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殺手:7款V型剎車與4款碟剎測試

圖、文◎編譯小組


近一通讀者來電:整個談話持續了足足20分鐘,所談的都是究竟Cannondale的F3000車款應選配碟式剎車、Shimano的XTR系列或Avid Arch Supereme輪圈剎車才是最佳選擇。儘管來電的讀者並不在乎售價的問題:但當時我們實在無法提供他明確且肯定的答案。
不過現在我們有了較多了解。`99年的剎車測試已完成,因此也可確定,究竟何種剎車製造技術在運動取向的登山車領域才最具有未來性:目前的碟剎產品品質已遠超過(輪圈式)剎車的技術水準。雖然如此,但Formula、Hayes及Magura等公司的頂級剎車並未立即躋身零組件排行榜的前茅之列,主因在於各類剎車本身的敏銳度與需求有甚大的差異。
碟剎產品遠勝輪圈式剎車器

優缺點比較
碟剎
    優點
    *即使較長時間使用亦可維持極佳力道拿捏度
    (在液壓操控下)
    *無輪圈磨耗
    *潮溼天候下幾無功能衰減現象
    *高科技(是自行車科技指標)

    缺點
    *成本較高且組裝較費事(改裝時需有新車輪!)
    *補修件選購時受品牌限制
    *售後服務需求雖較少,但卻較昂貴。
輪圈式剎車器
    優點
    *價格\功能比:58馬克起即可買到優異的V型
    剎車。
   *重量:最輕產品重僅300公克(SRAM);碟 剎:達410   公克(Magura Louise)。
    *低度科技(每位自行車技工都懂)。

   缺點
   *其纜線是決定功能良窳的要因(例外:Magura的品)。
   *輪圈磨耗是成本及危險增高的原因。
   *遇潮溼天候多半功能甚差。

其中,入門車迷們有待克服的最大問題是:此種樂趣對我而言,究竟值多少錢?因為碟剎甚佳的超級精準度深深地吸引著 車迷,且使用碟剎可使車手倖免於以下棘手的車況:V型剎車的制動過程過於「犀利」,導致前輪陷入鬆散的碎石子地而失去控制;在下雨天,雖然剎車依舊犀利,但光滑的鋁製輪圈卻造成輪圈式剎車打滑,使過彎動作失敗。
當然,如採用碟式剎車便不會發生此種情況,但是碟剎對入門車迷仍有些缺點:最大的考量在於價格便宜的碟剎產品售價也要250馬克以上,而最佳推薦產品更得花上400馬克。此外,還得花錢買新車輪才能將剎車裝上,這些都還得靠受過訓練的技師才行。如果總合起來,每輪得花上600馬克,全車就需要1200馬克,這會讓許多車友打退堂豉,心想乾脆還是用V型剎車好了。適用的剎車如新款Avid的Arch Rival 4.0或Shimano `99年式的Deore LX功能同樣優異且力道拿捏細緻。

碟剎發展到最後終將獨立出售

對於精打細算型的車迷而言,價格同樣是最大障礙,但他們有自助之道:剎車動作有80%都是由前輪進行。因此,只要在前輪部位升級為高科技剎車系統即可。因此到最後碟剎都將被單獨出售, 如果車迷堅持安裝液壓式產品的話,則會在後輪搭配一組Magura HS 33系列,當然這也是很實用的另類配法。除此之外,如果鍾情於Magura的輪圈式剎車,只要願意花錢,都可擁有足夠的剎車功能:其HS 33系列剎車自問市以來,在輪圈式剎車領域中,無論是維修簡易性或力道精確度都無懈可擊。
    您堅持要用碟式剎車?沒問題,在本刊所挑出的一等產品中便可一覽無遺,車友可耐心地比較而後盡情揮霍吧!其他困難呢?現在已不能要求店家代做組裝,只要涉及液壓纜線改短及可能須利用有毒剎車液體工作的情況(如Formula及Hayes兩款產品),就只能委託受過碟剎維修訓練的技工進行了。
其實也有化繁為簡的作法。有一個廉價且十足簡單的方法可擁有上述新式剎車科技,亦即買一輛原廠即配備了碟剎的車款(詳見選購建議表)。目前當紅的產品應屬玫瑰屋商標(Rose-Hausmarke)的Red Bull車款:配備Louise碟式剎車,而且以其一體成型全避震設計配備全套Deore XT系列組件,僅標價2999馬克,著實誘人。

