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譯小組 這的確是一個令人困擾的現象。為了勸說新的參與者加入自行車與體育活動1998年的流行口號似乎是「自由騎乘(Freeride,英文原意為『免費獲得的東西』)」。 這是個怪異的口號,因為生活上免費供應的東西少之又少。這個口號當然也是象徵性的。它所意指的,是我們第一次踏著自己的登山車飛奔下一條岩石小徑時,捕捉到的那種奔放與輕鬆快感。它也象徵著一種生活上充滿活力的行為;一種消除日常生活沈重壓力的欲望。如此說來,有誰能不表支持呢? 然而,我們仍想提出問題,這種突如其來的宣傳戰--一種新創的行銷策略,果真能邀發業界、為零售商招攬來大批索購「自由騎乘」自行車的消費者,並造成銷售量的激增嗎?而這也正是我們所追尋的新目標嗎?實在令人懷疑。 即使是這一期的Bicycle Retailer & Industry News期刊中,也似乎對於「自由騎乘」的口號大表支持,並且在篇首與內文中刊載多篇相關的文章。不過,我們保證努力保持「自由騎乘」與「自由騎士」的正確觀點,畢竟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物。 沒錯,這些自行車將銷售出去,但它們是「甜美的負擔」--如果它們是豪華、完全避震以及質輕的自行車,擁有精緻的技術與更完美的規格。目前已有許多業者投注心力創造這種針對邊遠地區的產品。至少,這是它們目前被校定的方位。 我們所獲得的訊息是,這些自行車是針對「積極的」騎士而設計的(或者可稱做是為年輕人設計的),亦即那些希望能踩著踏板一路攀登上陡峭的岩壁小徑,再以翹曲飛行滑降,享受前輪與後輪衝擊所傳遞出來的優越性能。這種舉動本身是毫無可議之處。我們大多數人年輕時也曾嘗試這種活動多年,但從未有人告知我們這是「自由騎乘」。 然而,令人擔心的是,這個新創的口號--自由騎乘--對業界而言,不等於免費的午餐。這種自行車,以及它可能產生的所有廣告效果,未必能為自行車騎乘運動或活動注入新血。更糟糕的是,這種摻有「自由騎乘」的不正常依戀,可能被明智的熱心人士視為毫無價值的行銷噱頭。 只要我們能認清此點,便是重點所在。然而我們卻不能允許這種眼前的狂熱阻止我們向婦女、兒童、以及那些快速老化中的嬰兒潮時期出生人士伸出手臂的決意,這些人士們或許希望騎自行車,但是對於「自由騎乘」的意願必然極低。
摘譯自美國Bicycle Retailer雜誌1997年6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