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巨大國際化的羅祥安總經理,不僅行銷能力聞名全球自行車業,在新舊年度交替之際,他也對Giant邁入國際化的第二個10年早有藍圖,同時也對邁入21世紀初的台灣自行車業走向,有其獨特深入的見解。 圖、文◎阮素琴 自創品牌和國際行銷經驗,對大多數的廠商都是可望不可及的經營目標,尤其要晉入世界名牌之列,更是難上加難。但巨大公司卻在短短的十年自創品牌行銷全球中(巨大創立至今24年,自創國際品牌始自1986年,國內捷安特品牌始於1981年),不僅走出自己的Giant世界,並且奠定Giant的國際品牌地位。在台灣,Giant與宏碁可說都是成功品綼的模範生,也是大家學習的對象。 以管理策略來因應詭變市場的巨大國際化主導者—羅祥安,這位全球自行車業知名的行銷專家,他對Giant邁入國際化第二個十年已有藍圖,同時對邁入21世紀初台灣自行車業的走向,也有他獨特深入的見解。以下為訪談內容:
未來自行車業的競爭將走向大眾化、專業化、全球化, 只有自己擁有開發力、製造力、行銷力, 並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才能生存發展。
製造轉型行銷靠時間奠基 問:以您對美國市場的了解,請問美國市場近況如何? 答:1996年銷售不是很好,大約比’95年下降10%,ATB下跌較多,幸而有BMX成長略作彌補,IBD的庫存量略高,中高級車滯銷,而MASS市場的庫存量則相當偏高。1997年業務前途仍將相當艱困。 問:美國除少數幾家’96年不錯之外,大部份的公司都不是營運得很好,甚至虧損的大廠比比皆是,前陣子甚至有傳聞說巨大公司有意兼併Specialized 或其它公司,事實究竟如何? 答:巨大目前並無併購其他公司的計劃,將專心投入在GIANT品牌的拓展、荷蘭的建廠和中國市場的開展工作上。未來自行車業的競爭將走向大眾化、專業化、全球化,只有自己擁有開發力、製造力、行銷力,並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才能生發展。 巨大以第一個10年才建立品牌行銷據點與行銷團隊,這些都需經過長期的規劃、訓練,並不斷地加以調整,尤其由製造文化要轉向行銷文化就有一大步要去調整、去了解,並且去適應。由於累積了十年的努力,才有今天小小的基礎,所以Giant未來十年是以開發自己特色的產品,並且做行銷整合。
美國景氣的影響其實不大 問:巨大美國公司現有多少員工?美國景氣對自行車業的影響如何? 答:巨大美國公司目前有75人,前陣子為了整頓美國公司,所以由我坐鎮美國公司指揮佈局。自去年十月就回台灣總公司,不過還是飛行穿梭於美國、歐洲與亞洲三地之間。現在美國公司交由副總裁Bob Holmes負責。至於美國景氣對自行車業的影響,我個人認為並不是很大,反而我們注重的是Dealer對Giant的肯定與反應。 問:去年Interbike展中,Giant有展出自己研發的車子,是否請你談談創新產品對企業的重要性。 以適己適地作市場定位 答:任何企業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Giant已有滿十年的行銷經歷,我們也不地在研發適合自己、而且具有自己特色的自行車來走出自己。確實在Interbike展中,我們已突破過去,尤其在Racing bike和全避震登山車兩方面,Giant可以說帶進另一個革命性的領域(觀念)並且普受好評,這種突破與創新當然與傳統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這也就是另一個階段的Giant,是未來的Giant世界。 問:Giant在歐洲有很好的口碑,但在美國還是以中低價位為主,甚至有人認為Giant的付款條件和期限都是開啟惡性競爭的始作俑者。對此,您有何看法? 答:巨大公司在美國市場一直與其它品牌同行,冬季付款條件也大致一樣在5~8個月,Giant全球化經營也根據不同市場來做調整,以落實本土化的跨國經營風格。以美國為例,走高檔變化多、風險大,我們是以最適合自己,也最適合當地需求來做定位。 台灣很適合生產自行車 問:巨大在大陸的經營現況和台灣本廠及歐洲的未來展望如何? 答:巨大大陸廠今年產量約70萬輛,是一般性車種,’97年目標產量在100萬輛,其中內銷50萬輛,出口50萬輛,以美國和日本為主;台灣仍然維持中高級車的生產,’96年產量有110多萬輛。荷蘭廠’97年目標為10萬輛,以歐洲當地需求為主。 不同地區有不同策略,事實上,台灣是很適合生產自行車的國家,台灣自行車優勢條件就如同瑞士—雖然工資高,但瑞士手錶仍然傲視全球。它們都是傳統工業,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拓展市場應先掌握差異性 問:Giant模式的成功,帶給自行車業不少啟示,未來在自創品牌、海外設廠、接近市場設點等經營型態都將逐漸增多,是否請你給予台灣業者一些建議。 答:現在Giant OEM與OBM的比例是35:65,有自己品牌當然有自己的空間,不過相對的壓力也大;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有誰知道前面的努力和辛酸?大部分的人只看成果而忽略過程。 不管是在美國或歐洲設點,都要量力而為,不要只看到別人的成功表面,如果以為在美國做就可以順利的話,未免就太小看美國人了。市場、文化的差異,都是進入前要去了解並設法適應的,它需要時間去調整。我也很訝異不少台商進入歐美設廠就以高檔做訴求,他們可能忽略市場的自我功能。就像Giant到荷蘭設廠是經過長期計劃,而且我們在歐洲已有業務基礎。 發揮團隊作戰精神為方向 問:荷蘭Lelystad廠營運後,其零件的採購有何計劃? 答:巨大國際化的同時也兼具本土化,所以我們也會向當地購買零件。自行車可以說是與時間在競爭,在這個前提下,如何掌握競爭優勢,發揮團隊作戰精神是巨大所努力的大方向。 問:近幾年來CD-ROM(光碟)、Internet、個人電腦的使用已成一股趨勢,它們對自行車將有何影響? 答:這二年確實經營會很艱辛,但要能加以整合才能長存。雖然CD-ROM、Internet已蔚成風氣,但這些都要花費從US$1,000~US$2,000不等的費用(實際上的支出也許更多)。它們將抵掉好幾輛自行車,而且也會佔去不少時間,所以對自行車的業務反而有不好的影響,就像以前任天堂電視遊器流行時,也瓜分掉不少自行車的業務。 巴西Sundown併購CR目標115萬輛 巴西稅法一向是說改就改,往往給進口商造成相當大的困擾,不過,巴西Sundown卻毫不受影響,反而是越做越順手,越搞越大。 ‘97年初Sundown併購CR後,總經理Mr. Rolando Rozenbium就CR Junior與該公司另一位股東同行拜訪台灣,一方面向台灣業者宣佈此一新動向,另方面也與供應商談價格、付款條件,所以有廠商表示,國外廠商規模越大時,我們供應商的籌碼就越小,條件也越來越差。 去年Sundown產輛約80萬輛自行車,CR也有20萬輛,所以兩家合併產量就有一百萬輛,這個數字在巴西是直逼Caloi,因此,有人認為未來巴西市場中,Sundown與Caloi將會有一番大廝殺。 Sundown總經理Rolando表示,巴西年銷售量是在5~6百萬輛左右,其中MTB約有250萬輛,不過,他也表示MTB已正在下滑中(約下降15%),Sundown ‘97年目標為115萬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