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中國國際自行車展在上海

圖、文◎阮素琴、陳柏如


年的中國國際自行車展由北京移回上海展出,展出地點也由過去在虹橋 邊的國際展覽中心轉至市中心的展館。展出攤位數450個, 比去年北京展減少100個攤位。今年上海展展期為4月22~25 日,今年的規模不大,展氣也不佳,由於展館為老舊的蘇聯式建築,展出的攤位成 塊狀分布,非常不集中,除造成參觀者的不便之餘,參覽廠 商也抱怨規劃不佳、不夠國際化。

不夠國際化、國外買主不多

往年上海展均在9月舉行,今年提前到4月底,可看出主辦單位有意搭台北展的便 車,希望吸引台北展的國外參觀買主在台北展之後到上海展 參觀,但兩個展之間相差10天,加上台灣住宿費不便宜,因此很少有國外買主在台北展 之後再到上海參觀。今年來參觀上海展的國外買主不多,其 中以中南美的客戶如:委瑞內拉、秘魯居多數,少有歐美的 買主。大部份國外買主的反應是上海展還不夠國際化,雖然 展出產品在造型與品質上已有進步,但大陸很多參展廠商的 外語溝通能力不佳,而會場中也缺乏英文的產品文宣,因此 廠商可能錯失許多交易的良機。這是大陸廠商急待改進之處,否則上海展仍然停留在 local show,而無法具備國際展的條件。

電動車市場潛力不容忽視

綜觀這次上海展,其產品趨勢已擺脫過去傳統的載重車,而主要以輕便車、山地 車、助力車、避震車、童車為主。電動助力車仍然受注目, 因為中國進入老齡社會後,預估到2000年,6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 1.2億人口,所以助力車的未來市場潛力不容忽略。雖然有些城市仍然禁騎電動 車,但仍有不少業者前仆後繼的投入電動車的開發。在會場上,盛傑公司的電動車最 出鋒頭,益祥的Discovery發現者電動車高檔流線的外觀設計也頗受矚目。其他尚有 蘇州小羚羊電動車、天津市泰達電動車、民思達電動車、上海新聯電動車、石家 莊宇明電力車、大陸鴿電動自行車、石家莊原家電動車及成都倍特電動車等。

 

     
     
     
     

價格破壞嚴重

由參展車種可看出,大陸在外觀造型的設計水準已不遜於台灣,但品質與零件方面 的水準則尚有待加強。大陸市場的價格破壞很嚴重,缺乏成 本觀念的報價作風一直為國際所垢病,而被控反傾銷也就無 可避免。過去大家對大陸產車的出口價格如12吋US$12、16吋US$15已深感困惑與不 解,如今則價格更低、大概以打五至六折計價,就連山地車 也有報到US$23元的情形。再者,大陸這種缺乏市場秩序的價格破壞也對台商造成很大 的壓力與困擾。合理的價格競爭才能有助於產業的進步與發 展,作生意不能短視近利,大陸業者應深思覺醒,畢竟低價 競銷不是長久之計,更無法永續經營。

`98大陸出口突破10億美元

目前,中國大陸自行車生產企業約有1081家(含零件廠),從業人 員30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4萬人,年生產能力為6000多萬 輛。1998年自行車整車及零配件出口合計首次突破10億美元, 創歷史最高紀錄。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大陸的自行車 1998年銷售量在3000萬輛左右,出口總數是為1670萬輛,但這 些數字尚不包括無生產許可証與未向協會申報的數字。根據 中國捷安特總經理鄭寶堂表示,中國大陸的年生產量可達5千萬輛,近年產量一直維持 小幅成長(5%-10%),但價格則每況愈下。大陸市場仍以輕便車為大宗,市場佔有率達 70%,其中以售價500~700人民幣的輕便車最熱銷好賣。

國營企業缺乏競爭力

近幾年大陸國營企業欲振乏力,經營每況愈下,產量愈大,問題與包 袱更多。上海晟隆集團陳國強董事長表示,最佳的產量為100 萬輛,超過1百萬輛,其效益便大打折扣了。以前的永久、天津 飛鴿都曾面臨相同的問題,加上資金、人員的負擔以及下崗等問題都是大集團 的沈重包袱,因此陳國強強調,中國自行車在產品、品質與組織上應該重新進行整合, 產業才能有進步的空間,也才能面對新時代嚴厲的競爭與挑 戰。

