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過剩造成產銷失衡,連帶的也使價格陷入不理性的殺價和惡性競爭,因而窒礙 了研發與創新的動力;而船運公司的聯盟成功,造成運費一再飆揚,更使台灣自行 車業雪上加霜。 圖、文◎阮素琴
巨大總裁劉金標在幾年前就提出「減量增值」的口號,以避免價格競爭;本屆新任理事長 曾鼎煌(右)將鼓勵零件業將鎂合金材質應用在自行車上。→ 供過於求造成價格直落 最近大家生意都算不錯,但是價格還是一壓再壓,使得不少零件廠都怨聲 連連,諷刺的是,還是有人願意去接成本邊緣甚至虧本的訂單,就有些廠商表示不 接,公司損失更大,再說輸人不輸陣,反正,先將業務量穩定或者接滿再說;當然 也有一些廠商仍然堅持不合理的殺價就放棄,這些廠商不免抱怨並表示堅持品質和 加強研發都需要預算。而這幾年確實台灣自行車業不斷在創新與研發上努力,而且 也有不錯的成績,但就是享受不到所投入的成果,相對的還要與沒 有研發的廠商比價,他們心理確實非常不服,而且質疑研發的價值 性。 造成這種惡性價格競爭的原因首推供過於求,尤其在大陸設廠的 台商不僅其規模比台灣大,而且很多廠的產能都是台灣的二倍以 上,難怪給買主有機可乘、有利可圖,他們算準台商需要訂單來支持公司的營運。 所以造成今天這種價格戰的局面可以說是咎由自取,因為大都是台商自己拼自己, 像車架,尤其鋁合金車架、前叉等因廠商多也形成搶單的情形;輪胎廠也一樣,在 二年內降價幅度達30%~50%,華豐輪胎出口部李聰哲經理也表示,近二年 來輪胎廠做自行車胎不但不賺錢甚至還虧本,所以大廠也都加強機車、工業用等車 胎的發展以增加利潤。其他像大宗產品如車把、豎管、剎車器等都難逃不理性的價 格競爭。
不理性競價窒礙研發與創新 雖然生產過剩是造成惡性競爭的罪魁禍首,但是買主也要負部 分責任,不要祇要求低價而忽略不同條件,因為提升品級和建立良好市場秩序是全 球自行車業的共同責任。品質、自有品牌或自行研發應受到鼓勵與高度重視,這樣 品質才不會受到影響。 華豐美國分公司在盧明宏總經理的經營下,已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位在美國 Dafon附近的業務也以機車和工業用車為主,右為其夫人張惠英。↑ 大買主紛紛轉向大陸採購 尚未到大陸設廠或在大陸仍以小型經營方式的工廠也有考慮到越南去設廠。從 去年開始就有不少廠商多次組團到越南考察投資環境,已知有幾家對越南投資自行 車業的條件與環境感到滿意,假如沒什麼變化,今年他們就會進去設廠。目前已 去越南的台灣廠商有莊盟、建大和連(鴻)福輪胎。 Huffy在大陸大肆採購已影響到台商在當地的經營秩序。↑ 海外設廠須團隊並肩作戰 台灣廠商海外設廠行動著實令人刮目相待,可以說超過 60%以上的台灣工廠都已到大陸(佔90%)或亞洲設廠。所以當 Brunswick和Huffy到墨西哥設廠時,他們也希望台灣零件廠能相隨, 而今年元月中旬Brunswick總裁還親自到台灣來遊說零件廠跟進,但是大多數零件廠 因已在大陸或越南設廠,根本已無餘力再去設新廠,加上語言、文化、民族性都不 同,更增加不可行性,而且能用的海外管理人才都已派上用場,再說本來台灣在跨 國管理人才就不多,短時間還真難找出適當的人選;當然台灣自行車廠也不希望零 件廠到墨西哥去設廠,因為強化Brunswick和Huffy的競爭力就等於幫助他們打擊台 灣,因此,零件廠在諸多考量下,目前尚無廠商決定進去,就連川飛原本計劃要去 也已暫緩,雖然日馳也曾表示要去,但仍在評估階段。因為廠商深知除非是團隊進 去才有談判籌碼,而顯然大多數工廠已無餘力在去另設新廠。因為擴充太快並非好 事,它所衍生的負面後遺症的確不少,所以還是要量力而為。
