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編譯小組
認識Mantra Pro車系 綜合版的Mantra其設計追隨`98年的鋁合金版本的概念。一體成型的車架主 體,事實上是由兩塊碳纖維薄片固定於Klein獨有的Hexcel 蜂巢層所組成。這種夾層式的構造,使車架異常堅固而質輕。 需要更高強度以防斷裂的前管和下管接合處,也藉由更多層碳纖來強化。 車架的後三角部分材質為6061-T6鋁合金,上下叉管子採尾端漸尖形狀,以 增加其承受力。而高槓桿位置的後避震器幾成豎立狀,使後輪有 7英吋的避震衝程。連接軸經特弗龍處理,亦無需潤滑。離地高、鋁合金材質的浮動式傳動系統 後三角連接固定於座桿在巨型上管上的接合處附近。後避震的設計在車子加速 時能立即固定叉端。 Mission Control隱藏式車頭碗組 Mantra競賽車並非Mantra車系中最昂貴的,地位已為所有 XTR Mantra Pro取代,Mantra競賽車配備了表現優異的零件,諸如:Shimano Deore XT V型剎車、變速器及曲柄;Shimano的XTR後變速器;Bontrager Race車輪;Revolt ST-2輪胎及Time ATAC腳踏。 Klein也持續運用其「Mission Contral」隱藏式車頭碗組設計於Mantra車上,這是Klein的獨家設計,採用了置入前管內的 大直徑密封式滾珠軸承。避震系統則採有Loc-Out鎖死系統設計的Manitou SX前叉(緩衝行程:80mm),以及搭配可由外部調校拉伸與壓縮刻度的Fox Air Vanilla R氣/液壓式後避震器。 其前管呈71°,而座管因後避震器的特殊造型而後仰66°。醒目的上管長 23吋,軸距為41.75吋,車柱高12.5吋。要價2779美元的Mantra重25.75磅。 Mantra競賽車實地試騎 Mantra雖外型懾人,試了才知其好壞。試騎者無不躍躍欲試,而首次野地 實測和Klein老闆Gary Klein同行,他除了糾正我們的騎乘方式,也提示了一大串 如何享受騎乘樂趣的意見,以下是五個重點: 1. 頭盔務必有後視鏡。 2. 踏板務必有扣環及彈夾。 3. 騎車務必保持笑容。 4. 於崎嶇路段騎乘時,試著安坐於座墊,避震器功效才得發揮。 5. 站起身騎乘時,重心置於前叉,平順地踩踏,不要太用力,以免弄壞踏板! 我們得承認,頭三項花了試騎小組數月才達成,後兩項則輕鬆完成。(因為 現在要找個能黏得好好的後視鏡,實在太難了!) 上坡性能:實地試騎時,Mantra的座墊對於長途騎乘或用於越野皆適宜, 但功能顯然著重於競速而非舒適。所以爬長坡時,試騎小組都站起身,像騎前 避震車般地攻頂。但這樣反使車身劇烈跳動。騎Mantra爬坡的最佳方式是將身體 重心放在車身前方,並以適當節奏踩踏。雖然Mantra並非彈性極佳的爬坡利器,但 立姿騎行確能提高該車的爬坡效率與性能。 最能享受騎乘樂趣的上坡法則是坐在座墊上,平順地踩踏。Mantra是一輛能輕 易克服困難陡坡的好車。 試騎小組也將車子用於練習賽中,因其重量和構造看來都適合競速。試騎者 採用和前避震車一樣的速檔,感覺上在平坦或石板坡道速度都有些慢。騎得最 快的Mantra車手堅持除非有必要,才考慮立姿騎乘。 下坡:坐在座墊上從陡峭而崎嶇的斜坡滑下,感覺很不自然,但試騎小組還 是測試了Mantra。Mantra並非下坡車,卻是一輛有長行程的攀岩車。騎於崎嶇路 面,Mantra輕易克服連續不斷的撞擊和巨大的重力。坐姿騎乘時,避震效果極佳, 但站姿騎乘的避震效果卻很差。所以,試騎者遇到車子受衝擊時,兩腿要夾緊 座墊,臀部從座墊移駕,就好比蹲著般。我們稱之為Mantra坐蹲技巧。 Mantra的缺點 許多試騎者困擾著為何避震器壓縮時,座墊就像往車後彎去,而避震器的 壓縮,車把迴旋桿座同樣牽動車架下沈。然而,這種怪異的感受不致影響踩踏及 操控。 值得注意的是,高速剎車時後避震器會伸直,會導致急轉彎時騎士剎車不及。 如果剎車過猛,Mantra後輪會像前避震車般失重,並跳躍彈起。 整體來說,Mantra Pro頗討試車者的歡心,但前提是先要習慣其特殊的騎乘方式。少有 7吋避震衝程的避震車能如Mantra般強行上坡,雖然車名冠以「競 賽」字樣,我們不認為它是純正的越野賽車。它的輕、它的柔軟相較於前避震 車將成劣勢。騎於林深小徑或非正規賽事,Mantra將會大放異彩。如果你果真選 擇Mantra,做好心理準備-它,太搶眼了! 摘譯自美國Mountain Bike Action雜誌1999年7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