外觀結構,
預計
19972月可以完工並且試產,5月開始生產。
Lelystad
市長也將在今年115日組團訪台。巨大公司國際化的成功,
令此行參觀的廠商們對接近市場設廠的興趣再度加溫。

圖、文◎阮素琴、吳振標


大在六月廿八日荷蘭Lelystad動土興建組裝廠後,再度引起台灣自行車業對接近市場設廠的興趣,台灣區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在IFMA展結束後第二天,就帶領近60人的自行車業者,由盛傑公司陳威達任團長,廖令東總幹事任總指揮,於107日早上分乘二部遊覽車前往荷蘭。由於荷蘭前來接載的兩部遊覽車因塞車而使行程延誤一個多小時,所以抵達Lelystad 市時已近一點,相關官員及接待人員等候多時,我國駐荷蘭海牙大使夏甸也趕來與廠商共聚,在簡短的歡迎儀式後隨即用午餐。約1:30P.M就展開由Lelystad市政府所安排的研討會,為了使與會廠商對荷蘭投資環境有進一步的了解,主辦單位除了相關部門的介紹外,也邀請巨大和建大等兩大廠主管現身說法。

    夏甸代表也應邀講話。夏代表向遠來的同胞表示:荷蘭經濟情況很好,他認為如果零件業能來Lelystad設廠的話,就可以和巨大分食當地的市場。而經濟部荷蘭辦事處葉明水主任也提醒廠商要加強零件的售後服務,來提升我們在歐洲的競爭力。葉主任對巨大、建大在當地設點後就有非常好的口碑和高業務成長率深表讚許。 

荷蘭自行車風氣全球之冠

    荷蘭是全球騎自行車最風行的國家(荷蘭人自稱是世界自行車最友善的國家),不管自行車道的規劃,在各車站旁的停車場以及自行車在各車站的上下都相當完善,尤其看到自行車在火車攜上帶下的方便情況,就可以想像荷蘭人對自行車的重視,以及自行車業他們生活的重要性。從學生上下學交通車到婦女上街購物或者上下班交通車,確定自行車是荷蘭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生活伙伴,如此當你在路上看到穿西裝騎自行車的人時,你就不需大驚小怪了。 

整體自行車業尚稱穩定

    德國的經濟、生活習性一直深深影響著荷蘭人,不過在德國經濟不景氣以及德國庫存量近百萬輛的情況下,荷蘭今年上半年自行車還是有近3%的成長。荷蘭一年平均的銷售量在135萬輛左右,主要廠牌有GazellaBatavusSpartaUnionGiantPointerRivelKoga-MyiataMondiaTan Jansen等十大家製造商,其中Gazella年產量在30萬輛,與Batavus兩家的產品就佔了40%。當然也有歐洲和美國的品牌,Giant在荷蘭有很好的口碑。

    今年整個荷蘭銷售量有不同說法,有持在130萬輛的說法,也有荷蘭廠商認為祗有120萬輛,他們對整體自行車業祗表示尚稱穩定,但不敢說是有成長,不過售價量大的還是在449荷幣(Hfl)的最多(28%),其次為700-999荷幣,約佔25%,而Hfl450-699的則居第三約21%。雖然荷蘭人較注重實用、品質,但還是受到Hyper Market折扣店的影響,使一向在專賣店佔有85%的荷蘭,也因MakroKwantumGammaKijkshopHaford等的低價競爭,現在的荷蘭專賣店已低於70% 

選車首重堅固耐用又安全

    騎好車尤其堅固耐用又安全的自行車是荷蘭人選車的主要條件,雖然價格也很重要,但因有不少便宜車因使用年限短加上問題也多,所以大部份上班族就寧願買一部好車來得實際,而大部份的學生因丟車多,又沒有經濟基礎,所以對價格就較講究。

    ATE近幾年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但是荷蘭式的傳統自行車還是上班族的最愛,一方面是代表文化,另方面也是習慣使然。當然TouringCityHybrid也都不錯,尤其CityHybrid是不少人都表示今年的需求正顯著地增加的兩種車。

    據我國經濟部駐荷蘭辦事處提供的資料顯示,去年荷蘭自台灣進口的自行車共有42萬輛,比1994年的48萬輛下降12.5%,但是車架卻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如1995年車架自台灣進口達22萬件,比1994年的129千件足足成長了70%之多;前叉也由1994年的27萬件,增加到1995年的405千件,也上升了50%,顯然在荷蘭組裝車子接近市場的趨勢有明顯的增加。 