EU反傾銷稅影響競爭力 1998年1月至11月台灣出口自行車共8,757,858輛,約比`9 7同期成長7.2-7.3%左右,其中對美國方面有不錯的成長,但對日本則呈現負 成長,對EU各國也互有消長,像出口英國在前年有成長,但去年卻減少,反觀荷 蘭、比利時、瑞典、丹麥等都有成長;雖然EU對台灣課徵的反傾銷稅平均在 5.4%左右,但已影響到競爭力,尤其是對中低價位的車子影響 比較大,將視其包裝而定,所以對99%(組裝)包裝的車子影響更大,加上以 CIF也就是根據EU進口價課徵,當然影響到其競爭力。據法 商迪卡儂台灣分公司王時慶經理表示,由於歐洲運費在`98年約漲了 20%,而運費增加到岸成本也相對提高,自然競爭力也就降低。
EU對品質與安全標準要求嚴 EU對安全標準特別講究,尤其法國在這方面更是嚴格,因此輸往 EU各國的品質認證都要申請,更要清楚各國不同的法規,像法國, 如產品說明書未標示或標示不清楚,不僅要被關兩個月而且要受罰。假如產品出問 題,那麼產品經理也要被關。所以出口到法國的自行車產品一定要嚴格把 關,才不會因疏忽而造成人財兩失。 據了解,現在EU法商實驗室在香港已設有分公司(Laboratoire Pourquery Hong Kong),今後出口到法國的產品勢必要取得此實驗室證明才能順利通行。 王時慶也表示,有配合並取得認證的工廠才是今後他們合作的對象,所以採購 的家數也將因此而逐漸減少。 「美國市場這幾年都算穩定,雖然仍有一些庫存,但都還不錯。其年銷售在 1600萬輛,其中Mass就有一千萬多輛,Huffy(380萬輛)加 上順流260萬輛,Brunswick 280萬輛、Murray 1103萬輛、Pacific 123萬輛,如再加上Kent、 Rand確已超過1000萬輛,不過,Mass和IBD也因各公司策略而使 產品界線越來越模糊。在Mongoose自行車銷至Mass市場後,更加混淆Mass 和IBD的產品定位。而台灣和美國客戶都相當清楚價格確實影響到彼此合作關係, 尤其併購風氣越來越盛,所以大集團的勢力與籌碼越來越大,同時也更因併購或組 織改變而轉換供應商,如Derby在買下Diamondback後也將原來由台灣愛地雅生產 的140,000輛移回美國生產。」
鎂合金照亮產業前景 避震前叉仍然看好,其他像Free Hub、V型剎車器和鎂合金材料應用在自行車上也愈來愈多。近幾年在 RST將鎂合金應用在避震前叉上後,台灣榮輪業也積極引進 機器製造鎂合金避震前叉,現更因美利達也開發鎂合金車架,其他尚有相關零件和 車手、花鼓、豎管、大齒盤、變速器、座桿、腳踏等都將採用鎂合金材料。據美 利達曾鼎煌董事長表示,一旦全整合起來,將可使自行車重量祇有7.9 公斤,相信在今年台北展中,會有不少鎂合金材料的產品,當然也不 少是以手工先展示。碟煞雖尚未到成熟階段,不過已有越來越多家工廠投入開發與 生產,大部分工廠也都以機械式居多。電動自行車的市場仍以歐洲為主,不過廠商 還是繼續發展中。
對不理性的殺價與惡性競爭,廠商確實深感困擾,尤其海運聯盟解體成功後, 從去年到現在幾乎三個月便調漲一次,像美國在去年已漲300 美金,今年又醞釀再漲一千美金,雖然不少出口較多的公司已積極和船運公司 協商漲價幅度不要那麼高,可是議價空間似乎不太大,如此,出口業者成本勢必再 增加,難怪個個廠商都深以為苦;同樣地,歐洲去年也連漲三次,使得廠商大多以 FOB取代CIF報價,這種一路狂飆的作風無疑使自行車業更是雪上加霜。建大輪胎楊 啟仁副總經理呼籲自行車業應該聯盟反應並採取行動才不會任其予取予求。
良性競爭創造多贏 「台灣的製造能力已獲全球一致肯定,但可惜的是台灣還保留在微薄的製造 利潤,真正賺到錢的可以說不多。因為自有品牌與行銷利潤一 直是台灣自行車業所欠缺;除此之外,管理與處理危機的應變能力、風險管 理與危機意識都將考驗台灣自行車業的經營實力,也將影響到今後的國際地位。」 競爭是進步的動力。但還是要在良性與理性的競爭下,產業才能有健康的發 展,在互信互諒與互蒙其利的基礎下,才能創造一個多贏的局面。也更因買賣雙方 都能互相為對方著想,為整體產業盡一分心力,自然的,自行車業的未來藍圖預 期將是一片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