今年台商參展家數比往年少許多,攤位也分散在不同館場,很不集中, KMC今年沒有參展。今年的攤位設計水準倒是較往年提昇,其中 Shimano仍然很有看頭,另外鳳凰、永久的整體氣勢最大, 捷安特的攤位規劃與展品陳列很有特色,美利達和躍馬採開 放式設計也不賴。由於大陸景氣不佳,因此參觀人潮亦不若 往年熱絡,而展效當然也不甚理想。

深圳的經營與出口略勝一籌

台商在上海地區的投資以昆山和太倉最成熟,大多數廠商都希望能拓展內銷業務, 不過由於收款不易,因此仍以服務台商與日商為主,其他則 外銷。據大陸台商表示,上海廠的經營還是不如深圳來的上 軌道,加上運費高也是一大問題,因此出口競爭優勢更是不 如深圳。如深圳地區車架場的價格競爭雖然激烈,但訂單聽 說滿滿的,供不應求。

台商在大陸經營不易,人力、物力、大陸法令、稅賦、經營效益等都須謹慎考 量,經營更要合法,按步就班。中國捷安特鄭寶堂總經理表示,在先進國家賺錢都不太 容易了,更何況是幅員廣大、經濟落後的中國大陸,只能憑 實力、卯足全力,同時更不能低估大陸對手的實力。

本行、本錢、本尊、本領

鄭寶堂總經理表示,大陸自行車產業的凝結力與整體實力仍低,因此台商才有發 展機會,台商於大陸經營之道在乎四本-本行、本錢、本尊、本領。中國捷安特去 年的銷售量達100萬輛,內、外銷各佔50萬輛;預估今年可達 130萬輛,外銷80萬輛,內銷50萬輛。中國捷安特在內銷市場不斷推 陳出新,去年推出468元人民幣的輕便車,在不景氣中創下佳績,今年更趁乘追 擊,推出398元人民幣的喜美車,希望能再創高峰。

美利達逐漸打響內銷知名度

美利達這幾年在北京分公司王榮南總經理的領軍下,在內銷市場也逐漸闖出一片天 空,不但收款獨道、呆帳少且強調自己的特色,行銷通路的開拓與 知名度的建立亦成績斐然。因此,美利達也將原在深圳廠的業務部門移師 至北京,而鄭振興經理也由深圳廠轉任北京,從王總經理和鄭經理充滿信 心的言談中,他們對未來仍然充滿信心。

24吋、26吋輕便車為主流

今年預計大陸國內市場自行車需求在2200萬輛左右,仍以26吋、24吋代步輕 便車為主。老年人用車、農村用車及款式新穎的休閒健身車 則是另一個值得投入研發的方向。今年大陸可望出口整車1500萬輛,零件出口額也將 維持去年的水平。

1998大陸自行車產銷統計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快報統計顯示,中國大陸1998年1月至12月自行車總產量為 2312.49萬輛,比`97年同期快報統計下降14.2%(1997年快報統計總產量為2704.13萬 輛,調整後總產量為2999.24萬輛)。

另據協會1-12月對44家整車廠統計,自行車總產量為1956.46萬輛,其中:710mm 載重車為82.48萬輛,占統計總產量的4.21%;710mm輕便車為110.14萬輛,占統計總量 的5.63%;660mm普通輕便車為270.19萬輛,占統計總量的13.81%;610 mm普通輕便車為315.23萬輛,占統計 總 量的16.11%;560-405mm車為666.73萬輛,占統計總量的34.08%;變速車為407.42萬 輛,占統計總量的20.82%。其餘為助力車、其它車和摩托車。

大陸自行車銷售量為2003.97萬輛,自行車期末庫存為121.52萬輛。占銷售 主導地位的依然是660mm、610mm普通輕便車和560-405mm車,其中 560mm以 下車種的產銷量成長較大。

`98整車出口量大幅成長

據大陸海關統計1998年1-12月自行車整車出口量為1760.97萬輛,比`97年同期成 長22.36%。`98年的整車出口金額為6億1177萬美元,比`97年同期增長19.34%。其 中:競賽型自行車出口總額為450.67萬美元;登山車出口總 額22598.97萬美元;16吋、18吋、20吋越野自行車出口總額10549.57萬美元;其它 越野自行車出口總額1593.18萬美元;16英吋以下未列名自行車出口額6438.55萬美 元;其它未列名自行車出口總額19546.03萬美元。`98年大 陸自行車零件出口額為43295萬美元,比`97年下降1.39%。整車和零 件合計總出口額約為10億4472萬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首次突破10億 美元。

