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才有力量—如果沒有技師們的螺絲起子和工程師的天才,即使是下坡道世界盃大賽的巨星們騎著他們的高科技自行車,也只能無助地落後於其他車手之後。 圖、文◎編譯小組 世界盃大賽和下坡道精英本季賽事的序幕都在南非進行。如果車手們在剛過的冬季中未好好地做功課,在訓練時偷懶或在全避震式賽車的持續開發上有所懈怠的話,在此次角城附近Botomaskop舉行的3.6公里路程競賽中必將鍛羽而歸。而多日以來,各隊的技師們也都忙著翻箱倒櫃,為明星車手們打點愛車。例如在Rock
Shox隊中,就有近乎全球半數的業界菁英效力。
一流產品是致勝優勢主因 毋庸置疑地,本賽季中無論是競賽、奪冠或瞬間爭勝之中,最關鍵的魔術用詞就是「自行車改裝」。 透過車隊支援技術小組帶起的一片風潮,加上來自一級方程式車賽的相關理念,全都一齊湧入了此屆世界盃比賽中。如果欠缺一流的產品原材料和強有力的技師陣容—絕非動作遲緩的技工,而是絕頂高明的自行車專家-明星車手們就只有坐以待斃的份了。 「簡直是天壤之別,」Jurgen Beneke暢談著他的後車身避震器以及配合調校精確的新款Rock Shox的Boxxer Pro前叉。「即使是壓到指甲般大小的小石子,這些避震組件的反應也能像碰到兒童頭顱這麼大的岩石一樣敏銳。」從比賽時程經理到機械技師,共有七位高手效力於Rock Shox車賽支援小組。他們都有一個 共同的目標:奪標。不過這場仗並不好打。 Cannondale的神祕武器 早在賽季開始之前,Cannondale車隊就已全力投注於賽事準備。在其潛力十足的下坡道神秘武器Super V DHF車款上配備了自家生產的前叉,並以電腦控制各項準備工作。三位技師和車隊經理Char-lie Livermore將配合Missy Giove,再度全力衝刺,逐鹿世界盃冠軍榮銜。其所投入的財力資源不可謂不大:1997年Cannondale車隊光是旅費預算就足足有20萬美元,更不用提及其他的研發經費了。 新款Cannondale下坡道車具有可變式連桿轉點,其研發人員在Missy Giove、Kim Sonier、Myles Rookwell和隊中的西班牙籍新秀Oscar Saiz等車手所騎車款的車架和後車身上投注了25萬美元。「這還未計入電腦前叉的研發成車。」d’Aluisio有些惱怒地表示,花了這麼多心血和經費,此款高科技前叉卻尚未達到可供比賽的地步。因此,此款短期內將進行修改的產品,硬體部份已不如預期出現在此次的南非比賽中了。所以Myles Rockwell也只能配備一款傳統的Super V車架出賽了。「我們只為他準備了一套,而這僅有的一套新款車架卻在練習時弄壞了。」對於車隊的技術小組而言,這可算是昂貴的學費。 Sunn車隊經費達300萬馬克 Sunn公司的老闆Max Commencal也已習慣於大筆的車隊經費支出。他每年投注於其賽車隊的費用即達300萬馬克之多。如此龐大的銀彈攻勢下,無怪乎世界冠軍Anne-Caroline Chaus和Nicolas Vouil-loz的座騎會出現在Sunn的研發成果中了。「究竟我是否會因對賽車活動的投資而多賣出一輛自行車,我自己也不知道,」Commencal聳了聳肩膀說。「最重要的是,我們百分之百地做好了我們該做的事—包括研發工程師、機械技師和賽車手。」他的車隊早自去年10月起便著手進行新材料的測試工作。 乍看之下,該公司的Radi-cal Plus車款與去年的參賽車款頗為相似。不過在歷經不斷的測試並透過電腦進行騎乘間數據的收集測試之後,Sunn車隊的技師們也已能深入掌握此車的特性。一如所有大型職業車隊的作法,該車架絕不會和其他車架有相同特性。每一副車架都會依照車手體態尺寸及騎乘風格進行調校。「這種作法讓我們可以找出量產車款最適合的車管長度驗傾斜角度,」Commencal說明指出,「因為我們的賽車手會和顧客一樣,提出各種不同的要求。」 此外,在敏銳性和避震衝程方面,Sunn車隊的工程師們也花費了無數心力。