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編譯小組
我們常會用「knobby」(顆粒胎)這個名詞來講登山車的車胎。面對 半光滑胎的新趨勢,說不定不久後我們就會改口使用「semi-knobby」(半顆粒胎) 這個字眼了。改天我們再來咬文嚼字好了,現在就要先帶您來瞧瞧建大公司所 出品的新款半光滑胎—Kwick。 敏捷超凡的建大Kwick半光滑車胎 建大公司是全球知名的自行車外胎及內胎的製造廠,經由以先前深受好評的 半光滑胎「Krisp」為基調而加以改良後,而推出全新改款的「Kwick」半光滑胎。 由於建大擁有廣大的客源,為諸如GT、Schwinn及Diamondback等知名自行車大廠 供應車胎,又具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在這兩大優勢的激盪之下,通常會造就 出一些美觀實用、匠心獨具的暢銷輪胎精品來,Kwick即是其中一例證。 如果您對這股方興未艾的半光滑胎風潮原因還搞不太清楚的話,或許您就無 法體會人們為何要騎外層看來宛若已被磨平的輪胎了。老實說,道理很簡單, 其理由只有一個:速度。事實上半光滑胎在滾動時的阻力要比顆粒胎小上許多。 這種輪胎發源於歐洲地區,但它真正開始風行卻是在一九九六年奧運會之後。 經過驗證,在一些情況下,半光滑胎所提供恰到好處的抓地力,正可幫助車子 騎得更快。 結合速度與強抓地力的優勢表現 很顯然地,像這樣的輪胎是無法適應所有路況的,何況在速度與抓地力之間 原本就存在著難以兩全的矛盾,不過這款全新的半光滑胎卻搭起了填補這項缺 憾的橋樑,目前它在連一般顆粒胎都視為畏途的泥濘路乃至於雪地路況中之騎 乘表現甚至更優於顆粒胎,半顆粒胎的實地測試重點放在其過轉、剎車掣動及 爬坡等三項的操作表現上。各位將發現絕大部分的半光滑胎在其外角都有著大 大的顆粒,以便在過彎時牢牢地抓住路面,而在其中央部份則有較小的凸起, 或稱「節瘤」,以利爬坡和剎車。 在美國設計的Kwick便是朝這個訴求重點來著手設計的,有兩道外角大顆粒 的凸起,便於在過彎時產生足夠的牽引力,而低橫切面的排水紋及節瘤狀的鋸 齒紋提供了輪胎著地時地面中心所需的磨擦力。由於它們全都是26×1.7同尺寸 包裝,同時有襯鋼絲邊(wire bead)或Kevlar襯邊兩種式樣。可能有許多人會大惑不解的問道:1.7尺寸 ?這不就是光滑胎嗎?其實有的時候是,但有時則不然。建大 公司也即將推出一款1.95尺寸、鋼絲邊的輪胎版本。 輕量化、超快速、爬坡性能卓越 當建大著手設計車胎時,他們便打算開發一款重量輕、低滾動阻力、 超快速的競速輪胎,而且它在一般越野路況的表現要能與顆粒胎相去 不遠,甚至在泥濘或雪地狀況下還要比顆粒胎的表現更勝一籌才行。 他們這項宏願大功告成了嗎? 由於一時之間找不到泥濘或雪地來對它進行驗證,所以只好採取邏輯推理的 方式來分析。Kwick輪胎上頭的顆粒空間所預留的寬度夠寬,因此泥巴或雜物不 會卡在顆粒之間,而狹窄的側面也不致對車架運動產生妨礙。 我們在加州的硬實路面騎上一大段路來實驗,結果發現 Kwick車胎的表現一樣非常優秀。我們的測試車手一開始對 於騎半光滑胎時,輪胎會有略微磨損、黏滯及車輪剎車卡死等狀況不太適應。 但在將騎乘方式稍作改變後,我們就能得心應手、乘風飛快的奔馳了。窄胎設 計在騎乘時會讓車手感到有點硬梆梆的,不太舒服,但當要全速衝刺時,它的表 現可就非同凡響了。 想要追求這樣的速度,勢必要把輪胎過彎及剎車掣動的性能考量在內。較快 的捷徑是要能結合較小的胎紋顆粒,再加上自身去適應它的若干特性。比方說 在要進入轉彎時,輪胎被剎車卡死是件可怕的事,不過要是我們能稍微放慢車 速,慢點放剎車,能夠適當控制車身速度,則不會有什麼問題。 Kwick輪胎的爬坡性能也十分卓越。顯然地,它不單在硬實路面中表現出色, 而且在面對狹小的石頭路、上坡路段也都不成問題,不過在碰到土質鬆軟的路 段則要稍微改變一下身體的姿勢。除了路況太惡劣的情形外,一般而言,這款 建大的Kwick輪胎都能牢牢地完全抓住路面。 您若對這款半光滑胎的實際表現仍然半信半疑,沒關係,建大公司所訂的建 議售價很實惠,鋼絲邊(wire bead)車胎僅在美金20元上下,而Kevlar邊的車胎約為美金25元。所以如果您是一位熱衷於 越野、酷愛車極速奔馳的車迷的話,不妨買它個二條來試試,這點錢應該還不 致於會讓您破產吧。 摘譯自美國Mountain Biking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