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全省各地,或就讀高中、大學、或服役、或為現職國小教師, 圖、文◎編輯部 左營訓練中心不如想像中的門禁森嚴,反倒是綠葉扶疏,令人心曠神怡;走訪在這裡集訓的自由車選手,了解他們的坐息與日常體能訓練,更可以體驗成功絕非偶然,平日辛勤的付出與訓練,才得以享受剎那間的喝采與榮耀。 目前參與集訓的選手(包括3位女選手在內)共有13位,年齡層從最年輕的17歲到27歲不等,短期目標是針對今年的台灣區區運,中長期目標是描準亞運爭取世界性比賽的晉級,為國爭光。
以公路訓練為重點課程 鄭詠謙教練表示,選手集訓的重點為公路耐力訓練,因為每位選手皆有不同的特質,而公路的耐力騎乘正可以針對每位選手在”速”耐力、爆發力、體能耐力以及騎乘技巧的掌握等….其它要素設定重點式的訓練加強方法,以發揮選手們個人的最大優點,同時藉訓練改進缺點增進比賽實力。鄭詠謙教練同時指出,自由車賽一般分為公路賽和場地賽兩種,最大的區別在於場地賽為定點,沒有剎車性能的車款為器材,而公路賽的訣竅在於長途騎乘時的變速得當與騎乘者能夠巧妙地運用器材(比賽用自由車)省力得法。而目前寄望最深的仍是亞運的4公里團隊賽能夠出類拔萃,並賽出讓國人引以為傲的佳續。
黎明即起循序漸進防惰性 除了清晨6點出發,展開約100km,3小時的騎乘訓練,配合選手隨身攜帶的心跳記錄器,將訓練課程與心跳速度作成記錄,並輸入電腦長期追蹤記錄之外,配合各類其它的運動也是訓練重點項目,如游泳、球賽等…..,而鄭詠謙教練目前所採取的循序漸進的方式,更在整個訓練課程安排的彈性空間;因為合適的訓練方式才是對選手最大的助力;然而明年(‘97年1-12月)在鄭教練心目中則是不可輕言大意的集訓重點時期;因為平日的訓練課程重於防止”惰性”根深蒂固,然而決定輸贏的關鍵非常辛苦無法獲得。
多比賽才有經驗以免斷層 在加上由於社會環境的富裕,無形中減弱了選手的毅志力,鄭教練指出不同於中國大陸等共產國家選手靠運動吃飯的心態,我國選手大都以爭取保送升學機會為主要目的。 玲聽了幾位選手的心聲,更能深刻體會在歷經了無數的比賽之後,他(她)們也不免擔心起自己的未來出路。但可喜的是他們都明白比賽畢竟不若休閒運動可以輕鬆自在的漫不經心。選手之一的林信有便提出比賽用器材車款非一般休閒車零件可比,若非廠商贊助對選手而言是一筆很大的負擔。 也由於自由車比賽比其它運動類項更需要比賽經驗,但是往往由於選手成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而不得不中斷,這是連教練都無可奈何的結果,僅管鄭詠謙教練表示最合適的比賽年齡為26-30歲最具純熟經驗,但是由於自由車選手多半為半路出家(由田徑轉項),再加上兵役等斷層,連一般由企業組成的專業車隊,都會面臨斷層而大傷腦筋。 陳登殿一路騎來倍受矚目 從早期練車開始,即與鄭詠謙教練結下師生之緣的陳登殿,在亦師亦父鄭教練心中自有不同的期許。 陳登殿在環台賽中因為”迷路”而與冠軍寶座擦肩而過,因此’96年奧運參賽資格也略遜一籌而拱手讓人,然而目前的訓練課程對一個極為需要累積比賽經驗的自由車選手而言,正是回顧與前瞻養精蓄銳的大好時機。 在左訓中心他跟其他學員一樣,按照教練的課程安排逐步試練自己的騎乘實力,以平常心迎接未來的挑戰;在家中的陳登殿除了父母關心課業、關心比賽,更有一個全力支持他全心投入自由車運動的緣由—那就是有一個對他培訓出錢出力付出比別人都多的身為業界鐵管生產廠富鑫金屬公司董事長陳敏多的父親,也難怪從小就對騎車運動情有獨鍾的他,一路”騎”來,倍受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