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11月6~8日,'97第十五屆江蘇自行車、助力車零部件交 易會在江蘇無錫市工業展覽館召開。 圖、文◎馬成明 一九九七年11月6~8日,第十五屆江蘇自行車、助力車零部件交易會在江蘇 無錫市工業展覽館召開。本屆展會註冊供方代表共92家,展位98 個,需方註冊代表80家,主要是整車廠。供需雙方代表均比上屆展會略有減少。 據筆者觀察,本屆展會有著大量熟悉面孔的老客戶,即展會基本客戶群保持 不變,新面孔不多,零配件著名大企業均到會參展(台灣獨資企業除外);展出產 品品種以普通通用件為主,新產品不多,展會看樣訂貨的特點較明顯;參展展品中 最突出的是該會行業的熱門話題--電動自行車的配件,主要是電動自行車的發電機和蓄電池部件的 展出,共有十幾家企業。 為全面了解該展會歷史及今後發展方向,江蘇自行車零配件行業現狀及發展趨 勢,筆者採訪了,展會總策劃及創始人--江蘇自行車集團公司總經理,現江蘇省自行 車協會理事長朱杏根先生。 允許外地助動、電動車配件參展 朱總表示:該展起源於,在錫海舉辦的「江蘇省自行車零部件新產品展示會」,當 時只在賓館大堂內桌子上,房間內擺一擺,目的是希望,展示的 影響力擴大到國內國際市場後,能進一步相互促進水平,之後才 逐步定名為自行車零配件交易會。'93年該會移至蘇州國際貿 易中心較正規的現代化展廳內,目的是想將展會規模與水平逐步 同國際接軌,最終逐步辦成一個全國性,對國際、國內都開放的 更大的「中國自行車助力車、零配件交易會」,本次展會已較上 次做出了更大的開放舉動,即允許外地助動、電動車配件和上 海、廈門的企業參展。朱總認為:要提高本地行業水平,閉關自守封閉, 不利於提高水平,引進競爭才能提高水平,展現新的生命力。 筆者:請朱總說說,行業協會在目前及今後行業發展中,所占地位及所起作用如 何?中國國務院總理曾在一次講話中指出:「行業協會將引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樑和 紐帶作用。」在當今中國社會處於政治經濟體制不斷深化,完善的時期,政府的政治職 能將不斷濃縮減小,而「小政府大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代替行政手段,調 整市場」將成為大趨勢。協會什麼時候能引起國外行業協會那樣大的作用? 朱總認為:眾所周知以前中國的行業協會原本是半官方、半民間的,而且正處在不 斷改善的過渡期,中國有中國的具體國情,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需通過一個過程,這個過 程不是兩三年能解決的事情。今年七月中國輕工總會又下發有關自行車行業生產許可證 驗收工作的通知。筆者以為在當時中國政府全力抓大企業、大行業、大項目的管理已初 具成形如汽車業。但許多產值不算高並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中小 產業均無規範行業管理的情況下,生產企業的主管,輕工總會 再加上技巧監督局及行業協會的參與自行車行業的生產許可究竟 能有多大制約的作用?實戰成效擺在這裏,眾所周知;如不能把工商、稅收、市場流通、地 方行政管理權有效地統一結合起來共同努力,許可證的作用,難以在這種情況下發 揮,改革開放帶來了一大批新型體制,獨立合資,民營個體組裝廠紛紛上馬,使行業近 年來更趨白熱化,市場產量額減小。在激烈的競爭中,一方面是現有大部份企業積重難 行,另一方面,許多新型體制的企業發展迅速,造成了「幾家歡樂多家愁」的局面。 朱總認為:隨著改革的深入,老企業面臨挑戰也仍有機遇,如抓住時機改造好應有 新的發展機會,新體制的組裝廠如天津一些新廠,將有一批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與國外 同行業發展歷史一樣,經過動盪-重組-再發展這一歷程,總產量為3,000萬輛的市場 依舊在。行業亦將進入穩定的供需平衡階段,這一過程將同時受到國際國內大環境大 氣候的影響,與整個國家的經濟形勢一樣。這一過程至少仍需兩至三年的調整期,即至 少應到1999~2000年才能見分曉。而在這段調整期內低價位品將占主要市場產量。 外資行業介入,是福是禍? 近年來隨著行業形勢的急轉直下的變化,競爭的激烈,人們開始將茅頭轉向外資 的行業介入。把問題歸咎於外資企業的獨占市場,一時間「狼來了」的呼聲不斷,筆者 就此問題請教朱總,請其說說外資企業特別是合資企業進入大陸設廠,對市場行業的影 響。 朱總認為:兩岸交流是多方位和全面的,不僅僅局限於這一行業,外資的引入很 明顯在行業近年中起了重大影響,但不妨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市場局面,像GIANT這類 的企業,他們生產的產品價位是定在高檔車上,價位還在國產車之上,品質款式明顯不 同於國產車,且不提資金的注入,勞動力再就業的解決與綜合社會效益,單就該企業進 入江蘇而言,不僅帶動了週邊企業建廠而且帶動了整個江蘇自行車零配件市場整體水平 的提高。 GIANT盡量採用江蘇當地的零配件,在江蘇舉辦了數次提高零配件品質水平的技 術講座,使當地零配件企業受益匪淺,由此看來,這不是「衝擊」是「幫助」,幫助和 帶動我們使我們整個水平檔次有所提高,不是「引狼入室」,我們採取的政策是「引進 來,靠上去」虛心學習提高自己水平,封閉不會提高,沒有競爭不會提高,開放競爭才 是大道理,才能促進提高。 朱總還指出:「天津現象」不能簡單評論是與非,它是泥沙俱下,最後讓大浪淘 沙,天津湧現了許多管理技術先進的好企業,不能一概而論,一棍子打死。 朱總還介紹,國企的改造初步還未嘗有具體明顯結果,如首鋼兼併了邯鄲自行車 廠,唐鋼兼併了唐山自行車廠,青鋼兼併了青島自行車廠,今年的1~9月產量分別為 300輛、39,600輛、5,100輛差距很遠,改革還要深入方法,仍需進一步探討。 據筆者最近了解的信息,與朱總介紹的一樣下一步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資產重 組、靈活資金、縮小擴散本部,放下包袱,多角經營。 筆者問:朱總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朱總認為:許可證的出發點和做法是完全正確和符合今後發展管理要求的,它同樣 也是一個事物要經過不斷完善的發展,要給它一個發展過程,它的作用將日益明顯。 自'93、'94年以來中國自行車行業跌入低谷已連續近三、四 年至今仍看不到盡頭,行業內眾多資深人士均無以判斷今後的 發展數量。筆者向朱總請教今後行業將向何方發展?朱總認為:談及行業發展必從過去 及現在仍占產量主流的國有企業開始說起。過去那種國企生產的自行車,要限量售票購 買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目前行業面臨的狀況是:處於新一輪的調整發展階段,它是一 種動盪,重組合再發展的規律,最終將達到增長平穩。 整個中國大陸老的國有集體企業從北到南,倒的倒、垮的垮、縮小的縮小,它們有 著共同的特點,基本上都是70、80年代發展起來的企業,具有共同特點: 1.工業落後,生產設備差!工業生產技術水平低。 2.負擔大、人多,沒有積累家底,缺乏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