自行車協會對16家電動自行車廠統計總產量為58590輛,銷售量52709輛。進口也 不斷成長。

據中國海關統計,大陸`98年自行車進口為2.84萬輛,比`97年增加了68.05%, 進口額為134.3萬美元,比`97年成長125.34%,自行車零件進口額為12970.4萬美 元,比`97年成長了13.3%。

據大陸國家統計局快報統計,今年1-2月自行車產量達312.55萬輛,比`98年同期 成長1.5%,出現了連續三年同比下降後的小幅回升,但產品價格下滑,將使行業的經濟 效益受到負面影響。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王鳳和認為,當前行業雖然處境困難,並且還未看到好轉的 跡象,但是整體來說,整個行業在困境中仍然繼續向前發展 前進,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中增強了適應能力,鍛練了人 才,而且自行車產品的花色品種也大大增加,出口金額更是 逐年成長。 

上海展開幕典禮上,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王鳳和致詞。

業界兩 “大”集團( 巨大 、建大)在上海展喜相逢,談的盡是高爾夫球友誼賽。左: 巨大劉湧昌副總經理,中: 巨大劉金標總裁,右: 建大輪胎楊啟仁副總經理。

中國捷安特總經理鄭寶堂(中)表示,經營大陸要有四本- 本行、本錢、本尊、本領,右為巨大行銷副總古榮生, 左為開發部柳金鎮經理。

Grip Shift雖已是世界名牌,但SRAM亞洲區市場業務經理高火異 翔(左二)仍對大陸廠效益一直不滿意,左為SRAM 中國首席顧問唐翰章、右二為SRAM 中國公司總經理劉岩松、右一為SRAM中國公司業務經理劉明。

大陸Bridgestone普利司通去年產量在28萬輛左右,預計`99年產量為 37-38萬輛,主要均回銷日本市場,左為Bridgestone代表取締役社長 柴沼正一朗,右為常州金獅普利司通董事長兼總經理山崎南海男。

巨鳳公司去年產量約40萬輛,新上任的總經理林柏園表示, 未來巨鳳公司將在品質上提升,朝質和量同時成長邁進。

久裕陳俊雄董事長(左二)率同大陸廠總經理賴仁郁與幹部在會 館中觀摩產品、拜訪客戶。

正新在會場上大放送贈品造成擁擠人潮,也達到了最好的宣傳效果,左為正新國外部經理毛 玉福,右為高國樑經理。

六毅公司攤位上人潮不斷,右三為溫俊德總經理,右一為六毅國外 部業務王孝揚。

美利達北京分公司在王榮南總經理(右)領軍下,已奠定穩健和良好的口碑, 尤其他們的收款方式更是獨到,左 為鄭振興經理,他由深圳廠轉至北京負責業務。

維納斯為大陸自行車業中竄起成功迅速的新秀,左為馬大 釧總經理。

來自阿根廷的DALSANTO公司Mr. SEEGIO DAL SANTO(右)表示大陸參展人員的外語能力有待加強,左為其父親 Mr. Francisco Dal Santo。

晟隆集團董事長陳國強表示,大陸企業最理想的生產量為100萬輛,他同時也強調中國自行車業應在產 品、品質、組織上都要加以整合。

高瑋董事長蔡高德 為了發展電動自行車,常年奔波於 台灣、美國和大陸。

建大上海蓬朗廠已上軌道,邱家守任總經理。

首次到大陸參展的立可而,據陳清泉董事長表示是應客戶要求前來參展,右為其夫人曾玉葉女士。

大陸自行車產量及出口情況
年份
產量
整車出口
零件出口
 

(萬輛)

(萬美元) (萬美元)

1990

3141.6

14492

6255

1991

3676.8

35838

6991

1992

4083.6

42833

10384

1993

4157.6

42065

5509

1994

4364.9

50312

20218

1995

4474.3

53512

35788

1996

3361.2

46347

34677

1997

2999.2

51262

43905

1998

2312.49

61177

43294.8

(資料來源:中國自行車協會)

崑藤是中國自行車展上的老面孔,一向對大陸市場的開發很積極,也有 很不錯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