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創新機構設計比賽 |
 |
圖、文◎吳裕堯

|

|

|
1.頒獎會場全景。 |
5.機械與機器原理學會會長顏鴻森,也是清大教授,強調構想設
計、研究和生產三方交流的必要。 |
2.除了參賽作品模型,研發中心也 展出其設計的成車。 |

|

|
3.自行車研發中心白永松董事長 (左,頒獎者),特別提出自行車
業者長期度小月,而創新是出路,自行車內在美和外在美要兼顧。 |
4.清大楊鏡堂教授肯定傳統產業是根基,不宜偏廢,並點出能把人保
護好的安全面,也是一種創新。 |
設計精采,卻得不到產業界青睞,原因在於機構未說明白,財團法人自行
車研發中心董事長白永松於第一屆全國創新機構設計比賽頒
獎典禮說,產品造型求突破,必須有技術層面的機構。支援、結合設計能力,才能提昇
我國在自行車關鍵零組件的實力,設計比賽也更具意義。
白董事長指出,設計和商品化之間仍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與會的機構與機器原理學
會理事長顏鴻森,及清華大會動力機械系系主任楊鏡堂教授
等學界人士都認為,設計界、學術界和產業界可以建立合作
模式,好創意才能轉變成好產品。
會中特別提到,清大師生過濾自行車零組件鉅子Shimano
的所有專利,找出日本產品的弱點後,和業者打造出台灣自己的變速器,是攜手
合作的最佳例證。
第一屆創新機構設計比賽由經濟部技術處委託自行車研發中心辦
理,計有28件作品參賽,於`99年12月2日假清華大學,頒獎給
9件優勝作品的創作者,是一群洋溢創意的年輕人。第二屆報名日期即日
起至2000年3月30日止,邀您揮灑妙點子、拿獎金。以下是得獎作品:
傑出設計獎 |
傑出設計獎 |
優選獎 |

|

|

|
作品名稱:動能性V型剎車器
設計者:黃嘯川
設計特色:本作品將輪胎轉動時的動能,轉換成穩定而強勁的剎
車動力。利用剎車塊施壓於輪圈以及導剎輪撞擊輪胎表面高低胎
紋來達到如同ABS的剎車目的。 |
作品名稱:路行舟
設計者:鍾宗仁
設計特色:本設計透過齒輪、斜齒輪以及棘輪間的傳動與帶動
原理使划船動作中不論是向前或向後划動,其車輛皆是往前
作動,能使施力更具效率。不僅可以健身更兼具娛樂效果。 |
作品名稱:新型自動內變速器
設計者:瞿嘉駿/王心德/歐峰銘/張明彥
設計特色:傳統內變速器設計大多以齒輪傳動,本設計則利
用皮帶傳動,製造容易、噪音低、不需潤滑且可容許的公差
大,使用者可依喜好輸入扭力。不僅可應用於自行車,其他
相關的自動內變速傳動系統也可運用此機構。 |
優選獎 |
優選獎 |
佳作獎 |

|

|

|
作品名稱:爆發
設計者:宋誌凱/吳彧韡
設計特色:本設計利用壓縮彈簧在釋放時所產生的扭力變化來
控制所需力量,進而達到容易調整抗力大小的目的。避免運
動器材因反抗力過大而造成運動傷害。 |
作品名稱:創新登山自行車後懸吊機構
設計者:許正和/陳政昇/黃瑞宏
設計特色:本設計是以系統化機構創造設計程序為基礎,配合
登山自行車騎乘者需求所設計出的後懸吊系統,其構造可合
成所有可能之四連桿與六連桿後懸吊系統,設計出舒適且性
能優異的自行車。 |
作品名稱:扭轉
設計者:陳信宏
設計特色:本作品主要是以早期自行車的鼓式剎車器為設計概
念,利用阻力機構搭配控制閥來控制阻力大小,達到身體左
右伸展及腰部運動之健身器,可應用於大型或個人健身器上。 |
佳作獎 |
入選獎 |
入選獎 |

|

|

|
作品名稱:樂趣
設計者:黃啟榮
設計特色:本設計為結合跑步機與自行車的構想,成為一新型
態的健身運動器材,藉由人體的跑動使大齒輪轉動進而帶動
小齒輪以達到驅動的目的。 |
作品名稱:未
設計者:謝憲忠
設計特色:本產品係針對狹窄的都市生活空間而設計,利用可
調式車架系統將產品縮至最小尺寸,以減少不必要的收藏空
間。配合氣壓車式架設計可增加避震效果。 |
作品名稱:知
設計者:謝憲忠
設計特色:本設計在車輪部分為可拆轉式設計,搭配可調式
車架,使整車大小可依騎乘者身材作適當之調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