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編譯小組 如無那些驚人的創意,今天的登山車會是什麼樣子?高置式後下叉是一例,其他如Biopace一體式齒盤也是;本刊就將自行車發展史上的失敗產品及錯誤嘗試再次呈現在您眼前。讓我們回味一下這些亮相時評價甚高,但卻迅速被遺忘了的產品。
自行車專業媒體花了數頁篇幅大肆報導著:「鑽石結構車架已然出局。90年代的自行車設計正該如此」,試車編輯也如此歡呼著,並以好幾欄的文字報導此一登山車科技上的大躍進:高置式鏈條連桿。他們聲稱:高置式後下叉車款將使車迷們不須再中途下車,不會再有卡鏈的問題,這就是自行車的未來。 不過這些產品維持得並不久。90年代才剛開始,這些受到高度評價的產品,便已自自行車雜誌和自行車店內消失了。這些車架結構革命的衰退週期還不到一年。
不過美國的研發天才Richard Cunningham則乾脆將鏈條連桿上移(即高置式後下叉),此可謂一舉兩得之法:因為對美好的自行車騎行快感有負面影響的不只是失控的後車輪,也包括會嚴重損傷材質的卡鏈現象,使鏈夾卡在車架和齒盤之間,令車迷們頭痛不已。可惜在一陣追求革命性設計的狂熱浪潮中,難免出現了一些不良的副作用:車手的腳踝取代了原本的鏈條,更貼近連桿部位了。由於踏板軸承大幅彎曲,吸耗了許多力道,也令研發人員們一如這些車款上惱人的革命性設計般消聲匿跡了。 無論如何,這一片的混亂不久之後便又從設計師們的抽屜內消失了。因為設計師們早就又有了新的餿主意。
蛋形齒盤只是行銷噱頭
再以Shimano的Biopace為例。此一被譽為「哥倫布的蛋」的四兩撥千斤妙方,依變速器跨國企業Shimano的講法,應可藉助其橢圓形的齒盤在爬坡時節省許多力氣,且靠著車手的控桿交替作動造成圓順的踩踏動作。不過各技術大學在其測試專業流程中,卻以較客觀的角度觀看此一物理學上的驚人現象:雖然醫師們以「無傷害」來強調其功能,但Sacken大學的教授卻明白指出,此項日本產品不過是利用簡單的物理學原理當做行銷噱頭而已。 但是,並非所有概念性的創意產品都如Biopace一般,對消費者的健康無害的,也有一些其實潛藏著危險。例如Wolber公司的無內胎輪胎。此款以賽車為目標族群的無內胎車胎系列,在大馬路上功能絕佳,但在野地上就表現走樣了。此胎經常會突然爆裂,大多數是因其與輪圈無法搭配所造成,且爆裂後仍掛吊於車輪上方。其結果會導致車身嚴重地翻個大斛斗往前摔,也令車手永遠難忘。
另外如Suntour公司的Pedersen剎車系列也會造成同樣的慘重後果。此一藉助蝸輪傳動機而能自行增強的剎車功能可依照車行速度做全然不同的變化,且車手根本無法揣度。此外,直接反應式的剎車桿也是以純賽車為目標發展出來的荒謬產品。此種剎車是透過兩個可旋轉的把手輔助桿作動。此一神經質的剎桿系統不僅在車手想將車速放慢時,就連車身行經坑洞壓下輔助桿時,也同樣會迅速反應,那就是--準備翻車吧! 在各式頂級失敗產品中,「神奇」的車架材料Titanal自然是其中的巨星。Hagan公司花費了大筆廣告經費推介此種材料(超輕且超硬),但許多採用的車款,車管卻有如小香腸一般,在焊接部分發生斷裂。因此,有關Titanal和該公司的話題又從此歸於沈寂。
正當業界興起一股將追求避震系統的舒適性和無止境地減輕車架重量的兩項特點合一之際,9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個影響不算太大的趨勢。此一創意時期的明星產品為:Slingshot。此一革命性結構採用一組避震式上管並以一條鋼纜充當下管,此設計令試車手們不知所措,也促使他們做出了頗為大膽的評價。 此一舒適性及循跡性甚佳的車款被美譽為「現代防滑調節系統」,並將車架躍動的動作比喻為一種「彈簧床效果」,可在適當時將車手的旋力導回傳動系統中。可惜試車手們當時並未注意到,如車手體重超過80公斤,車身的循跡性會明顯的減退,有時甚至會偏離至難以思議的地步。 而自行車史上的鋼纜式產品後續者則首推老師傅Joe Breeze,至今在業界仍然惡名昭彰。其研製的輕量車款可說將這條狹路推達了顛峰:一副結構簡單的十字型車架,以環繞的鋼纜加強並支撐,簡單但聰明的方法--如此輕量卻又堅固。迄今仍以誇張設計知名的更高階車廠Corratec頗支持以一構想,但幸好從未跟隨其腳步。雖然透過鋼纜拉力可大幅改變車身的舒適特性,但Breeze卻忽略了一項極為嚴重的問題:在極端負重的情況下,鋼纜會喪失可操控性。在控力和反拉力的拉扯下,車架會出現大幅扭曲,且多半無法再回復原狀,更不用說車手會遭受何種傷害了。不論如何:Joe Breeze和他旗下的狂熱車迷們仍然極端肯定,騎乘舒適性是登山車未來重大的課題。
此外,在組件方面業者也有許多異想天開的實驗。其中絕不遜於Shimano Biopace的是義大利設計師的創意精神。而在當時頗熱中於越野車款的Campagnolo公司極推崇德國車廠車款的外觀設計,為這些車款研發了較機車所配備更大的剎車桿。此類剎車桿中的龐然大物在V型剎車流行的時代便有如恐龍一般,也遭受了同樣悲慘的命運。
談到如何能在業界靠革命性創意產品大發利市,或許沒有人能望Cannondale公司的項背。1994年時,Cannon-dale的老闆Joe Mont-gomory挾著大量的廣告攻勢,誓言如Cannondale V 4000無法成為上線量產版本,他就會把帽子給吞了。該公司慎重推出了此一未來車款,亦即Pong系列的原型車。該車配備了鋁製一體成型車架,附單側收納槽的連桿避震器、連桿式避震前叉、碟式剎車等,大家看到的是既前衛又新穎的設計方式。其結局也是我們所熟知的:Joe加了點醋,吞下了他的帽子,不過這卻也是多年來最佳的公關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