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行車業界紛紛朝研發升級,以尋求更多在商場上競逐的武器之際,企業應善用相關資源,讓自己時時刻刻坐擁優勢。 圖、文◎編輯部 在一片強調研發以創造更多競爭條件的呼聲中,自行車研發中心5月27日在台中福華飯店舉行一場題為「自行車產業高階經營者座談會」,由於討論的話題多與企業主息息相關,因此在「經驗分享」之際,可看出各企業單位莫不謹慎行事,對升級之計畫全力以赴。 產業合作競爭策略是優勢 這一場座談會,主辦單位邀請了工業局副局長何明桹及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高辛陽,前來與自行車業朋友「話家常」。 自行車研發中心董事長白永松表示,座談會舉辦的主要目的是邀集業界主管、工業局、中衛中心等相關單位共同討論當前如何提升自行車業的合作競爭力。 白董事長指出,自行車產業在台灣可算是相當完整的產業,無論是成車或零件都有其國際競爭力。因此在尋求、結合外援力量之際,善用政府相關研究單位等機構所提供的功能及服務是最好的辦法。不過,目前能提供產業服務的單位多半是「獨立運作」,廠商平常若少去接觸,便不易瞭解這些單位(資源)的好處,因此他建議業者應多涉獵這方面的訊息。
研發中心搭起溝通的橋樑
白董事長將政府可供財團法人助益的單位分為兩種:一是非產業別的外貿協會、資策會、中國生產力中心、金屬中心、中衛體系及研發單位如中研院、中科院、工研院;一是產業別的研發中心,車輛公會及與之關係密切的車測中心等。他並指出,自行車應可歸類為運輸工具,其研發也可與汽機車業多所銜接,例如避震前叉與機車業、塗裝烤漆的流行與汽車,甚至航太工業也是追求輕量化材料與加工技術等,而研發中心正可扮演居中引薦和橋樑之角色。
單打獨鬥的時代不復存在
中衛中心董事長高辛陽也表示,自行車業是一個非常成熟且量產的行業,上中下游都非常密集,極具整體性,很適合推動EDI系統。 工業局副局長何明桹也對自行車業的發展抱著非常大的信心。他說,工業局在1997年便成立了7個中心,自行車研發中心即是其一,自行車業更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成就王國美譽。但在大陸及落後國家也一直急起直追的情況下,研發和提昇競爭力便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他以洛桑管理學院調查報告為例說明,台灣的整體競爭力雖由世界排名第18掉到第23位,但在科技競爭力卻是由第17位提昇到第11位;而《經濟論壇》雜誌也指出我們的總體經濟是由第9位攀升第8位,可見經濟競爭力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是一直在提昇的。他認為,自行車業若能在設計、材料等方面配合研發,把握機會建立經濟與國家根基,一定能保持國際競爭力優勢。
政府及研發單位能做什麼?
緊接著的報告時段中,中衛中心詹政忠工程師及研發中心廖本彰總經理先後以投影片配合主題說明報告研發中心成果及計劃。 詹政忠工程師指出,在1996年外銷排行榜中,TBEA及研發中心統計自行車外銷總數約950萬輛,但在此之中也有業者表非常辛苦,得來不易,因此他要建議經營者應研究如何應用合作的方式及運用政府資源來改善本身的經營體質。例如工業局在1996年6月30日的所提出的六點「自行車工業發展策略與措施」中,「推動生產合理化、自動化」及「強化中心衛星工廠體系」均由中衛中心推動,配合措施分別為推動生產合理化、輔導焊接自動化、提昇裝配自動化技術與透過中衛中心輔導中心廠與衛星廠的整合、規劃建立中衛體系EDI電子資料交換應用系統。 他並指出,整個中衛體系在全台灣每一種產業都有,並且幾乎所有的大廠都涵蓋其中,至1997年4月底止,一共成立了176個,大小廠商則有2,768家,可見參加中衛體系對於改善經營體系、中心廠和衛星廠聯合提昇競爭力等方面都確有幫助。而且中衛體系一改以往產業垂直合作為主的型態而為水平合作,只要有共同的商機與競爭力,也能自成一體。至於中衛中心的服務項目則有:產業升級、發展中衛制度、產業合作、全國團結圈、國家品質獎、一般教育訓練甚或當今熱門的ISO 9000系列等的輔導。