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設計近幾年來一直是登山車技術發展的主流,廠商手中倘若握有優良避震技術,也就等於佔足優勢。此次太平洋自行車公司林正義董事長應TBEA公會之邀,願將該公司七、八年來對避震車研發之心得予以公開,不啻是行業中難得之舉,更是從業人員之一大福音。 圖、文◎編輯部 由TBEA公會出面邀請太平洋自行車公司董事長林正義所主講的「自行車避震設計研討會」,86年8月14日在台中福華飯店舉行。此場研討會由於是較偏技術Know-how方面的研究報告,因此吸引多家避震前叉、車架及成車供應商報名參加。雖然每人收費一萬元,而且名額限制只有15個人,但仍然額滿,可看出林正義的個人魅力。 避震設計之源起 太平洋自行車公司林正義董事長首先就避震設計之源起開講,從而導入今天的主題。林董事長表示,太平洋自行車從1990年開始研發自行車,在’91年時即率先推出以PU來吸震的Twin Shock系列,並生產ProFlex第一代避震車。在’93年時則推出以採用三角形之一邊長度變化的原理設計SAS系列。’94年推出Hot Chili系列,首創Zero Momentum Pivot設計。緊接著,則陸續開發Linkage系列、Mcpherson系列、QuadLink系列。現在生產的MTB避震車種類有Hot Chili、DooBop、Crestone、Peak及Krit五種。 另外,尚有Culture是屬於City Bike,還有三種Small Wheel的Street Bike及Birdy避震折疊車。在長達7、8年的研發過程中,參與避震技術研發人員除本國的工程師外,還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芬蘭及德國的工程師,這些對避震車研發功不可沒的工程組,平日除須專精研究創意之外,對於競爭對手的產品,亦須加以詳細研究。 自行車與人類關係密切 「自行車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這句話說得一點兒也沒錯。自行車不僅是每個幼童兒時學習與成長的伙伴,亦是小朋友們最大的夢想、樂趣與挑戰。林正義指出,自行車也是最方便、最便宜與最乾淨的交通工具,現代人用它來舉辦各項競賽、運動休閒,返回大自然的懷抱,甚者更試圖挑戰人類極限,因此自行車已成為人們追求時髦、健康的生活表徵。 談到競賽,其目的無非是贏得勝利,尤其Offroad競賽更是征服各種險惡的地形。供Offroad競賽或運動休閒的車便得俱備最好的「功能」(Perfor-mance)。其功能包括四要素:速度、操控、舒適、結構強度。 近30年來,自行車歷經多次的變革,車架的材料從低碳鋼進步到鉻鉬鋼、鈦合金、鋁合金、複合材料;而傳動系統則從10段變速到27段,從Friction到Index、IG及STI;剎車系統從夾式到V型、碟式;至於其他零組件的創新更達到令人目眩口呆的地步。但是惟有影響功能最大的避震系統,由於技術難,直到90年代才因XC與Downhill運動的盛行才開始出現。 這七、八年來,自行車避震設計在懷疑、批評、反對聲浪中求進步,經由選手的反覆測試,技術上的困難大致已經克服,因此避震設計現已成為最重要的必備裝置,避震設計儼然成為未來自行車的主流系統。 避震設計的原理 避震設計包含彈簧與減衰,避震系統尤其是支持車身及騎者重量,並緩和吸收路面不整等所致車輪的上下振動。也就是說避震設計可減少車身各部份的動性應力,並抑制振動,改善騎車的操控性。倘車身沒有避震設計的話,即使是路面上一個小的振動都能對騎士造成巨大的衝擊。 談到避震彈簧,內有橡膠、空氣或其他金屬圈,可單獨或合併使用。其避震系統若無減衰(弱)設計,會造成共振,減衰可藉轉變振能為熱能來吸振,有摩擦減衰與油液減衰兩種。不過油液減衰較為工程人員普遍使用。 在行車之時,輪胎與路面之間通常發生驅動力、制動力、橫力。