選購建議
     買碟剎車款比改裝便宜嗎? 未來要擁有碟式剎車,最廉價的選擇便是買一輛全新的成車:其價位由1599馬克的Focus前避震車或2999馬克的Red Bull全避震車入門,向上則無上限,以下所列的(配備經過測試的碟式剎車)車款幾乎囊括了所有車廠。
車款 剎車 價格
B1HyperFour* MaguraHS55Louise 4999馬克
CannondaleSuperVFR1000Disc* MaguraHS55Louise 6990馬克
CorratecTeambowWorldCup HayesDisc 5895馬克
FocusBlackForest DiatechTwinCam 1599馬克
GiantMCMTeam FormulaDisc 4799馬克
RedBullLouise* MaguraHS55Louise 2999馬克
SpecializedGCFSRElite* HayesDisc 5999馬克
Trek8900 HayesDisc 4199馬克
UnivegaRAM9FR* MaguraHS55Louise 4799馬克
Wheeler7000DZX* FormulaDisc 4999馬克

*全避震車,其餘均為前避震車。

SRAM的Erstling輕量且技術可靠

趕流行追求時髦的車友:此不具價格敏感度的族群,只要是新款剎車即可, 而對此需求,本測試上也提供建議:Avid已由昂貴的獨創氣動原理產品Arch Supereme過渡到量產款式Arch Rival 4.0及5.0系列;至於Shimano的Deore LX及XT也全面更新,此二款產品及`99年式的XTR系列,甚至具有平行前進機制的小型附加彈簧,可排除惱人的啪嗒聲(只有長時間的測試才能確認是否有此種雜音)。而SRAM公司也剛剛踏入剎車業務領域,其實去年該公司即已開始供售剎車桿。台灣的Diatech(太雅康培)也計劃搶攻碟剎領域,推出一款與中級V型剎車相當價格、價廉物美的機械式碟剎。
休閒車迷:不論是橫越阿爾卑斯山或在附近的單線隘道進行周末休閒之旅,當然都需要一款各方面都可靠的產品。亦即一款騎起來比放在廠內更吸引人的剎車。很顯然地,SRAM的Erstling便能提供可靠的技術與輕量化的優勢 ,Magura的HS 33剎車同樣也是以其可靠性知名。至於碟剎方面呢?應有適切的組裝,之後小心地開始剎車並做30至40次剎車到底,尚需有最佳的剎車纜線及優異的力道精準度,另外亦需能不受天候及地型因素的影響。

我們的測試方式由Gardasee湖畔至轉輪式測台

所有剎車器,不論是V型剎車或碟剎,都在相同條件下測試:

●操控
    究竟在初步組裝或剎車塊更換、磨擦調整或依不同需求調校握持範圍及壓點部位時,如何才能順利無誤呢?碟剎系統最常會遇到的一項問題:剎車是否能搭配(Shimano的)變速桿呢?
●剎車力道掌握
    如為理想的剎車,圖中測值曲線(1)的下半部應趨近於直線。如曲線有突然陡峭的現象,表示此剎車不易掌握與精確操控。同樣重要的是:剎車力道衰減的速度如何,尤其在手部力道減小時。點(2)如與代表最大剎車力道的點(3)愈接近,就表示車手可愈精確地針對突發性循跡性能變換的情況做出反應。