而在工業局的指導之下,配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再接受國外部份團體的建議等,來服務工業界並協助將問題反映給工業局,則是目前中衛中心提供業界的可用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中衛中心目前積極推動的製造業EDI實用系統(即電子資料交換),是由中衛中心建立EDI網路,各工廠利用電腦來管理經營資料,並可透過中衛中心之電腦與他廠結合,好處是以聯合國通行標準,國內外採購均可使用此系統,不易混淆;此外並可「以3秒抵3天」且非常明確、責任也很清楚;可減少很多書面作業及重覆資料輸出,並可提高生產力、獲益能力及競爭力。其主要目的在希望中心廠和衛星廠能「合作來賺錢」,以較高的效率與競爭力,如同中衛中心高董事長所言「成人之美」。 自創品牌朝國際化發展 研發中心總經理廖本彰則表示,目前面臨的危機便是如何創新研發產品來增加利潤。以目前的市場需求量而言,在大陸台商相繼量產之後,台灣大約控制著1/6的世界需求量,要維持現有成績,便要更加強設計創造能力,並迎合政府亞太營運中心的目標,成為國外製造、本土設計的形式。他並預測將來自行車業的發展仍以外銷為主,成車和零件業都將走向OEM--自創品牌--國際化的進程。在進口方面,則有新材料和新功能的發展。例如目前進口最多的Shimano系列將變速器區分多種,致使國內設計車種亦隨之變化,如何克服高級技術或走出自己的創新概念,就成為亟待思考的問題。以自行車研發而言,通常會以車架來看出發展趨勢,而目前整個自行車的發展趨勢是走向避震、碳纖、非傳統式造型。 他並指出,研發中心的成立主要是協助台灣的自行車開發零組件,並成立檢測中心以旅行一套標準。此外,也致力業界的轉型,主要在令其產品有更高的附加價值。目前的兩個專案,一是科技專案、一是工業局專案。科技專案以成車系統為主,工研院針對市場,研發中心針對Market,是評估車子的功能,例如如何選擇好的避震車?當規格找到,所需更基礎的技術會請求工研院之協助。這是整合國內較高級研發單位,在研發中心和業界的接觸中將技術建立起來。工業局專案則以開發零組件為主。 永續經營的兩輪車業 在建議和檢討中,研發中心白永松董事長首先請「業界龍頭」巨大公司劉金標總裁發言。劉董事長表示,最近他常被問到台灣自行車還能持續發展多久?他的回答是:「台灣很適合資訊業發展,但同樣地也適合自行車的發展。」因為普遍電腦化之後,人的時間及活動量就會增加。他並以日本一篇經濟性報導中特別提到台灣資訊業、機械業及自行車業為例說,台灣自行車業在「來樣生產」時期確實發揮了很大的競爭力,但目前面臨OEM成長瓶頸之下,紛紛致力新產品、有特色、R&D上下功夫。但我們究竟要開發什麼?產品的多元化雖是必然,台灣目前各行各業都希望由OEM(製造經營)轉型成為一個行銷公司,但卻仍未見成功者。他強調,市場變化是非常快的,所以我們應與市場接軌。雖然很多業者到海外設廠,但應以發展本土技術為主,他期勉大家共同努力。 不怕沒有錢只怕沒事做
接著是由被白董事長喻稱「經常在外頭跑、開發產品走得最快、最早」的彥豪公司總經理陳永煌發言。他表示,彥豪公司今年恰已邁入第11年並定為市場規劃年,但仍有許多瓶頸待突破。目前很多廠商欲將OEM轉化為ODM,尤其在零件上碰到問題很多,因此他希望有經驗的廠商可給予意見。 亞獵士公司陳朝穎董事長也表示希望工業局能協助解決其研發困境。他表示,亞獵士公司在1992年正式進入自行車業界,從不知如何賣輪圈到1995年成為台灣自行車產量最多的公司,在6年中已換了三代機器,但為求研發及技術產製之快速,總在前一代貸款尚未償清就已全數淘汰更新。因此他詢問工業局是否有方法可協助其清償貸金。 對此二項諮詢,研發中心白永松董事長表示,類似彥豪公司的情況可向「自創品牌協會」諮詢;工業局副局長何明桹則表示,工業局目前有10大計劃,其中包括產業自動化、中衛制度、品質、設計、人才培訓、主導性新產品等,亞獵士公司可從中尋求協助。另外,經濟部技術處也有一個民間科專,供民間企業用以開發新產品,只要有計劃與開發能力、研究設備,90%的錢可由政府撥助。工業局也有一個主導性新產品開發,其額度約等於50%資助廠商、50%無息貨款。而若一次投資超過2億元,政府則將列為「重大投資列管」,這些都是在工業局辦理。如果還要行政院開發基金中長期協助者,也可以代利貸款。他笑言:「政府不怕做事,只怕沒事做;不怕沒有錢,但需要大家共同善用資源。」 中高級車種研發前途可期
