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的展會首度移師至中國的文化古都。展場上,人潮不是問題,攤位設計也見 新意,電動車的趨勢亦明顯可見,但參展的台商人數卻不若往年。會期中的自行車 高峰會則是兩岸業者均極重視的一場重頭戲。面對EU對中國自行車業的反傾銷稅 即將於九月底消失,而台灣傾銷案卻有可能成立的不利局面,台灣業者勢將面臨更 嚴峻的挑戰。 圖、文◎阮素琴
停辦了一年的中國自行車展已於6月12日至6月15日在北京展覽館圓滿落幕。由於此 館是舊式的前蘇聯式展館,所以展區亦分成幾處展出,參觀的人就得左、 右、中、旁的四處上下繞。雖然硬體上之缺失造成諸多不便,不過人潮還 算可以。 據了解,北京展不管什麼展,大都能湧來不少參觀者。所以縱然硬體不 佳,展館老舊,而且參觀者大多為消費者,自行車業相關人員反而較少,所 以有部分廠商就反應效果不彰。然而整體看來,人潮比上次上海展多,所以 也有不少參展廠商對此表示還不錯,甚至有部份廠商希望明年仍能在北京展 出。 然而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理市長王鳳和表示,今年移師 北京,主要是為了兼顧市場性,但在考良產業的整體發展下,仍希望 能以生產和市場為重點,而上海自行車業在產量上居全國之冠,因此大會已 決定明年展會(4/29~5/2)將再回到上海展出。然而也有消息表示,未來可能以 一年在北京、一年在上海的方式輪流舉行。 參展台商明顯減少 台商今年的參展家數比往年少,參展廠商中不少老闆都沒去,雖有少數 幾家因參加兩岸自行車高峰會議而專程由台北趕去外,其餘的台商則明顯的 少很多。此現象主要是大部分台商對大陸內銷市場已興趣缺缺,同時也擔心 產品被仿冒;再加上國外買主來的不多,參展費用卻年年增加,凡此種種均 使台商卻步。 今年轉往北京展出,主辦單位原希望換個地方能吸引更多的買主前來, 可惜仍不能如願,來自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地的買主比往年少,而俄 羅斯方面的買主則明顯的增加。前往參展的人大都以交流、宣傳和收集資料 居多,當然也有少數廠商如Giant、Merida、Falcon、正新、建大、 Shimano、SRAM 等仍是野心勃勃的看準這塊大餅。 從無錫、上海到北京展,每次的展會中都可感受到大陸廠商也在快速進 步。今年大陸參展廠商高層負責人去的也比較少,有的祇參加第一天開幕式 後下午就離京。 本次展會的參展零件以把手、豎管、泥除、輪胎、車架、前叉、齒盤組、鍊 條…等為多;整車以電動自行車為主題,不少自行車廠都有展出電動自行車。雖然 北京對電動自行車仍限制不開放,但因其他區如上海等地在環保意識帶動下,使得 不少廠商都希望能以電動自行車開啟另一商機。由於大陸電動自行車因有助力車的 基礎,再加上有不少專門開發的協力廠可供應組裝廠,所以他們在電動自行車的發 展上似乎領先我們。今後如何因應大陸電動自行車的競爭,已是這次台商在看展後 的隱憂。其它如山地車、輕便車(淑女車)、童車、跑車、載物車等也都成為各家 的較勁車種。 展會中的攤位設計還算不錯,也比過去明亮,主辦 單位尚設有設計、創新獎,顯見其規劃的用心。獲獎的產品也都有很好的評價,台 灣韓氏折疊車也榮獲第二名。在創新展品的展出方面,有些產品構思不錯,但 平衡度、安全性與實務性較缺乏;如何使一個好的設計再改良成實務的良品和商 品,還需要設計者和開發廠商的攜手再突破。 大陸產量衰退陷入價格戰 1997年中國自行車產量達3000萬輛,其中內需市場為2000萬輛,外 銷則維持1100~1300萬輛。