調控式剎車:新式碟剎的功能尚優於傳統V型剎車。

●剎車功能
    600牛頓的剎車力道是必備的,如此才能供85公斤體重的車手進行完全制動動作。此數值每款剎車都可達到,但各產品所需的手部力道則有異 - 見測試圖(3)。另外也很重要的是:各款剎車在同樣的手部力道及潮溼天候下的衰減程度如何 -(4)。
●實測結果
    一款剎車性能究竟如何,自然並非在實驗室中即能決定,而是在戶外野地測知,因此,所有受測產品在送往Aachen的RWTH實驗室之前,尚需在入秋的Gardasee湖畔試車道上馳測。在該處,我們測試了 - 尤其是碟剎產品 - 其最大荷重時的性能以及敏銳度與力道掌控性。第二個階段的測試則在廠內進行,在大雨不止及泥濘雪地的惱人天候條件中,進行了一次貨真價實的考驗,尤其是針對纜線操控的V型剎車。(方塊圖說)Aachen的RWTH機構之「剎車大師」測台。(表格說明)Bremskraft(N)= 剎車力道(牛頓);Handkraft(N)= 手部力道(牛頓)。

 Louise 單栓式碟剎擁有雙栓系列的細微

 技術狂熱族:只能在以下3款液壓式碟剎系統中做選擇:Formula雖然有曲角式剎車握桿設計,但在實用上卻與Shimano的Rapidfire剎車桿搭配得最好。而Hayes方面,應不致於將其剎車液的平衡筒看成普通的剎車桿。其剎車鉗的特色在於:在組裝時,源於車架廠或前叉廠的失誤度可做甚大的調整,而且也必須如此。此外,此款Hayes也不再只相容於Manitou的前叉,因為進口商Hajo’s備有各式各樣的轉接器。最後是小型的Louise系列,配備頗細的卡鉗,事實上只有左側的一根剎車栓提供剎車力道,此剎車栓可適切地將薄型鋼碟(最適上限間隙0.2公厘)抵壓於右方可調式剎車塊上。此時碟盤並不會持續變形,因此,此款單栓式Louise系列的摩擦噪音也與雙栓系列同樣細微。
強悍型車迷:甚至可忍受高分貝噪音,只要剎車功能強大即可。因此本刊也展開了史上最嚴苛的剎車測試,例如Aachen RWTH機構的滾輪測台調列了時速35公里的高速運轉,而德國工業標準的測試速度其實只要求12.5公里即可。但不論是實驗室內或Gardasee湖畔的多次飛馳,都不足以令受測的剎車屈服,它們 均同列`99年的合格產品。

 Rock Shox的SID XC 系列輕量化前叉對超級剎車而言均過軟

有關剎車力道方面的更多問題或許都肇因於Rock Shox SID XC系列的輕量化避震前叉:例如Hayes碟剎在開始進行全力剎車時,便需要立即有反連桿機制相應,因為其單側的力道導引方式,會使前叉向左側扭曲。
但即使是V型剎車器也會使此類輕量化前叉發生問題:在側台上所進行的一次全力剎車中,Marzocchi Z2 Super Fly前叉的外展向後扭曲程度竟達10公分!因此,要達到一流水準的剎車器,或許尚須更努力一些,才能在上路時將其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摘譯自德國Mountain Bike雜誌1999年1月號

測試

便利性:組裝一如V型剎車般簡易:剎車塊之調校與更換均便利;但可能會有磨擦噪音(肇因於浮動座墊) 評分:0
剎車性能**:中等手部力道即可有完全剎車力道。潮溼天候的恆溫定性冠居群倫。評分:++
剎車力道掌控**:此剎車作動柔順,但如降低剎車力道,幾乎須完全鬆脫剎桿。低價的V型剎車表現都會比此產品為佳。  評分:-
實測結果**:由於浮動式鞍座間隙太大,在劇烈剎車時剎碟會滑移且發出啪啦聲至再拉緊剎桿為止。不過此點對其(良好)剎車性能並無影響,但卻令人質疑其材質。 評分:-

