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同人一樣,均是有機體。而有機體最大的特色是,它是活的。 因是”活”的,所以要求新求變,這也是成長的原動力….。 圖、文◎黃琪惠 這一路走來,克佳公司白國安總經理形容自己以及其企業體是以深耕的心情來看待行業的發展。從其深思熟慮的言語交談中,也不難發現白總經理堅持一步一腳一印的經營哲學。 也許是剛從德國忙完秋季展會回來(編按:10/8回台灣,10/9接受採訪),在時差尚未調適過來以及旅途勞頓交織之下,白總經理顯得有些倦態。但是在提及其經營策略以及開發MTB避震器心路歷程,則又顯得興致勃勃,精神煥發起來。在白總經理侃侃道出其研發心得的同時,我們發現Dynamount避震器在不景氣時仍能屢受好評,不是沒有道理的。
Dynamount避震器精品之物 “量”雖然生產的不多,但個個是精品之物。克佳公司白國安總經理表示,Dynamount的避震器應是足資鑑賞與肯定的。在全球景氣成長遲緩時,許多公司的經費皆遭到刪減,或者研發流於形式。但是克佳公司視”研發”為唯一生存的途徑,故不斷地投入。因為深信唯有技術改良精進,才能長久經營。 白總經理指出,技術與企業生命是息息相關的。許多經理人都知道,需求性的訂單生產往往比開發性的技術訂單省時省力,因為根據客戶既定的規格履行生產契約比較容易,但是技術推動就要面臨較多的挑戰,例如產品做出來之後,還要到處尋找買主。這種開發性的工業產品,是名符其實的技術結晶產物。因其在研發過程中,必須嚐試許多不同的技術與方法,而在產品開發出來之後,有時因只適用於單一車型或少數車架的設計,也因此有過渡性技術產品因車架廠或成車廠喊停而形成,甚者被打入「冷宮」,自此之後不見天日。 謹慎態度一步一腳印 對於行業的投入,白總經理認為是幸運地抓住了機會。尤其在參觀了1996年歐美國際自行車展以後,更看好歐洲的城市車(全避震車)的市場。在台灣目前車架廠開發城市車用的避震車架尚不多見的情況下,此時也是捷足先登、攻進市場的好時機。因此,現階段最要緊的功課是將產品”推”出去,所以不惜成本增加,仍然投入生產,是因為看準了登山車及城市車市場的榮景而來。 克佳Dynamount的品牌,對國內廠家而言也許有些陌生,但該公司自信在國際市場上卻是未來的一匹黑馬。投入自行車避震器的開發與生產,是最近五年的事。早期研製避震前叉,但因國際品牌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持續投資鉅額行銷費用且不易建立,因此在考量成本和顧及此行業因競爭對手較多,不易爭取到訂單的情況下,於是改變路線從事自行車車架後避震器的製造生產。此外,與台灣一些外銷車架廠現也有共同配合、致力於避震車架開發的計畫。
用”感覺”去判定價值 Dynamount系列避震品在其新產品中採用新的油閥及增加了氮氣容積,測試後與實地騎乘效果頗佳。不過對於”好產品”的定義,白總經理自有一套想法。他認為避震器是以”感覺”去判定它的價值,所以必須在事先做好的基礎功課是與車架廠做良好的溝通與協調,避免因不良的車架設計,以致讓避震器無法發揮其功能。 5-6年後擬跨足補修市場 談到補修市場,白總經理坦承目前跨足After Market市場尚不是時候,因為Dynamount避震器生產目前尚屬少量多樣供應的階段。一來,恐技術轉移後產生更多的競爭新盟主出現;二來,目前也無暇他顧。處在高科技的產業洪流中,競爭性技術源源不斷地湧現,廠家有這方面的考量是必然的。不過,白總經理表示,也許5-6年後會考慮跨足補修市場,畢竟產品最終的使用者還是消費者,讓消費者本身能方便買到替換的新避震器,這也是生產者最終的希望。 克佳公司小史 l 1976年創立,生產機車零件供應亞洲以及美國市場。 l 1978年,著手機車避震品(Motorcycle Shocks)的開發,供應亞洲Fix市場。 l 1987年在馬來西亞投資設廠,開始進軍美國市場。 l 1990年始從事自行車類MTB車種的避震器開發設計。 l 1992迄今,供應MTB
Shocks予台灣自行車公司,以及為美國自行車廠OEM代工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