產量從1995年的4400萬盛況到如今的3000萬 輛,幾乎減少了三分之一,可以說銷售每況愈下。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 計,該會所屬的58家自行車廠去年(1997)共生產 了2321 萬輛;(註:未加入該協會的數字未計入。)其中銷售前三名為:鳳凰455萬輛、順流 302 萬輛、 永久233萬輛;如以出口量計算,則以順流自行車拔得頭籌, 其次為鳳凰,第三名則為捷安特。而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王鳳和表 示,其實去年中國自行車產量應有3260萬輛,今年王理事長希望能持 平,也達到3260萬輛。 台灣自行車輸出同業公會理事長劉金標對今年北京展也持正面看 法,劉理事長表示在不景氣中,從展品可看出中國自行車界仍積極於開發 工作;不過對於廠商一窩蜂的陷入價格戰,劉金標則擔心業者將因此而沒 有資金再投入研發,甚至有些公司的虧損使員工因失去信心而離開公司, 這些負面影響將對業者造成更大的損失。 自行車仍為大陸的主要交通工具,雖然休閒活動越來越多,發燒友 也越發越燒,但是對4、5年前盛極一時的山地車而言,由於不肖製造廠 商對品質的不重視,使得消費者在花了更多的錢反而買到更多問題的情況 下,對山地車已不再信任,也使輕便車、傳統車、二手車再 度受到青睬。 品牌商品市場不受影響 當然也有講究品質與品牌的消費者,他們對Giant、Merida、阿米 尼、永久、鳳凰等品牌較有安全感,尤其Giant已成為大陸流行和名牌 趨勢下的代表品牌;然而奇怪的是,有一些只是外觀看起來像山地車 的車子以$270-$299的價格銷售,也依然有人買,顯示出看價格買車 的人仍大有人在,所以消費者也分理智型和迷糊型。不過大致上,銷 售較好的山地車售價在$600-$800,輕便車則$300-$400。 百貨公司銷售自行車已越來越少,北京主要仍以自行車店為主, 像前門自行車店、西單自行車店、捷安特店、美利達綜合店…等都是 消費者選購的主要地方。據了解,因廉價車惡性競爭,使一些大自 行車店如前門、西單自行車等店的業績也影響近20%以上;不過,以 品牌為訴求的Giant、美利達車子則沒什麼影響。 其實發燒友或一些較重視品質的消費者並不計較價格,甚至有的 發燒友將全年收入都用來買自己喜歡的自行車。也有人會自購高檔 零件,像這次展會中,便有許多消費者對清豪、錦麟、崑藤、亞臘 士、KMC、VP、信隆、維格、正新、建大等的產品願意出高價購 買。所以針對這些識貨、喜歡好產品的消費者,台灣廠商已有人正 在試圖以他們為目標找出市場的新路。 兩岸交流會談是重頭戲 今年北京展的重頭戲在兩岸自行車高峰會議,這是由台灣研發中 心、TBEA和中國自行車協會共同舉行的兩岸業者交流會,由中國自 行車協會理事長王鳳和和台灣TBEA理事長劉金標共同主持,會中邀 請研發中心總經理廖本彰、上海自行車研究所楊惠德所長、天津自行 車研究所張彤工程師等演講電動自行車的現況和未來,並在會中彼此 交流。 劉理事長和王理事長都肯定兩岸自行車業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針 對大陸自行車業耽心台灣自行車業對他們造成的威脅,會中亦經由劉 金標理事長的解釋,獲得與會人士的認同。 不過可惜的是,會議當天,台灣出席人員均為企業負責人,而大陸 大多數出席者的層級卻不是很高,令人感覺兩岸在合作、溝通的交集 上似乎仍有一段距離。 參展台商
大陸廠商
展會現場
兩岸自行車高峰會議
戶外街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