DIATECH TWINCAM

結論

價格*:249.90馬克(含花鼓)
重量*:606公克**
特點:供補修用件售價未確定;後輪剎車需加價20馬克;專供搭配Manitou前叉之版本,附有連接器及185公釐碟盤。
科技:藉助纜線操控,機械式作動的剎車卡箝及浮動式鞍座與鋼質碟盤(穿孔式,直徑160公厘);壓點及握把寬度均可在剎桿上調整。
雖價格便宜,但實測中仍 難掩其缺失。與V型剎車相比並無任何優點,但售價卻未見更便宜。 

不推薦

*為前輪剎車之價格及重量。
    **在測試中:為Manitou專用版本附185公克碟盤。 
    = 乾燥天候剎車, =潮溼天候剎車。

測試

便利性:組件可完全供應無虞(自助車迷留意:剎車液!)調校及剎車塊更換均簡易。剎桿與Shimano剎桿頗搭配。 
評分:+
剎車性能:具有「最軟」的碟盤,但只要二根手指(即使是溼地)也足以操控。評分:++
剎車力道掌控:沒有粗魯的咬合現象(因此前輪不會鎖死),而是讓車手可細膩地調整剎車力道。評分:++
實測結果:其優異性能頗適合Gardasee湖畔的碎石小徑,特定用途為其長處,也因其不似Hayes及Magura的碟剎(也頗牢靠)般犀利,故而初入門者亦可輕易上手。評分:++

FORMULA DISC

結論

價格*:477馬克
重量*:468公克
特點:Edco花鼓(139/249馬克),補修用剎車塊34.90馬克/一副,碟盤98馬克,一月起供應附大型平衡器(20馬克加價)的新款剎車桿。
科技:液壓作動式雙栓剎車,附固定鞍座及分離式鋼質碟盤(穿孔式,158公厘);剎車液規格Dot 3或4;剎車握把上附握桿寬度、調節器及平衡器。剎車塊調校位於剎車鞍座上。
此款優質的產品可明白對比出V型剎車的缺點 :不在乎於力道,而在剎車的控制上。此產品表現令人信賴。


極值得推薦

 

測試

便利性:在組裝時,前叉及車架誤差均可做修正。其剎車液之處理比較麻煩。剎車塊更換容易。評分:0
剎車性能:只需極小手部力道即可獲得甚大制動力道,且潮溼天候下功能幾無衰減。評分:++
剎車力道掌控:其碟盤一向性能甚佳,具有明確的壓點;但剎車力道應小心掌握,是經驗老到車手的好選擇。 
評分:+
實測結果:與首次測試時(Mountain BIKE雜誌`98年7月號)表現不同,此款Hayes如今即使是在長時間荷重下,也不會改變其特性。尤其是重量級車迷應會滿意於其剎車性能。
評分:++

HAYES DISC

結論

價格*:498馬克
重量*:411公克
特點:White Industries的花鼓(189/349馬克);剎車塊45馬克/每副;剎車碟129馬克;供不同前叉及車身後部使用之連接器,售價19.90馬克。
科技:液壓作動式雙栓剎車,附固定鞍座及鋼質碟盤(劃線式,159公厘),剎車液規格Dot 4,平衡器及握把寬度調節螺絲均位於握把內,具自動壓點調校功能。
超輕量且性能超強!簡而言之,是運動型車迷及Freeride車迷們的完美選擇,但對初入門者及體重較輕的車手而言太犀利了些。


極值得推薦

 

測試

便利性:剎車組件全套(附潤滑油)供應。剎車塊更換及調校均簡易。但剎桿與Shimano變速器不太搭配。評分:+
剎車性能:只需一根手指便足供制動的剎車,遇潮溼天候功能幾無衰減。評分:++
剎車力道掌控:比目前的Referenz(Formula公司)系列的掌控特性更勝一籌 ,因此可令剎車動作猶如踩踏板一般有趣。 評分:++
實測結果:由輕量的越野車迷至劇烈操駕型車迷,都會滿意於此款碟剎的性能及功能,即使入門車迷也易上手。完美的剎桿也是加分點。評分:++

