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自行車市場快訊」的忠實讀者,也是台灣自行車業界的一名成員,我 衷心歡迎Daphne的加入,也祝福Daphne的新園地在辛勤耕耘之下,必能豐收。每一個 組織、每一家企業都必須保持適度的新陳代謝,方能繼續茁壯成長,生生不息。期盼 Daphne除了能為已經卓有聲譽的「自行車市場快訊」注入新的理想之外,也能為台灣自 行車業注入一股更符合時代的清新潮流。 台灣的自行車製造業自1970年代發跡,並崛起於世界輪壇,到1990年代執全球腳 踏車業之牛耳。從一些不起眼的家族式經營之手工業發展到現今的自動化生產、效率 高、設計新、式樣齊全的新局面,以至跨國經營之國際型著名企業,第一代創業者胼 手胝足的奮鬥史正是一部台灣工業與經濟奇蹟發展的最佳見証。我常覺得應該有人將 此一部台灣自行車發展的歷史,不管是成車或是零件,有系統地訪問整理成冊,免得 這些成就走入歷史之後被人遺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自行車業界在達到登峰造極之後,目前正處於一波艱苦困 難的階段。內憂來自於生產成本的逐漸提高,又缺乏品牌知名度,在售價上容易受買 方操縱;外患則來自全球各地的競爭,不只是在東南亞各國目前有絕對的幣值優勢, 而墨西哥與印度又挾其在地理位置的便利以及關稅保護,或憑其低價勞動成本,也對 台灣業者構成極大威脅。本國業者的處境可說是極端困難!這些都需要有專門的園地 供讀者們提供意見、互相交流、討論,冀能共保台灣輪界欣欣向榮、繼續引領世界自 行車業前進。 「自行車市場快訊」一直對自行車產業有忠實而詳細的報導。也經常扮演媒體應有 的客觀第三者的角色,並提供全球輪業資訊給讀者參考,且轉達國內業界的動態供國 外業者與買主參卓,充分達到資訊交流的目的。我熱切地期盼Daphne的新園地能得到 更多讀者朋友的支持與共鳴。大家踴躍捐輸己見,互勉互助,確保台灣輪界的永續生 存。 一名忠實的輪界讀者具 80年代在市場需求擴增下,台灣自行車業者不斷致力於品質 及技術的提升,使得台灣自行車出口量相對地驟增,逐漸在國際 市場上嶄露頭角;以1986年台灣自行車出口量為例,已增為950萬 3,000輛,較1971年的出口量成長35倍,出口值更高達9億8,200萬美 元,成長高達234倍,可見台灣自行車的出口量及出口值在80年代有突飛 猛進的成長,並寫下輝煌的成績。1991年起,我國自行車展邁入另一個里程碑,出口 值開始突破十億美金,在全球輪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95年出口值更是突破10億 6,000萬美金,再度創歷史新高峰。目前我國自行車產業正面臨轉型期,仍需靠業者群策 群力,以高品質、精緻化、輕量化、創新設計將我國自行車產業帶向另一新的里程碑、 邁向新世紀。 回顧過去數十年我自行車工業發展史,可以明顯看出,自行車工業在國內內需市場 狹小(約60萬輛)以及騎乘風氣不盛的不利條件下,自始便以國際市場為發展目標, 初期以OEM為歐美品牌代工,因而建立起完整的中衛體系並厚植出精良的生產技術與 研發能力;近年來部份國內業者深諳自有品牌的重要性,更採取OEM與自創品牌並重 的策略,除繼續代工製造業務外,也致力於自有品牌的建立,朝開拓高級車市場邁進, 除了不斷研發新材質、新技術及電動自行車外,更深入海外市場建立行銷通路、設立 海外工廠,採行國際分工,創造競爭優勢。 台灣自行車工業在業者長期的努力及持續的研發創新下,在國際市場中已建立起品 質優良的整體形象,自行車業不但是台灣外銷明星產業,也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自行車 供應中心之一。如何繼往開來、承先啟後,不斷地研發創新並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與競 爭力,以鞏固台灣自行車業的國際地位與美譽並使輪界能生生不息,一直是身為輪界 一份子所須努力的課題與責任,因此我們誠摯的希望能透過這塊交流園地,讓關心台 灣自行車業的讀者能盡情的暢所欲言、分享經驗與新觀念,使這塊園地能成為業界最 佳的新思維交流與經驗分享的媒介並成為台灣自行車業發展史的最佳見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