巨大國際化成功廠商跟進

    巨大在今年628日才動土興建的組裝廠已完成外觀結構,預計1997年二月可以完工並且試產,五月開始生產,第一年預計生產10萬輛,最後目標是年產50萬輛。看巨大國際化發展得如此成功,也使國內整車廠已在積極評估接近市場設廠的可行性,如順捷已在美國加州Santa Maria設廠外(Omnium Cycle Works為美國公司名),尚有多家都正在計劃評估在愛爾蘭、美國或其它地區設廠的可行性,像這次參觀考察團就有威輪公司陳勳董事長和大忠王大山董事長以及永輪幹部等整車廠代表參加。 

廠商應轉戰歐洲

    葉明水主任指出,在荷蘭設廠的台商約有110家,其中60%為資訊業,自行車業除了巨大和建大外,還有KMC、鋐光、達建等零件廠,KMC也將原在Ijssel的辦公地點遷移至Lelystad。由台灣銀行界設點在此的也有五家,他說Giant在荷蘭當地的口碑就如同勞斯來斯一樣。葉主任並強調傳統的貿易型態已不太適用於現在,廠商應將戰場移至歐洲才對。而台灣自行車在質和量方面都是分占第一和第二。所以基於行銷過程中售後服務的重要性,以及縮短交貨時間和服務速度都是獲得客戶信賴的因素,他積極地建議自行車業歐洲設點的必要性,他說能夠自己設點那最好,如果基於人力、財力不夠的話,可利用策略聯盟的方式,這種聯盟型態也是貿協近幾年所積極推動的。

    國際化是台灣產業積極推行的經營方向,不僅行銷要國際化,設點或廠也要國際化(當地化),以避免保護主義所帶來的貿易障礙,尤其建立自有品牌也是業者所躍躍欲試,因為有品牌才有基礎、有未來;過去以OEM的經營方式固然可以穩定收入,但是型態已不符適合今天的國際際市場,就如同長久擔任配角的演員有一天也希望能夠當主角挑大樑的道理一樣,當然是要看資質(體質)和努力的程度而定,有潛力又能積極主動的人總會浮上檯面受到重視與注目,當然所負的風險也較大,因為以前配角有主角和其他演員撐場面,而主角就要負成敗於一身。

 當地設點()法令要小心

    隨行團員大部份是零件廠居多,有的是想了解設廠的可能性,也有的是因巨大的關係,但單單憑藉本次的了解還不夠,因為每家的條件都不一樣,再說,巨大也不定要向台商買,巨大公司一向採行價格、品質、交貨….等條件來做為採購的依據,所以Giant也可能向當地或歐洲等地買,因為當地化,連同採購也會入境隨俗。同樣地,廠商除了要爭取Giant外,應要能供應GazellaBatavusSpartaUnionKoga-Myiata…等當地廠商。而這些製造商向台灣原本就買不少,甚至有的在台灣也有代理,所以假如當地有廠能就地提供服務,當然就較有競爭優勢,尤其時間的考量也是很大因素,因為歐洲單一市場已縮短交貨時間,過去72小時交貨的,現在已要求在24小時到48小時交貨,甚至有的廠商還要六小時交貨的。 

香港Gilli荷蘭廠停止生產

    行銷能力、語言、資金、人才、法令、子女教育問題等都是各廠要考量,並且要有三年投資的打算,尤其法令問題更是要先弄清楚,因為各企業在員工這方面一直都有很重的負擔,所以當地有很多企業較偏愛請臨時工。雖然歐洲對亞洲(大陸、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印度)的反傾銷懲罰關稅對當地設廠的企業更有利,可是近傳歐盟有意將自大陸進口的車架、前叉甚至零件也課徵反傾銷稅,對此,在今年年初與奈美根市(Nijmagen)合作設立組裝廠的香港Gilli這家公司,已暫時停止生產。這家Gilli原來計劃年產量在125千輛自行車,並且在今年五月雇用10位員工,生產300輛自行車,不過最近卻突然停產並且遣散員工。據了解主要原因是進口關稅和反傾銷稅的問題,因為他們車架和零件都買自大陸,為了要有保障和有利可圖,Gilli已停止生產,並且由奈美根市合作單位給予明確答覆才再做進一步的打算。

    Lelystad約有6萬人口,為新興的現代化農業區,Lelystad有意將該市也建立成一個自行車生產地,所以透過自行車輸出公會的妥善安排,在Lelystad市政府與外商投資單位等的精心安排與接待,尤其食宿都由Lelystad市招待,107日當晚由市長Mr. Chris Leeuwe與經濟局局長J.G.Arendshorst及相關人員陪同下,選在一家荷蘭傳統的餐廳宴請台灣業者,在紅酒、白酒與鮮美海鮮、牛肉的氣氛中,由晚上八點半吃到十一點,吃得大家又過癮又感激,確實Lelystad是破費不少,他們的熱情與盛意更是濃厚。為了打鐵趁熱,Lelystad在市長帶領下,將於115日拜訪台灣,有意前當地投資廠商的廠商請向自行車輸出同業公會報名。

 
(發佈於: 1996/ 10月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