MAGURA HS55 LOUISE

結論

價格*:400馬克
重量*:410公克
特點:Louise Comp-(109/128馬克)及Pro-花鼓(173/191馬克);剎車塊35馬克/每副;剎車碟100馬克;選用Manitou前叉加價60馬克。
科技:液壓作動單栓式剎車,附固定鞍座及鋼質碟盤(穿孔式,160公厘),剎車液為礦物油(同Magura輪圈式剎車),握把寬度調校及平衡器位於剎桿上,剎車塊於鞍座處調校。
強大的制動力道及傑出的力道掌控性:此款來自Bad Urach的液壓特製品是一款物美價廉的碟剎。



極值得推薦

 

 

測試

便利性:組裝及調校均甚簡易。剎桿可搭配Shimano及旋把式把手和其他V型剎車。評分:++
剎車性能***:乾燥天候中無問題,但遇潮溼天候的表現便不佳。評分:0
剎車力道掌控:剎車力道提升暢順,但在剛開始時反應遲滯。評分:0
實測結果:剎車的作動較為不明快且不易掌控。遇到下雨及泥濘路段,其纜線須做較佳防護。評分:0

AVID ARCH RIVAL 4.0

結論

價格*:399馬克
重量**:381公克
特點:原廠剎車塊無法供應修補件需求;附屬的剎車桿為:Avid SD 2.0 L。
科技:V型剎車附剎車塊,藉助連桿鐙臂安置平行導向器;剎桿寬度、剎車壓點及傳動比都位於剎車控桿內。
入門者會心儀其柔順特性,但職業車手會嫌其太弱。如不看其濕地表現的弱勢,則可算是Shimano Deore LX系列的另類選擇。

有條件推薦

 

 

測試

便利性:組裝及調校均簡易。剎桿頗能搭配Shimano之握把及旋把式控桿,也適用於其他V型剎車。評分:++
剎車性能***:在乾燥天候中頗犀利,但遇潮濕天候則減弱。評分:0
剎車力道掌控:由於其剎車塊座頗結實,因此力道掌控明顯較4.0款為佳。 評分:+
實測結果:在良好條件下可用於賽車,但遇潮濕環境則效能衰減的情況頗危險。此外,其纜線也需要較繁複的保養工作。評分:+

AVID ARCH RIVAL 5.0

結論

價格*:459馬克
重量**:351公克
特點:補修用剎車塊售價29馬克/每副(剎車塊座39馬克);剎車桿:Avid SD 2.0 L
科技:V型剎車附剎車塊座連桿鐙式平行導架;握把寬度、剎車壓點及速比調校均位於剎桿內。
一款適合老手的犀利剎車,相當於XTR等級,但卻無其尖銳的噪音。缺點:鋁合金輪圈遇雨則不妙。

值得推薦

 

測試

便利性:首次組裝需要較多時間及經驗,但之後便只須更換剎車塊,簡易快速且不需工具。 評分:+
剎車性能***:乾燥天候時良好,雨天亦佳。          評分:+
剎道力道掌控:由於剎桿感覺明確,使其成為最佳輪圈式剎車。評分:++
實測結果:此產品在制動感覺上取得了最高分,人體工學機制亦同。此外,其成熟的液壓設計也排除了傳統纜線式剎車在維修上的弱點。評分:++

MAGURA HS33

結論

價格*:400馬克
重量**:423公克
特點:有各種剎車塊型式,可適合不同輪圈緣部(30至40馬克/4塊)。
科技:閉鎖式液壓系統,剎車液為礦物油;壓點調校功能位於剎桿上;快拆及剎車輔助器均列入標準配備。
此款HS33給人的信賴感有如福斯的Golf一般。因此是愛車者的上選,甚至優於碟式剎車。

極值得推薦

*前後剎車之總價 **指全套前剎車之重量 *** 搭配 Mavic 221輪圈

 

