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台灣1996年最大輸出地區

入春以來,台灣自行車業已在春天的腳步聲中,展現活力和新氣象。
最近考察回來的廠商也都帶回歐美氣候好轉、庫存消化及購買力改善的好消息。

“今春”顯然帶給了自行車業無窮的信心和希望。

文◎阮素琴


春以來,台灣自行車業也在春天的腳步聲中,展現出欣欣向榮、生氣盎然的新氣象。趕工加班的廠商增加了,不少老闆的臉上也開始綻放出笑容,一掃這2~3年的愁容;而一些出國考察回來的自行車業也都帶回佳音,他們大都表示歐美除了氣候轉好外,庫存消化和購買力都改善不少,顯然今年春天讓人感覺特別可愛,特別善解人意,因為“今春”帶給了自行車業無窮的信心和希望。

 早春也為歐洲提早帶來佳音

         由於自行車銷售除了受景氣影響外,天侯也深深影響了自行車業的銷售成績。或許老天爺也不忍再看到自行車業受挫,所以適時助一臂之力,如歐洲天氣也提早入春,甚至有的歐洲客戶就表示,他們春天從來沒有這麼早就來到,所以戶外騎車的人又多起來了,當然他們對銷售信心也增加了,但願此景能像台灣股市年初以來也是拉高走高。

        這幾年台灣自行車業已感受到來自亞洲其它國家的競爭力壓力,也了解到現階段台灣經營適合以少量多樣和具有特色的產品,所以每年都在談論到底今年能出口多少、生產多少?大部份的業者都表示維持在700萬輛是適當的產量。去年大部份的台灣自行車廠如巨大、美利達的產量都減少,不過,仍有少部份經營得宜的自行車廠反而是持平或成長,而1996年台灣成長最多的可能就是童車了。

 世界名牌童車大都來自台灣 

        所以劉金標理事長對去年童車的成長現象就耽心是否會影響台灣的出口形態。因為童車也是國外控訴反傾銷的主要車種。不過,從國外大部份的童車名牌可以說是來自台灣生產居多,所以也有人認為可能性不太大,只要我們是以品質來競爭而不是以低價爭取業務就可避免傾銷控訴。

        1996年台灣產量為9,503,365輛,比1995年的9,064,129成長了4.85%,但是出口金額卻是由1995年的US$1,066,415,794降為US$982,056,520,下降了7.91%;出口單價也由1995年的平均每輛US$117.65降到US$103.34/unit,以單價來說是下滑了12%,可見去年價格走低是普遍的現象。 

德國是公認變化最大的國家 

        歐盟(EU)是去年台灣出口最大的地區,也是整體成長最大的地區,儘管1996年大部份的自行車業對歐洲都以市場低迷來談論,尤其德國市場是大家認定變化最大的國家。以整體來講,台灣在`96年出口到歐洲共有2,959,292輛,比1995年的2,371,949輛成長了24.79%;金額也由1995年的US$340,385,227提高到US$382,371,002,上升了12.33%,可以說在量和值方面出口到歐洲去年的表現最出色,不過平均單價也由1995年的US$143.5/unit降到US$129.21/unit,單價是下降了近10%,但是歐洲在`96年已超越以往美國是台灣最大地區的記錄。

        由於大陸出口歐洲因反傾銷稅而銳減,同樣地,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亞洲國家也因課徵進口關稅而使得他們出口到歐洲的自行車嚴重地萎縮,甚至已有多家停產、倒閉或轉行的。這也是去年台灣在歐洲表現優異的主要原因;在`96年台灣輸往歐洲的自行車,除了德國和葡萄牙是負成長外,其餘都是成長的局面。德國整個市場的低迷,使得台灣在去年銷到德國的自行車只有451,271輛,比1995年的520,550輛減少了13.31%;而德國也由`95年台灣銷歐第二大下降到第三;英國仍然和`95年一樣,是台灣出口到歐洲最大的國家,去年銷到英國的車子共664,823輛,比`95年的640.613成長3.8%,是一個很穩定的市場。

 法國和義大利去年都大幅成長 

        荷蘭也由`95年的421,446轉增加到493,779輛,成長了17.16%,也成為台灣出口歐洲的第二大地區,超越了德國;法國是台灣`96年出口歐洲的第四大國家,共有329,496輛,是去年成長最大的國家,1995年才108,756輛銷往法國,足足成長了202.97%;比利時則是台灣去年的第五大歐洲市場,共有231,269輛,比1995年的170,532輛也成長了85.62%EU可以說是台灣在1996年所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義大利市場前幾年因里拉不斷眨值,使得義大利的自行車業出口非常旺盛,但因有不少義大利產品只以低價來取得業務,以致有不少歐洲客戶也對義大利產品的品質信心不夠,加上自1996年開始,義大利里拉升值,使得台灣產品再有發展空間,很多買過義大利產品的客戶都表示,還是台灣產品穩定、優良,因此台灣自行車業如何因勢利導,重新再創造在義大利的商機(基礎),有待業者重新定位並且擬定新策略。