該隊的車手中,摔斷了手臂的Vouilloz只能在家中電視的歐洲運動節目上觀看比賽;Cedric Gracia則可以盡情運用14公分長的避震衝程;Chausson只需要12公分避震衝程,而Francois Gachet更只要10公分便足夠。 車手們的座車的運作細密程度須如測震儀一般,更必須能適應任何賽程。「調校工作費時大約3天,」Cannondale的工程師d’Aluisio說明。即使在準決賽之前,他的機械技師們仍會做最後的細部調校。此時,所有的動作都必須穩當無誤。Missy Giove靜默地站在一旁,氣氛頗嚴肅。 研發經費可達數百萬元 荷蘭選手Bas奪得冠軍 「非常令人難以置信的,」Missy在賽後評論指出,她的車順利地過了許多彎道、越過了崎嶇的路段—贏得了第二名,居於schwinn車隊車手Jurgen Beneke的隊友Elke Brutsaert之後。至於Beneke也在稍後抵達。只有男子組的5屆BMX車種世界冠軍Bas de Bever雖然最後出發,卻仍然抱走了冠軍獎盃。和其他選手相比,這位風馳電擎般的荷蘭人選用了新款Batavus Marke B1卻成果豐碩—真可謂價廉物美。因為Ba所騎的車款並不像Cannonsdale或Sunn一般投注了巨額研發經費,但最後卻拿到了冠軍。其實在其B1塗漆之下,隱藏的是一輛Vario車廠的純正血統全避震車。 技術優勢攸關排名先後 對於所有奪冠有望的與賽選手而言,技術方面的競賽究竟有何重要,可以由排名先後的選手在時間上極為有限的差距可看出。例如男子組的第一名和第二十,其落差只10秒鐘。以好幾次下坡道賽優勝榮銜結束了賽車生涯的超級巨星John Tomac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沒有一輛頂尖水準的自行車,即使是最佳的車手都擠不進前10名」。 就在大賽即將舉行之前的週三當天,澳洲車手Scott Sharples的新款下坡道勁車及時抵達。在第一次練騎回來之後,他頗為驚喜。「此車最大的弱點在於車手,」他自我解嘲地表示。「騎著這輛車,我可以自由地選擇過去做夢也難以想像得到的路線。」比賽結果也證明了他的評估—他得到第5名。過去他從未在世界盃中有過這麼好的成績。 身陷在這場無邊際的高科技廝殺中,車手們會不會變成陪襯的背景而已呢?「不會。」Chris d’Aluisio指出,「科技水準提升得愈高,賽車手所受到的要求壓力自然也會增加。」如果車手無法仔細地記錄下騎行特性的變化,並與技術小組進行討,可說已輸掉了半埸比賽,不論是天才洋溢的車手或是剛參賽的新秀和理想主義型車手,只要沒有龐大的車隊為後盾,就幾乎毫無機會擠進前面的排名。「個人車手參賽世界盃?別開玩笑了!」Kim Sonier這位美國女孩對此有深刻了解。她近年來一直在Cannondale隊中跟隨在Missy Giove身邊,也分享了所有頂級賽車手的榮耀。 1996年時參賽成果斐然的Klausmann父子組成的家族企業,目前也和Sintesi賽手隊合作,組成了一個義/德跨國運動用品公司。 一場技師大戰才剛開始 「丟開了旅遊規劃和文書雜務之後,我終於可以多花一些心力從事在自行車的有關事務上了,而Marcus也可以全心全意進行訓練。」Manfred Klausmann對於充當Sintesi車隊的職員,搭飛機趕赴全球各地參賽絲毫不感到後悔。 身為第二級的車手,除了必須極其努力地向贊助廠商爭取經費外,他們在產品材料的取得方面也被排在第二順位。他們只能由上一個賽季中贏得最佳成績後被棄置在角落裡的自行車款上 ,檢視一流手車手贏得比賽的原因。此種情況短期內不會有所改變。 「其實自行車技師們的戰爭才剛開始而已,」Cannondale車隊的工程師d’Aluisio如此預言。在研發出了堪稱完美無瑕的自行車款之後,他下一個目標究竟為何,目前仍是個謎。他只透露:「我只是會讓他們以及車子跑得更快。」 摘譯自德國Bike雜誌1997年7月號 世界盃下坡道賽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