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校物語

 

自行車的避震系統必須適切調校。假如車架調校不當,最佳的全避震車也會變成跛腳鴨。 不需要靠物理研究室,藉助一些簡單的技巧,就可將您愛車避震器的最佳功能展現出來。

圖、文◎編譯小組


好的避震系統完全得靠調校展現功能。太多的避震應力、太強的伸張減震筒、不正確的彈簧硬度…, 此類調校上的錯誤,能徹底摧毀全新全避震車的騎乘樂趣。

  正確車架調校的困難,我們由世界盃電視轉播上的慢動 作調校情形即可看出:即使是擁有專屬賽車機械技師的職業 車手,經常也很難將避震器及減震筒調整得完全適合所行路 況。重要的是:對於業餘車手而言,全避震車的調校早自自 行車店內即已開始。

負向避震衝程:車手如為較輕的女孩,必須放出減震器中的氣壓。

 

自行車店內即已開始此服務

  一家好自行車店會檢查反向避震衝程、避震系數及減震 筒調校情形,且在必要時以較軟或較硬的彈簧替換原組件。 之後,在首度試騎前仍得先做其他查驗。為了獲致最大循跡 性,輪胎必須時常保持與地面接觸。因此,車架不但要平衡 衝擊力道,也要能針對地面坑洞進行吸震。而用來吸震的避 震衝程正式名稱為負向避震衝程(英文為Sag)。如用於越 野及長程用途,此一避震衝程在前輪及後車身部位應會達總 衝程的25%至30%。光是在一上車時,避震元件就會吃入甚長的一大段。

  至於下坡道及自由騎車款,調校方式便略有不同:由 於疾馳時重心會前移,因此後方的避震器可調校得比前方軟些。車身後部的負向避震衝程便可因此而只承擔40%的責任。

辭彙小百科

避震器:以物理學觀點而言,避震器相當於一個能量貯存器。在吸震 時,避震元件將所謂的潛在能量貯存起來;在釋震時,再將所貯存的能量 以動能形態放出。常用的避震元件包括鋼簧、彈力器或氣壓。
吸震筒:
吸震筒的作用在使車架不產生任何無法控制的擺動。吸震及釋 震過程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其影響。避震前叉內的吸震裝置多半都是油壓 筒。在吸震及釋震時,其內一支螺栓會經由細孔將油擠壓入筒內,以降低 吸震及避震的速度。
壓縮刻度式吸震筒:
其壓縮刻度可節制釋震速度。此吸震筒決定了騎 乘安全性及輪胎的循跡性。如為較好的全避震車,其壓縮刻度多半是無段 調控式的。
避震線性:
此線性可顯示在較軟的力道時,有多少避震衝程可供使用。 其形態是線性的、漸進的或遞減的圖形流程。
敏銳度:
具有良好敏銳度的避震器會透過整個避震衝程敏銳地反應,即 使是很小的衝撞亦同。如此一敏銳度不佳,其原因大多是內部磨擦過大或 保養不佳所致。
起始作動扭力矩:
此一扭力矩是避震衝程最初的敏銳度。其功能可顯 示多大的荷重下,避震器才會下潛。
負向避震衝程:
此是顯示車手上車後,避震器會下潛至何種程度。

避震衝程量測:放鬆前叉上的螺絲帽有助於量測整個避震衝程(大圖)。纜線束帶標明了有效衝程 (下圖)。不同點是:此款超級豪華避震器(上圖)搭配了一組壓縮刻度調校系統(藍色鈕)及一套 伸張刻度調校系統(紅色鈕)。

避震衝程的量測

  在量測整個避震衝程時,前叉及車身後部的避震元件頗 有用處。如為望遠鏡型前叉,可直接量測主支管吃入潛管的 避震衝程。至於車身後部方面,可直接量測減震筒的螺栓或後輪軸/坐墊間的距離。油 /氣壓式減震筒的避震衝程很容易在螺栓潛下時看出。至於 鋼簧式減震器就有些困難了。建議可在螺栓上以螺絲起子塗 上潤滑油。如此一來,就可輕易看出究竟潛下多深。

