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用者需求談登山車握把設計因素

文◎賴賢源


前言

自行車發展迄今已有206年的歷史,1779年出現第一輛無法騎用的踏板自行車,1817年才轉向的設計,直到1839年終於出現第一輛可以「上路」的自行車。但是雖歷經不斷的技術改良,自行車在20世紀還是被汽車取代,轉為特殊人士或小孩的交通工具。直到1960年後期,10段速的自行車上市後,才再度獲得消費大眾的青睞,80年代更出現各種類型的自行車(見參考文獻一)

我國自行車工業始於二次大戰後,迄今已有50餘年,歷經了挫敗再生,終而獲得今日「自行車王國」之美譽,並成為世界上主要的自行車製造地區。根據統計數字顯示(見參考文獻二)1995年我國自行車輸出總數高達906萬輛,創下歷年新高。然而由於大陸急起直追,再加上台商的投資,使全球自行車市場供需失衡,目前猶如戰國時代。因此欲突破產業瓶頸,除提高品質及生產力外,更應深入瞭解消費者需求,重新擬訂經營策略,並持續創新研發,使台灣自行車業能在國際上屹立不搖。

企業透過產品開發的成功,一方面滿足消費者顯在與潛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則運用生產能量與行銷能量創造利潤,壯大生命力。因此貫徹正確的設計策略,是企業生存的不二法門。在行銷導向的時代裡,一輛能兼顧工學、美學與人體操作需求的自行車才是一件能成功的產品。

 好的設計可以引起消費者的注意,為企業創造利潤。
但產品真正的品質,不足建立在機能點的創意與美學形式的創作方面,
更應建立在滿足人性需求的責任上。

 國內消費型態的改變

在早年的農業社會裡,人稱「鐵馬」的自行車一直扮演「交通」與「載貨」的雙重角色,如今生活水準提高,它已不只是代步的工具,更是娛樂、休閒、運動的寵兒。根據資料顯示(見參考文獻三),自行車消費者的年齡層相當廣,若以職業族群來分,則已由早期學生與家庭主婦,擴張到上班族短程代步、休閒運動,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價位在新台幣五千元左右的車子最受歡迎,既非貴得可以買一輛機車,也非低價品至品質不良;車種方面仍以流行之登山車為主,佔所有內銷車系的47%

目前除了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各縣市自由車協會、捷安特體育基金會及美利達鐵騎登山活動外,另有各車行或自行車愛好者所組織的俱樂部(約五、六十家),都是提升國內自行車運動的尖兵,每年大大小小的活動,對提倡自行車文化的推展助益匪淺(見參考文獻四)

自行車發展雖有這麼多年歷史,並歷經不斷的技術改良,無論在車架結構、避震系統、傳動機構、剎車機構、輪胎及車架村料等方面,都經過了無數的改良及演進。然而在人因工程方面的考慮,卻似乎仍一直被忽略,尤其對登山車而言,為使其能在各種崎嶇不平的山路或困難地形,來去自如、如履平地,靈活的操控性與安全舒適的騎乘是重要的。

 好的設計影響消費者意向

美國工業設計之父Drefuss(見參考文獻五)曾說:「工業設計師是為人們的需求而設」,故產品設計者應堅守以人為本位的設計理念,一方面以掌握真正消費者意向,為企業體創造利潤。另一方面更應以深入的消費行為調查,使產品的真正品質不只建立在機能點的創意與美學形式的創作上,更建立在滿足人性需求的責任上。

一件好的設計不僅要有形地呈現在眼前,也必須具有可靠性、容易使用性、及在操作上與服務上的經濟效益。此外,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行銷學教授Henry MenascoTakada(見參考文獻六)指出,好的設計應具有以下五要項:

(一) 使用性(Usability):一件好的、實用的設計,其功能應良好。例如:容易安裝、操作、維護及滿足
                  消費者的期望。

(二) 人因工程考量(Ergonomic Tractability):考慮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令使用者感到產品不僅好
                                                   用、舒適、安全,亦縮短學習時間。

(三) 技術與經費的可行性(Technical Economic):一件好的設計也必須考慮經費、能源及價值。消費
                                                                      者只會付出有限的價錢,因此廠商必須透過各種途徑
                                                                      來降低成本。例如:材料的更換、機構的重組、改建
                                                                      供應的情形等。

(四) 美學的敏感性(Image Congruity):消費者經常選擇能顯示他們的社會地位之產品,因此部份消費者
                                       傾向品牌的選擇。例如,公司的形象是經由產品、廣告、促銷
                                                    活動、企業識別、展示等來傳達,一件產品的設計應與整個公
                                                    司的設計企劃配合。

  自行車握把設計重點

自行車的乘車姿勢,是由騎乘者與車子之接觸點,(握把、座墊、腳踏板)的相對位置所決定的。然而姿勢又與騎士的身高尺寸有密切的關係,自行車的騎乘姿勢不但決定筋肉收縮運動的效率,同時決定了是否能安全的操縱握把與剎車,使人體處於最舒適的狀態下,來操控自行車的行駛,不致因長時間行駛而造成手部的疲勞,或因施力不當導致無法確實操控。因此如何使自行車能被有效操控,已成為不可忽視之問題。為此,筆者針對較受歡迎的登山車之車把(含握把、握套、剎車握把及變速撥桿)進行使用者意向之調查,以瞭解消費者的需求。

(1)                車握把(Handlebar):是操作方向和車子保持平衡的一種裝置,同時具有決定騎乘者乘車姿勢及支持坐在座墊上的安全性等功能。

