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於`99年底前,Huffy關閉了位於Missouri的Farmington廠與位於Mississippi的Southhaven工廠,結束所有美 國本土的自行車生產。而去年Huffy已先停掉Ohio州的Celina 廠。Huffy公司高層人士表示,來自中國大陸、售價低39%的自行車,讓他們別無選擇,只得打算 持續進口自家的墨西哥Laredo廠和大陸的產品。 這項動作將導致600名員工失業,包括Farmington 440名及Southhaven的160名,而Celina關廠時就已請走了1000 人。Huffy副總裁暨財務主管Tom Frederick說:「切斷600名員工及其家人的生計著實可怕,但這無關乎員工的表現,而是基於 市場價格競爭的考量讓我們出此下策。」 不敵大陸產品的低價競爭 兩年前,已有65年歷史的Huffy才創下近500萬輛本土年產量的空前紀錄。 「即便達到這樣的里程碑,仍舊無利可圖,口袋空空就是證明」, Frederick說。而美國廠的末年,產量將少於100萬輛,但整體銷售量可衝到 400萬輛左右。 進口產品的競爭讓Huffy獲利銳減。1997至`98年進口自大陸的自行車雙倍成 長到850萬輛,而`99年又增加了50%。 Huffy並非唯一受廉價大陸產品衝擊的公司。上個月比利時的 MGI和德國最大自行車廠Kynast聲請破產,主要理由就是敵不過大陸的價格競爭。而 EBMA最近訴請歐聯執行委員會調查大陸是否以低於成本的車架及零件銷歐,成功地遊說 了課徵大陸進口整車反傾銷稅。 Huffy、Murray和Roadmaster這三家美國本土製車廠在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曾佔有80%的美國Mass市場,也都曾涉入 1994年失敗的反傾銷控告;結果,Huffy和Roadmaster開始從東亞太平洋岸和 墨西哥進口自行車,Murray則進口車架回美國組裝。 再造策略不明 仍舊危機重重 藉由外製並削減美國廠的非製造成本的經常費用,Huffy 樽節了公司營運成本。但業界分析師說,Huffy的再造和刺 激銷售的策略不明確,同時還面臨幾項嚴重的障礙亟待跨越: 1. 品牌認同在零售市場愈形重要的今日,大部分消費者視Huffy 品牌為低價品,讓Huffy坐困低價市場。 2. Huffy的主要零售通路諸如K-Mart、Sears、Sports Authority及Target的市場,逐漸為美國最大零售業者Wal-Mart 所侵蝕。 3. 雖然Huffy已揮刀大砍經常性支出,但恐怕只有進一步地削減其他成本才能保 有競爭力。 4. 接下來幾年,如果Huffy在Mass市場仍節節敗退,表現不理想,Huffy將必須壓 低利潤以求生存。 1993年,Huffy還是美國第一大廠,就像其他國產廠家,登山車訂單供不應 求。而進口商很快來參一腳,一旦廉價的大陸車取得Mass市場的 立足點,很快就擄走原本品質取向的消費者。分析師說,Huffy 反應遲頓,`97年起Huffy在Wal-Mart的市場及陳列空間就漸漸為 Dynacraft、Mongoose和Pacific吃掉。 Frederick說:「前進大陸並沒有讓我們能夠提供Wal-Mart 比對手更廉價的自行車,但至少成本還有競爭空間,只有冀 望設計較佳和價位高些的品牌,能助我們東山再起。」 通路品牌皆不利 網路商務非契機 但搶回Wal-Mart地盤談何容易,因為零售業者最近試圖打響自有的 Next品牌,不會留空間給Huffy等其他人。而零售業的整合也意謂 Wal-Mart將有更少的產品選擇。Frederick說,Wal-Mart想在零售業的 整合中出頭,但仍有K-Mart、Sears、Sports Authority、Target和Toy R Us等銷售管道可用。 跨業結盟、合併或收購品牌是Huffy的可行之道,卻也荊棘密布。 Brunswick搶先簽下Mongoose,為Huffy尋求強力品牌或建立自我品牌,設立了高標準。 而Huffy最近買下Airborne這家全美最大的直銷及網路銷售公司,為其電子 販售的未來鋪路。但Frederick認為網際網路不足撼動現有銷售通路的堡壘,「消 費者在當地就能買到網路上的產品,且無運送問題。我們已準備好上網賣車, 但這並非Huffy的真正出路。」 許多Huffy的供應商都樂觀地認為這家一度的美國最大廠能鹹魚翻身。但大 眾(Mass)市場人士卻看到了比過去兩年更競爭激烈的未來。 摘譯自美國Bicycle Retailer雜誌1999年11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