決定力之大小主要因素為垂直荷重,此即觸地力。因此觸地力是決定行駛性、操縱安定性的重要因素。 此外,為確保觸地性,便須改善車輪對路面的順應性,這需抑制彈簧下的共振。彈簧下共振點增高時,觸地力大降,觸地力成負時,輪胎浮離地面。 由實際經驗顯示,最適合甲車的避震不見得適合乙車。在避震與車、騎士和路況之間,許多困難、問題仍有待解決,因此在處理困難的實際問題前,應先了解並掌握避震的基本知識。 品質是設計出來的 優良的避震設計特徵,須有下列幾點: .充份的避震行程: 視地形的惡劣程度與振動衝擊的強度,要有足夠的避震行程,才能使車輪觸地性良好,維持良好的運動操控,保持最高的車速。現在一般的水準是-Cross Country-4, Downhill-6”~8”。 .合適的彈簧常數與減衰系數: 旋臂的槓桿比要適當,最好在2.5倍以下,要避免4倍以上的槓桿比。因行程增加,配合的彈簧常數也隨之降低到550LBS~750LBS之間。高頻率小振幅時減衰力要減少,低頻率大振幅時減衰力要增大。因騎士的體重、習慣、地況、速度而異。可採用可調式避震器,依個別狀況試騎數次求取最佳調整。 .要有主動智慧的避震性能: 腳踏力造成的上升或下沈明顯表示性能不好,影響速度與主動避震性能最大。避震功能應不受剎車的影響。彈簧的壓縮要有適當的上升型曲線,才能對小顛簸及大衝擊同樣有靈敏的避震。 .結構強、耐用性長: 車架要有足夠的剛性,大力腳踏時車體不可左右晃動。轉軸結構要堅固,後懸臂不可甩尾巴。注意無法預測的應力集中點。要容易維護,要耐用。 .造型流線優美,重量輕: 要創作不要抄襲,切忌無功能的畫蛇添足或無病呻吟。重量方面並以2.2kg以下為目標。 避震設計的演進 談到避震設計的演進及發明,林董事長表示:「我們應向自行車業界的哥倫布們致最高敬意!」 關於避震設計的演進,大致可分為點: .現代的避震車開始出現於1998年,自此之後,有創意、有冒險勇氣的研發者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設計。避震的零件包括車架、前叉、車手立管、座桿、座墊、花鼓等。但絕大多數嘔心泣血的設計均已被淘汰和遺忘。只有通過嚴格的比賽考驗者才繼續存在。 .從被質疑其價值到被肯定的過程,車庫黑手的創新與賽車選手的見證扮演主要角色,有生意眼光的行銷公司是最大受益者,Rock Shox奇蹟即為一例。 .領導的設計均經數代進化,沒有一蹴即成的飛越者,例如Proflex,Cannondale、GT、Trek的例子即是。 .避震軸心位置的演進,從高軸心、低軸心到無動力軸心。 .避震設計功能模型與模擬:一個圓規\一個分度儀\一支直尺就夠了。電腦模擬設與選手測試和經驗的比較是同等重要。 .歷經模組化的設計,如STB、CTB、Softtail等發展。 .避震車架應力的變化與測試。 值得一提,要想成為領導品牌的設計,其要素有那些呢? 林董事長認為,領導品牌的設計不外乎是考量下列幾點: .浮動式的軸心位置-高位置、低位置、甜點等。 .丫型車架上管的槓桿力。 .後叉的剛性。 .後爪的強度。 .懸吊式的軸心位置。 .避震器的角度及弧徑。 .車架的剛性。 .懸臂勿過長。 此外,尚須考量避震器的槓桿比、具有古怪的造型和通過一連串的產品合格試驗等。 研發是生活創意的表現和改良 業者欲提升經營層級,注重研發及創意已是不可不行。 關於此點,林正義指出,一般人都把研發看得太困難了,其實研發事實上是生活創意的表現及改良,複雜的東西予以簡單化亦是種研發的過程。尤其創新者的速度愈加快,愈有利;又只有功能強,結構堅固才能耐久,此外維修容易也才能迅速脫穎而出。 最後談到避震設計的展望,林董事長認為,未來避震設計在都市車、小輪車,甚至公路車方面的發展都還有很大的空間,而台灣自行車業也惟有在避震設計方面多下功夫,才能持續維持競爭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