美利達公司曾鼎煌董事長也出席了這次的座談會。他認為,自行車業是很成熟的行業,如何更成熟、提高競爭力與附加價值是重點,但雖然每年都有新產品的推出,是否為顧客所需卻也是普遍的困擾。其次,目前大陸雖與台灣競爭,但其工業環境一直在改變,調整的速度也比不上我們,所以他認為大家應思考何以土地廣大的美國與大陸的發展方向不同於台灣?他建議生產上應採半自動化,因為全自動化的東西到處可見,但科技加上人工卻可養成一種特色。 常昌公司林義雄董事長以貿易商眼光分析說,台灣自行車業界由10速、BMX到MTB,過程艱辛但卻都很認真,而BMX與MTB也確實使我們的國際聲望達到高峰。以貿易商的市場來看,研發中高級車種的市場佔有率依然可期,也希望大家共同繼續努力使自行車市場邁向國際。 嘉登公司趙恩澤董事長則表示,該公司一直在研發一些高級零件,經常碰到工廠限於經費而不願意儘快結束研發進入生產,之後雖進入生產業,也成為美利達EDI系統的衛星廠,但仍有很多問題,諸如:如何能在眾多零件業中製造出適合市場潮流的產品而品質又能符合「高級」名詞?以該公司為例,目前最大問題是,因為印尼、中國大陸的工資較低,所以我們在低級品方面沒有競爭力,因此如何能製造比別人更便宜的好產品?因為工廠都需要有「量」來支持生產力,故不能只往高級品發展。 對此,研發中心白永松董事長認為,近二年來業界廠商未到大陸投資或生產自動化而發展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例如清豪公司即走中低產品路線,但因其自動化成功、成本降低,也取得一個蠻大的空間。 國際化標準版本有待整合 輪彥公司阮素琴董事長則建議何副局長和駐外單位是否能整合出完整的國際化標準版本,否則只是一直強調國際化,但究竟是DIN較好還是ISO較好?希望駐外單位能彙集成冊,對業界能有一個機動性的協助。 彥豪公司陳永煌總經理認為,參加此次會議獲益良多,因為光是資源還不夠,中小企業多半專心致力於生產,即使投資、開發也都是全部以自己的資本投資,並不知道有這麼多可運用的政府資源,因此他建議由工業局或研發中心將政府提供中小企業的優惠或資源彙集之後發給自行車業界。 何明桹副局長對此表示,民間科專或主導性新產品可運用在自行車業確實有其困難但現在又有一項新來源,即中油、台電、台糖今後均需在營業額中提撥1%協助中小企業研究發展,是一筆很大財源。至於自動化問題,工業局本身有一項自動化的計劃,每年約有2億元以上的經費,目前是委託新竹工研院機械所。此外工業局也有傳統工業技術申請計劃,補助經費大約都是補助一半。至於資訊,他希望透過研發中心或由業界自己蒐集、編列預算,也可再向工研院或政府商務辦事處、遠東貿易中心尋求協助,彙整資料每月供企業參考。至於標準化則需由標準局來做。 中衛中心黃明哲特助也對嘉登公司趙恩澤董事長的問題補充答覆說,剛成立不久的美利達EDI體系或之前的巨大EDI體系,都使庫存時間得以縮短。而中衛中心的機能基本上在品質、成本、交期以及一般管理上的裁配性可以精簡流程,希望業界能透過EDI運用相關資源。在資訊上,EDI是目前工業局和中衛中心共同大力推動,希望能促成上中下游產業甚至中心廠與衛星廠之間的互動,藉由訊息的傳達及時效的掌握,因應市場快速變化的挑戰。 儼然合作競爭發展史
對此,中衛中心高辛陽董事長表示,他任職工業局時即已發現此情形,政府從前也印製了很多手冊,也有很多業者索取,但使用率卻一直不高,因此現在多已建構在Internet中。其次,中小企業處也曾編列所有製造技術指南,工業局各部門業務及聯絡方式等均詳列其中。此外,經濟部為配合服務中小企業,在北、中、南均成立了服務中心,需要資訊的業界均可運用。 最後,研發中心白永松董事長以「自行車產業發展史可說是合作競爭發展史」作結。他指出,在大環境中常是「產(產業)、官(政府)、學(學術單位)、研(研發單位)」共同來做的,所以應瞭解到底有哪些資源可供應用,例如工業局窗口、技術處窗口、研發中心廖本彰總經理、企劃部陳貴新主任及工業局葉維煜技正等都可提供協助。認識大環境之後,找出一個切入點或參加其中衛體系的運作,都可獲得更多資訊。至於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已漸漸由製造導向(made
in factory)走向研發導向(R&D),再走向市場導向(Marketing),這個探索的前端還是要運用現有資源,並善加運用,例如貿協、工業設計協會,每年都會定期地發表流行指標等資訊,這些也會請研發中心廖本彰總經理彙總提供業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