  在量測此一衝程時,應請另一人協助(見圖)。一人先 以中性坐姿坐在車上,並側倚在牆上支撐著,可經由避震器 硬度及彈簧應力調整衝程。在大多數前叉上,應力的調節螺 絲都位於叉橋的上半部。如為鋼簧避震器,彈簧可藉助一個 壓花轉輪壓合為一,而油/氣壓式減震筒則無應力調校裝置。

  如此時並無或只有甚小的彈簧應力,彈簧元件也未下潛 至25%,就得改裝一支較軟的彈簧了。相反的情況,假如避震器雖然在應力達約6轉的 情況下,下潛明顯超過25%,那就得採用一支較硬的彈簧了。

壓縮刻度避震器之調整

  一般避震器調校之最高指導原則:增一分則太多,減一 分則太少。尤其壓縮刻度式避震器,絕不可調得太強硬。壓 縮刻度式避震器的最大任務在於:避免見底。如彈簧能適應 車手的體重,則避震器幾乎不可能見底。如將壓縮刻度轉得 愈開,吸震時避震器的硬化程度愈嚴重。其後果是:騎乘舒 適性不佳。因此,壓縮刻度避震器在做基本調校時,首先必 須完全轉開。

  不過在大多數新式前叉上,此種壓縮刻度都已無法調 校。例如Rock Shox:在'97年式的產品中,這家大廠的所有油壓避震前叉都具有可調式壓 縮刻度避震器。但其'98年式的前叉中,只有伸張刻度式避 震器可調校。後避震器的壓縮刻度避震器頗受越野車迷及全 避震車新手偏愛:只要在其調節螺絲上轉幾圈,在上坡立姿 騎行時,其平衡桿便可繼續發揮功能。

伸張刻度式避震器之調校

  調校不當的伸張刻度式避震器會令一輛頂級全避震車變 成爛車。採用伸張刻度避震器,主要目的在加強輪胎循跡性及避震器的行進寧靜度。要 摸索出正確的調校方式並不容易,需要一些經驗。一方面此種避震器得軟到足以在吸震 後,讓彈簧可使車手迅速回復到正常的騎乘高度。另一方面,如調教太軟,會使車手容 易晃動且喪失循跡性。

  較高的伸張刻度避震器會使其本體較安靜,但是也會使 彈簧在吸震之後無法迅速地回復其原來作動位置,因此便無 法在面對後繼的衝擊時,提供完全的避震衝程。調校人員的 技術在於,針對不同路況及個別的騎乘風格,找出最佳的折 衷調校方式。

  進行基本調校時,請先旋轉前叉上的調節螺絲,避震器 上的螺絲也先轉至最軟的刻度。在調校避震器時,先將車騎下人行道邊緣,此時請計算 避震器晃動的頻率是多少,然後漸進升高避震器,直到避震 器最多很明顯地再晃動一次的程度。調校前叉時,最好以立 姿騎行,並讓前叉通過小凸起,使其強烈下潛。此時也將避震器提升至前叉最多只再晃 動一次的頻率。

隘道上的精密調校

  在初步的基本調校之後,終於要實地騎乘了。此方面很 少有通用的原則可供調校避震器─這是品味的問題,也視個 人的騎乘風格及特性而定。調校時最好能找個聚集了最多不同地形的短程圈道:附有平滑 且長的地面凹洞、樹根盤結的人行道、有著快速接踵而至的 衝擊、躍坡及坡地。在上述地點以不同的避震器調校程度來 回多次。其重點在於:請一次只調整一項,而勿同時調校多 項。而後請試著去仔細感覺其

間的差異之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只要避震器在測試過程中 有一次見底,便表示此避震器調校適切。假如您現在還有關 於避震器的問題,請將檢查清單再過瀘一次,如此便能迅速 剔除所有的錯誤調校方法。