測試

便利性:組裝及調校簡易;車迷們最好選擇剎車上的「L」位置,可調教出明確的剎車壓點。評分:++
剎車性能***:遇潮濕氣候是表現最佳的輪圈式剎車。 
評分:+
剎道力道掌控:剛開始剎車頗感舒適,但其初始作動的速度過慢。 評分:0
實測結果:對於較短的LX系列剎桿滿意的車迷,對於此款不算特出,但卻令人安心十足的剎車想必也會中意。 
評分:+

Shimano Deore LX

結論

價格*:230馬克
重量**:399公克
特點:補修用剎車塊售價17馬克/每副;亦有剎車/變速桿組合產品供應。
科技:V型剎車附剎車塊座平行導架;握把寬度、剎車壓點及速比的調教都位於剎桿內。
對入門車迷及很常騎車者,此款LX新品是V型剎車中的首選,因其剎車塊在濕地也無虞失誤。

值得推薦

 

 

測試

便利性:組裝及調教簡易;剎桿速叱的調校是滾球式且頗滑順;其纜線調校甚完美。評分:++
剎車性能***:乾燥天候中頗犀利,遇到潮濕天候也甚佳。評分:++
剎道力道掌控:下方為漸進式,但上方太慢,或許職業車手最喜愛吧!評分:0
實測結果:對一般車迷而言太犀利;或許改用Mavic 221輪圈以外的其他產品搭配為佳。一如以往:我們搾出了它的極限性能!評分:0

Shimano Deore XT

結論

價格*:404馬克
重量**:347公克
特點:剎車塊(鋁質/陶瓷)售價12/15馬克/一副
科技:V型剎車附剎車塊座平行導架;握把寬度、剎車壓點及速比的調教均位於剎桿內。
重視剎車力道掌控者可以完全捨棄此新款的XT系列。但相對的,其勁道十足,即使是濕地也應付自如。

值得推薦

*前後剎車之總價 **指全套前剎車之重量 *** 搭配 Mavic 221輪圈

 

測試

便利性:組裝及調校簡易;剎桿速比調校雖是藉助螺絲,但仍頗為滑順;纜線調校完美。評分:++
剎車性能***:只有乾燥天候下表現勝過XT系列。評分:+
剎道力道掌控:如XT系列一般屬漸進式,但開始作動的時間略嫌太早。評分:+
實測結果:適於運動選手的產品 - 如未試用過碟剎產品的話。相反地,在力道掌控及天候影響性方面則較不佳。 
評分:+

Shimano XTR

結論

價格:560馬克
重量:310公克
特點:剎車塊(鋁質/陶瓷)售價12/15馬克/每副;亦有剎車/變速桿組合產品供選購。
科技:V型剎車附剎車塊座平行導架;握把寬度、剎車壓點及速比調校都位於剎桿內。
Shimano的最高級產品,傑出的加工品質及輕量化均頗出色。但如先測試其制動性能,會發現其他方面表現更好。

值得推薦

 

 

測試

便利性:組裝及調校簡易;纜線置入剎桿的接連處頗滑順,其下懸的方式更是簡潔。評分:++
剎車性能***:普通,遇濕地表現較佳。評分:+
剎道力道掌控:漸進感覺頗舒適,但開始作動之時間仍可再提早。評分:+
實測結果:此款SRAM剎車在實驗室測試時顯然吃了Mavic輪圈不少苦頭。但如搭配其他系列車輪受測,其表現會有力的 多。評分:+

SRAM ESP 9.0

結論

價格:185馬克
重量:300公克
特點:剎車塊(可選擇適於鋁質或陶瓷輪圈之產品)售價23.90馬克/每副。
科技:V型剎車附剎車塊座平行導架;握把寬度、剎車壓點及速比調校都位於剎桿內。
此款新式剎桿頗順手,設計簡單的SRAM剎車性能尚佳,不過,輕量化方面則甚佳:領先群倫。

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