(2)                握套(Grip):當握住握套騎行時,握套的握持容易度和舒適感對騎乘者心理上之安全感有很大的幫助。

(3)                剎車握桿(Brake lever):讓騎乘者剎車施力時,能藉由鋼索確實地傳達,使剎車器發揮效用,讓自行車停止或調節速度。

(4)                變速桿(Shift lever):利用操作捍引拉鋼索並靠變速器(Derailleur)的彈簧恢復原位的結構,來達到調變定位之目的。

針對上述四個零組件,影響到騎乘者操作難易度與舒適性之人因設計因素,歸納如附表所示:

消費者需求比較分析

本文為進一步瞭解登山車騎乘者對握把之期望,以彰化地區之登山騎乘者為代表,於八卦山體育場採「簡單隨機取樣法」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受訪人數50人,有效問卷45人。

問卷之內容以騎乘者擁有的登山車,對其握把(含握把、握套、剎車握把及變速撥桿)設計因素所重視的程度,進行「列等式」評選,再依重視程度依序給分;單項總計稱為「總得點」、其有效問卷之平均值為「平均得點」。

(1)   消費者背景

受訪者中以16歲至25歲的青少年居多(50%),男女比例為3:1;身高多半介於161公分至170公分之間(62.5%)

(2)   車握把設計因素

在車握把的施力難易度及握持舒適性影響大小方面,以「角度」為大多數騎乘者所重視的因素,其次是「寬度」;說明了車握把本身的尺寸,對於騎乘者手部的握持位置及操控性,是相當重要的。

    對於握套之設計因素而言,使用的「材質」要求較高,其次是握套的「直徑」大小;可見,登山車騎行時會面臨各種路況,對於騎乘者而言,舒適的握感是非常重要的。

(3)   握套之設計因素

對於握套之設計因素而言,使用的「材質」要求較高,其次是握套的「直徑」大小;可見,登山車騎行時會面臨各種路況,對於騎乘者而言,舒適的握感是非常重要的。

(4)   剎車握桿設計因素

從騎乘者對登山車的需求來看,發現對於剎車握桿「與握把的間距」及「操作行程」最為重視;這說明了騎乘者注重的是安全性,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施以最少的力,完成停止或減速的動作。而「角度」及「長度」設計因素,將影響到操作剎車握桿的舒適感。

(5)   變速握桿設計因素

就變速握桿而言,「操作行程」及「固定位置」之設計因素最為騎乘者所重視;其次是「角度」及「種類」之設計因素,表示騎乘者所希望的變速握把,是容易操作的,能隨著路況的需要,變換較佳的檔位搭配。

結論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發現到:登山車消費者對於具操控功能的握把部份極為重視,包括車握把的角度及寬度、握套的直徑及材質,剎車握桿與握把的間距、固定位置、操作行程及長度,變速撥桿的操作行程、固定位置、種類及角度等設計因素。本調查結果可提供業者瞭解到,登山車的騎乘族群對握把部份的真正需求重點,進而針對其需求設計開發出較受歡迎的產品。

隨著自行車消費型態的改變,騎乘者喜好依自己的需求及經濟能力,購買零配件自行組裝。因此,除了經銷店外,精品店等零配件市場亦是一般騎乘者選購消費的地方。而對騎乘者而言,無非偏愛好的設計,包括操控性及舒適性,因此,就本調查結查值得再進一步去探討,登山車握把各部份詳細的人因特性,以掌握及滿足騎乘者的真正需求。

(本文作者為大葉工學院設計研究所研究生)

參考文獻:

一、賴賢源 1996/10<從消費者行為觀點談自行車之設計><<自行車工業雙月刊>>8p49-60

二、1996<<台灣自行車公會會訊>>16期。

三、1996<<台灣自行車公會會訊>>20期。

四、1996<<台灣自行車公會會訊>>20期。

五、陳振甫<1993 Consumer Behavior/Marketing And Its Impact On Product>

六、Quality<<明志工專學報>>25p230.

鄧成連1987/1<設計之消費群體研究與分析><<工業設計雜誌>>161p50-53

後記:感謝大葉工學院工設所楊旻洲教授之指導,使本文得以順利完成。 

項目

設計因素

影響因素

車握把

寬度

轉彎操作難易性

 

角度

握持舒適性

 

材料

握持舒適性

  直徑  

握套

長度

握持舒適性

 

直徑

握持舒適性

 

材質

握持舒適性

 

外型

握持舒適性

剎車握把

長度

施力難易性

 

角度

施力難易性

 

與握把間距

施力難易性

 

弧度

施力難易性

 

固定位置

施力難易性

 

材質

握持舒適性

 

操作行程

施力難易性

變速握把

種類

施力難易性

 

長度

施力難易性

 

直徑(旋轉式)

施力難易性、握持舒適性

 

角度

施力難易性

 

位置

施力難易性

 

材質

握持舒適性

 

操作行程

施力難易性

 

檔位

施力難易性

  握把設計因素分析表

設計因素

總得點

平均得點

直徑

110

2.4

材質

69

1.5

角度

139

3.1

寬度

132

2.9

握套設計因素分析表

設計因素

總得點

平均得點

直徑

116

2.5

材質

145

3.2

角度

100

2.2

寬度

89

1.9

剎車握把設因素分析

設計因素

總得點

平均得點

操作行程

199

4.4

弧度159

3.5

長度

181

4.0

材質

148

3.2

角度

174

3.8

固定位置

191

4.2

與握把之間距

207

4.6

變速握把設計因素

設計因素

總得點

平均得點

直徑

134

2.9

角度

235

5.2

檔位

229

5.1

長度

138

3.1

材質

132

2.9

操作行程

255

5.6

固定位置

255

5.6

種類

240

2.9


 
(發佈於: 1997/ 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