        美國市場也一直是台灣出口最穩定和最大市場。1996年台灣出口到美國有2,919,959輛自行車,比1995年的2,914,357輛只些微地成長(0.19%)。不過,去年卻由以往的最大市場退居第二,而由EU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的最大輸出地區。美國的價格也是競爭激烈,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單價由1995年的US$126.5/unit降到1996年的US$105.9/unit,降低了16.3%。而今年以來,美國一些大廠如Trek也將增加美國廠的生產量。所以,對`97年是否能扳回一城,爭回台灣的第一大市場,則有待未來發展而定。

對日出口去年下滑了27.25% 

        亞洲地區因受歐洲課徵反傾銷稅而漸失去輸歐實力,因此,也紛紛將市場轉移到日本。像中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都將目標瞄準日本;而台灣也是積極調整零配件和整車正積極加強向日輸出,可是日本自行車市場因行銷通路和低價競爭,而使得日本也向大陸增加進口,也有日本廠商如SaimotoBridgestoneMiyata…等也在中國設廠,並將產品回銷日本的情形。因此,去年台灣銷日數量也由`95年的170萬輛下降到1,233,985輛,下滑了27.25%,當然受到日元升值的因素影響也不少。而在價格競爭壓力下的日本商人,也越來越多向大陸台商進口車架、前叉、輪胎、座墊、把手、豎管、貨架等產品,這種情形在`97年仍將持續著。

        兩岸關係雖然未能有所突破,鄧小平死後尚未有任何大的變化,但這些都影響不了台商前往設廠的動力,因為在價格競爭壓力和國外買主相繼催促下,還是有廠商繼續再進入大陸設廠。到目前為止,台灣自行車業到大陸設廠的家數已有115家左右,有的經營效益甚至比台灣好,所以有的台商經營重點就放在大陸;更有繼深圳廠後再往江蘇、上海地區設立第二廠的。不過,今年年初,因鎰成公司顏康雄董事長在昆山廠因中風而病逝後,台灣自行車業已正視到設廠地點地方對氣候適應的問題。 

價格戰是共同困擾 

        價格每況愈下是所有業者最困擾的共同問題。為了因應全球價格戰的惡性競爭,台灣自行車業也積極加強企業體質改善。對海外設廠在大陸或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廠商在價格競爭上顯然就較勝一籌,但因產品品級定位和台灣不大一樣,所以未到海外設廠或者已到海外設廠的台商,也都尋求以管理績效來提高效率和達到較低成本的目的。

        「沒有創新就沒有利潤,沒有創新也將沒有未來」,這是近年來自行車業深刻的體會,所以更積極加強R&D、人才培訓等工作,而且是企業內外改革同步進行,如強加製程改善來提高效益並使品質穩定、ISO國際標準的認定等,都是藉助經營管理來降低成本。因為改良後的體質,才不致在這場價格戰風暴中被淘汰出局。因此,台灣自行車業為了立於不敗之地,就得不斷強化體質力求突破現況,當然也強化了企業的抵抗力,這倒是不景氣中企業的另一收穫,也再度印證了有競爭才有進步的原理,競爭和壓力其實也是突破和改善的動力。 

MTB明顯下降,所以台灣自行車以多種車型為方向,除了MTB外,BMXFreestyleCross Bike、低車架City bikeBeach Cruiser等都朝多元化發展。

慎防仿冒以免觸法 

        三月初,彥豪公司發函給剎車器同業,告之有關彥豪公司的專利產品多家仿冒,此舉引起剎車夾器業驚慌,因為80%以上的業者都有這方面的困擾,而彥豪公司總經理陳永煌表示,他們寄出通知意在提醒業者要尊重智慧財產權,彥豪公司願意和有意溝通或合作的同業協談,陳總經理說生意就是要大家一起做才能共榮共長。但對一昧仿冒的廠商他們也表示不排除訴諸法律,所以業者應嚴密注意。而政伸公司也同時發出警告,顯然仿冒問題已是不容忽視。

        由於MTB的明顯下降,所以今年台灣自行車以多種車型為方向,除了MTB外,BMXFreestyleCross Bike、低車架City bikeBeach Cruiser等都朝多元化發展,尤其電動自行車將是不少台灣廠商投入的車種,有別於以往全力生產MTB上。而Suspension MTB還是看好,雖然MTB正在明顯下滑,但它還是主流產品,尤其避震車也一樣是主力車。達建公司蔡金松總經理就看好Suspension的未來性,他說未來避震前叉將成為自行車的標準配備。 

避震前叉是未來標準配備 

        對於1997年的景氣發展,顯然認為比去年好的業者居多。不過,市場變化瞬息萬變,實在很難說得準,但以今年台北自行車展可以很肯定將比去年好,不少去年被中共試射飛彈時嚇到不敢來的,今年大都會來。大部份的業者可以說全年的努力,只希望能在台北展中一展身手。相信在台北展談定`98年的規格後,對於`97年的市場狀況大家心理就較能有個底。

 
(發佈於: 1997/ 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