避震器

  有些製造商致力研製可調校避震器操控性的車身後部結構。透過避震柱固 定點的移動,可以線性、漸進或遞減方式調整避震曲線。根據我們的經驗, 線性及漸進方式的功能表現最佳。相對的,遞減式曲線會導致不協 調的騎乘特性,但在避震器調整時卻不會有任何影響。如為單連 桿系統,可以稍微辨識出車身後部的漸進特性:連桿轉點及避震柱固定點之間的角度為90度(見大圖)或更 大(小圖),避震器在吸震時出現遞減現象。建議:由於控點不佳, 有許多全避震車都偏向遞減曲線。因此,請您在基本上,將此類車 身後部儘可能調校為漸進傾向(見大圖)。

疑難診斷室  

小道理、大功效。只要藉助一些小技巧,就可讓您的避震器表 現大幅提升,也使愛車有更佳的騎乘性能。

避震器下潛劇烈且經常見底。

  表示避震器太軟。如為氣壓式避震柱就將氣壓提高。如 為鋼簧式避震柱則提高避震應力。注意:藉助應力的調校, 必須使減震器適合於車手的體重。如旋得太緊會使敏銳度劣 化並提高其起始作動的扭力矩。因此可採用較硬的彈簧元件以改善狀況。

 避震器敏銳度差,避震衝程根本不敷使用。

  和其重量相比,避震器的力道過強。此時請放掉一些避 震柱中的氣壓或釋出一些應力。如之後彈箕仍嫌太硬,就 得更換較軟的產品了。另外的原因是:太強的壓縮刻度。兩 種原因都請查驗一下。

  在快速且密集出現的衝擊下,避震器會持續下潛而後過 慢恢復原狀。

  此一現象常出現在洗衣板般的小徑、鵝卵石路及林間隘 道。其原因為太強的壓縮刻度避震器。此時,請將壓縮刻度 避震器的調校螺絲稍微鬆脫。如車身可吸去快速出現的衝擊 且不會有不穩定的情形,其調校便是正確。

 避震器在快速騎行時不穩定。在長距離波浪路面騎行時,輪胎會喪失抓地性。

  此乃壓縮刻度避震器太軟,在騎行時很容易見底。請逐步 將壓縮刻度旋開,而後反覆騎行上述路段。如避震器能使車 身緊貼地面而行,此調校即屬完美。

 在遇上快速密集衝撞時,避震器容易變硬。

  其原因在於壓縮刻度太硬。如避震柱或前叉有可調式壓縮 刻度,請將調節螺絲調開。否則請改換避震柱,或送交專家處 理。

 車身後部如履平地,前避震器卻僵硬的令人緊張。

  此種不良的騎行特性是出現在前叉及車身後部的避震衝 程或避震屬性彼此配合不良所致。例如:避震衝程6公分的 彈力器前叉,搭配功能甚佳、附鋼簧避震柱及12公分衝程的 車身後部。改進方法:有許多前叉產品都供應較大避震衝程 的套件;或採用內建式鋼簧的前叉也可。

 避震器後方突發性不穩定及晃動現象。

  可能避震筒密閉不良。請依油漬位置調換避震柱,尤其 是螺栓之位置。如無法找到油漬,請將避震柱拆下並解下鋼 簧,而後檢測避震筒的彈力。此時可來回推移螺栓柱,如幾 乎感覺不到彈力,則請送廠維修吧!

  在過彎時車身軟弱無力,似乎車胎充氣不足。

  此種現象表示車身後部連桿部位的軸承間隙太大。請檢 視軸承間隙並即更換新軸承。

車身後部或前叉不像過去一般反應敏銳。

  可能是前叉或車身後部的軸承太髒。請拆下避震筒,並 由前叉內取出彈簧元件。此時請來回搖動前叉或車身後部。 如此種搖動得靠極大的力道,就必須清理軸承並在其上塗油 潤滑了。此時請先閱讀製造商所附的產品說明書再動手。

自用隘道的路試可顯示出調校是否正確。

 

摘譯自德國bike雜誌1998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