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貴車架仍是消費者第一選擇嗎?

車架大檢閱

德國Mountain Bike雜誌對不同價位及材質車架的實驗比較
市價昂貴的車架,實際的價值仍達
5001,500馬克嗎?
鋁材、鋼材、鐵金屬或碳纖維,何種材質較堅硬?

答案或許是自助型買家適用的車架….

圖、文◎編譯小組


Easton 公司在登山車迷眼中擁有無可匹敵的品質形象,其享有的崇高地位就如汽車業界的賓士或休閒電子業界的Sony一般。但是,此一美國廠商所製的鋁質車架,真的值得消費者額外支出嗎?來自遠東地區的鋁製品雖光鮮不足,但結實有餘,卻仍然不被算是好車架這是否意謂著即使以價格優勢對抗Easton的品質仍不管用? 

在此次測試中,就一般騎乘方式而言,大多數車架都算舒適。
其中又以鋼製車架的垂直方向剛性表現較穩定。
不過,倘要要求輕量化結構,鋼材當然不適合。

測試台上見真章

為了正視這類問題,德國Mountain Bike雜誌將兩款所用材質都完全一致的車架擺上了測試台。這兩者都是Dynamics公司的產品、46公分高、幾何結構、長度及角度也都完全一樣。較大的差異在於:其中的Dynalite 2車架售價1,450馬克,而Cool Special則僅590馬克。

第二項差異在於二者的重量。Easton 鋁製Dynalite 2車架以1,502公克的重量,比其「孿生兄弟」--Cool Special輕了將近300公克或20%,後者是為7005號鋁材製成。Dynalite 嘗試以「減肥型」的較薄車管製成車架前端的三角架:在末端管壁僅厚1.3mm,中央部位0.9mm,連接的上管則有4公分口徑。在鋁製產品中,薄型產品行不通。但此車架即使在高荷重的下管部位,中央部分的管壁厚度也減少為1mm。為了確保穩定性,Easton公司的工程師們將此一車管的直徑增大為45mm

 鋁材重要資訊

對許多人而言,只有鋁製車才是真正的登山車。其粗肥的超大車管就已足以提供極佳的穩定性和耐磨耗性。由技術觀點而言:鋁材雖較鋼材輕1/3,不過如果採用同樣的車管厚度的話,便會極不穩定。若能將車管直徑增為2倍,則其穩定性將增為8倍。有兩種鋁材頗為常見:6000號系列較容易焊接,但卻須先進行耗時費事的熱處理(熱處理/T6),才能重新獲得其原有的強度。至於7000號鋁材則省了這道流程。較簡單(也較便宜)的鋁製車架是以相同管壁厚度的車管焊接,如採用強化過的車管,可製造出重量低達1300公克的車架。
在此一方面,
Easton (Elite)Tange(Premier)堪稱業界的頂級廠商。

 踏板軸承剛性差異甚大

此種數值在一般超大型鋁製產品中,算是頗令人注意的量測值。至於其抗扭曲強度方面,二款產品都明顯超過其他材質。此優點對於精確的操控性而言頗為有利。

由此一角度觀之,有較高的車架重量是優點(見圖示),其中最極端的差異在於踏板軸承的剛性。例如較輕的Dynalite 車架的剛性便少了將近45%。此一差異即使連經驗甚少的車迷們在立姿騎行時都可以明顯察覺得到。這或許就是輕量化的車架所需付出的代價吧!

