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於競爭環境的惡劣,利奇持續以高成長展現出企業實力。 圖、文◎編輯部
供過於求產生的產銷失衡,造成全球自行車業陷入以價取勝的惡性競爭中。有些公司因為體質和競爭力無 法抵擋「低價商品」的新競爭條件,乾脆少做,使業務量不斷縮減;但也有公 司已看清方向,掌握市場新脈動。這些有遠見、有魄力的企業反而在高競爭環 境中高成長,展現出其潛力與實力,像利奇公司就在此變局中締造了令人欽羨 的高業績成長。 連續三年創六成以上的高成長 去年利奇公司創造了20.8億元的營業額,稅前盈餘有4.7億元,比起1996年 12.78億元(稅前盈餘2.3億元),足足成長了60%。而他們'96年也較'95年成長了 62%,因此可以說利奇公司在過去三年都保持有六成以上的高成 長,在六家上市的自行車公司中,利奇公司可以說是個異數。該公司預計今 年('98年)營業目標為25億元,稅前盈餘約7億元,如包括大陸廠則訂為 30億元(稅前盈餘訂為8.1億元)。 由於利奇公司的優異表現,所以國外公司紛紛尋求與其合作,像加拿大 Ride Right Comfort System與加拿大政府科技研發部所共同研發出來的三合一避 震把手豎管,這種集三種功能於一體(避震前叉、豎管、無限調整位置)的專利 品就找利奇製造,因為這種成功的國際分工案例值得和國人分享,所以今年亞 太(APEC)產品在台北世貿展出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特別安排在會中簽約, 黎昌意處長並且在晚宴中正式向與會人士宣佈利奇和加拿大Ride Right公司的合作案,為晚宴和本次APEC增添不少光彩。 二岸四廠分散生產基地 人才濟濟與策略運用得宜使利奇公司能不斷的超越其 營業目標。在評估國際市場未來走向後,利奇就積極分散生產基地,並進行規劃和 建廠計劃。目前利奇公司除了彰化總廠(生產剎車夾器、豎管、座管、副把手以 及後剎車器)、南投廠(導線等產品)、深圳上達廠外,並已投資4千萬美元,積 極興建佔地40萬平方米的昆山廠(英隆機械昆山廠)。 這家由利奇控股公司投資的大型工廠已完成首期(三分之一)的建廠,並且 在三月份開始試車,預計四月中旬後開始生產;昆山廠計劃分三期完成,初期 的規模與台灣總廠差不多,所生產的產品也大致和台灣廠一樣,只是昆山廠是 以中低價為主,而台灣則著重於中高檔產品,同時台灣廠也是技術、行銷和管 理中心。由於台灣廠已不敷使用,所以利奇公司也計劃在今年第四季蓋一棟10 層的大樓,以擴充其不斷成長的產能。 為邁向21世紀奠定根基 兩岸四廠的互動與互補將採中、高、低全系列產品以滿足不同需求的客戶, 產品策略則當然還是價格第一,但品質不能打折。對外界認為利奇是大小通吃 的拼價做法,利奇公司不以為然。他們表示供應廠商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來滿 足客戶需求是職責所在,就如同台商到大陸設廠以穩住客戶並提升競爭力的道 理是一樣的。利奇公司以管理能力來達到降低成本,並且重視研發和設備的充 實以提升競爭力,其對自動化設備和電腦繪圖等投資都不遺餘力,尤其注重人 才培養,並不斷為其企業的茁壯延攬專才,目前該公司已網羅不少碩士、博士 及專業技術人員為邁向21世紀先奠定根基。 美國、加拿大、中南美洲、歐聯和日本是其主要市場,客戶面從整車廠到Mass 都與利奇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關係,PROMAX更是利奇針對Delear市場所推出 的品牌。帶領利奇前線業務的主帥--楊照明副總經理對全球自行車業都極熟稔, 利奇公司高業績的輝煌成績楊照明功不可沒。但他總很謙虛的表示,一切是董 事長林阿平的運作有方,以及業務部門共同努力所諦下的成果。近來,大陸建 廠使楊副總經理除了奔馳於世界各國外,也需常往返於兩岸。 董事長念舊重情得人心 人員穩定性極高也是利奇成長的動力之一。凡在利奇公司服務的人員無不稱 讚林阿平董事長的「好人」與「修養到家」做風。據員工表示,他從不罵人, 有的只有關心和耐心。當被問及為何修養可以如此好時,林董事長說因為「志 不在此」,做錯了罵也沒用,他的寬厚與包容心使與他相處的人對他除了一份 尊敬外,也懷一份感恩。 他也是熱心公益的善心人士,常贊助一些活動(如自由車協會),並且為善 不欲人知。別看他事業做這麼大,其實他個人非常節儉,雖然今天他已是上市 公司和幾家公司的老闆,可是他仍然帶著幾十年的舊眼鏡和穿著多年前的舊鞋 子。林董事長在與人交談時,總常介紹其身上的舊物,或許因為這些舊物有伴 隨他在事業上、人生上奮鬥的足跡,才使他更珍惜所曾擁有的。這種念舊情結 在自行車業並不多見,他的質樸、踏實成了他非常獨特的個人風格。 雖然林阿平董事長另投資有不少事業,但他仍然堅守本業,熱愛自行車業。 他的謀略勝人一籌,在他深度眼鏡後閃爍的是他敏銳的觀察力與冷靜理性的分 析能力。根據林董事長特別助理陳博士透露,林董事長對財務和採購領域上有 相當的能力和見解,往往經過他綜合分析後,事情便能條理分明而方向清楚。 他同時也是好學不倦的人,更是堅持原則和理想的人,對待自己總是能省則省, 但在公事上,卻是該花的就要花。 「志不在此」是林阿平的經營哲學,志不在錦衣美食,而是寬厚的心胸和深 度的內涵,並且適才適所,懂得與人分享;他熱愛人才,尊重專業。對於繁雜 的人事管理他都統馭得宜,相信在產品與事業上的整合對林董事長的雄才大略 更是沒有問題。 利奇公司以管理能力來達到降低成本,並且重視研發和設備的充實以提升競爭力,尤其注重人才培養,並不斷為其企業的茁壯延攬專才,為邁向21世紀先奠定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