Easton鋁材車架固然不「軟」,但其較重的姊妹產品在遭遇極端路況時,卻能較直接地將踏板能承受的力道轉移消除。由於兩款車架的後段幾乎無差異,在第三項測試項目,即垂直剛性方面,表面又極接近。如將此一剛性之測值與其重量做關連性分析(STW,剛性重量比),此款Dynalite車架在登山車的受測類組中便以178:146的比數超前。

 鋼材重要資料

    「歷經百年而彌堅」這句話,正足以形容鋼材是最受歡迎的車架材質。只要花300馬克,便可擁有一副穩定且加工良好的量產式台灣製車架。在材質結構方面,不同的廠商採用了不同的鋼材成份TangeColumbusDedacciaiTrue Temper等公司在自行車業界,鉻鉬合金的成份可算是標準做法。鉻在提升其強度,鉬則可增加其耐用程度。為了降低其壁厚僅及原來一半。較高貴的車管甚至僅厚0.5mm(例如 Tange公司的Ultimate Superlight車管)TIG式焊接則是常見的接合方式,帶狀焊接則常用於昂貴的車架前置處理上。

 鋁材最受歡迎

此次量測所顯示的一般狀況是:鋁材無庸置疑地是登山車款最受歡迎的材質。其所製車架剛性超強,同時其重量也輕得出人意表。即使是較陽春型的產品如價格僅590馬克的Cool Special,同樣也能達到極佳的測試值。

此種車架也頗適合挑剔的騎士。在進行長途或越野競賽用途時,其重量將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德國Mountain Bike雜誌對消費者的建議是:鋁製車架輕得多。

而鋼材則是對價格斤斤計較者的熱門貨如果有人喜歡精打細算的話,就絕對不會錯過此一自行車製造的最古老材料。此處所提到的Stevens-6.1.2.車架售價只有499馬克值得注意是此價格尚包括前叉、車頭碗組及座管。如要購買其姐妹品”9.1.2. Team”,大概得花掉存摺上兩倍的存款。多付的這些錢值得嗎?究竟那一款車架較為堅固且可提供更多的功能呢?為了瞭解此一疑問的答案,德國Mountain Bike雜誌也將這兩款車一齊送到了Harburg的漢堡技術大學測試。

以下為二款受測產品的細部數據:兩款Stevens公司的鋼製車架都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較廉價的6.1.2.車架是以陽春型的鉻鉬鋼打造,而較昂貴的9.1.2.車架則是採用超輕的Ritchey Logic W.C.S.車管製成。後者的後段所用的Fuji鉻鉬鋼對其重量減輕也頗有助益。這些所費不貲的車管組件所提供的是:9.1.2. Team車架足足較其姐妹品輕了幾近500公克或30%

 價高未見貨真實用

但是到了測試台上,此種重量上的優劣之勢卻有了令人驚異的轉變。其結果頗令人失望。較貴的車架,無法在任何一項測試中勝過較便宜的車架。此款6.1.2.車架不僅在抗扭曲剛性上明顯勝過比賽用車架9.1.2.,而且在踏板軸承的測試方面表現也顯然較佳。

當然鋼材迷們會有異議:「儘管如此,這種車架騎乘起來仍然會比鋁製車架要舒服。」但此次的測試結果卻也與此相反。以一般的騎乘方式而言,大多數車架都算舒適,只要車架對於垂直方面的衝撞能彈性反應的話。不過同樣在此一方向(垂直方向剛性),鋼製車架表現則特別穩定。此款6.1.2.車架的測試值甚至超過一同受測的鋁質車架。

「除此之外,兩款鋼製車架之間,如果胎壓減少1/4巴,則可明顯感受到其舒適性的差異。」進行此一系列測試的專家Eric GroB博士也說明指出。不過事實上我們不能光憑數值來論斷這兩款鋼製車款,在評斷時也務需將其重量因素列入考量之中。這也正是STW(剛性/重量比)的功用。較輕的9.1.2.Team車架在此以127:94點的比數明顯較優。其原因自然是兩款鋼製車架在重量上的差異頗大。

如果要求輕量化結構,鋼材當然不適合。雖然像此款6.1.2.之類的廉價鋼製車架有誘人價格、成熟的加工品質及耐用經久的特性,對於入門型車迷是極佳選擇,但高品質鋼材所製的車架亦有其迷人之處。時至今日,自行車的騎乘舒適性已是來自避震式前叉,較軟性的車架所提供的舒適性已不如以往重要。

 
(發佈於: 1997/ 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