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譯小組 隨著銀行縮緊其銀根、開給貨商的支票跳票及其他種種諸如此類現象讓股東的分紅變得遙不可及, Huffy顯然正陷在一場財務泥沼當中。 銀行雨天收傘取消無擔保信貸 正當Huffy的債權銀行因為該公司的違約而在11月1日取消延展該公司的無 擔保信用貸款時,一份Huffy的公司刊物卻宣稱該公司有足夠的金錢來支付薪資。 在11月3日,當該公司的財務問題被公開的當時,Huffy 的股票下跌了超過30%。在歷經一週之後,亦只有小幅疲軟 的回升。 自該公司的財務危機公開化以來,Paine Webber一直都在想辦法要將Huffy公司出售,同時也在探索其他化解危機的 可能性,甚至尋求透過投資委員會。 Huffy的副總裁與財務長Tom Frederick表示,「 我們和銀行的磋商依然在進行當中,除非我們有了完全確定 的協議並予以公佈,否則沒有什麼可說的。」 「所有給貨商的支票都已經開新票換過了,我們還沒辦法肯定何時可以發出 股利分紅支票,而在這之前我言盡於此,」Frederick補充說道。Huffy股利分紅 的應付日期為11月1日。 這些財務問題對Huffy公司第三季表現不佳的業績無疑是雪上加霜,該項數 字顯示Huffy的整體銷售額下降了6%。Huffy自行車公司在整個Huffy運動用品集 團中佔有頗吃重的地位,影響不小,光是Huffy自行車部門的銷售額便下跌了14.9%。 「Huffy的財務問題對它的未來是極大的隱憂。它的Mass市場大顧客會害怕 只將訂單下給該公司,可能造成缺貨的風險。Huffy也發現供貨商不願意延展他 們的信用,使得他們難以取得自行車貨源,」自行車產業顧問 Bill Fields,Fieldo & Acoociaten的總裁如是說。「這是一家公司在事業計劃書公開後最不願意發生 的事情,」他補充說。Fields之前曾協助仲介Questor Partner Fund買下Schwinn。 財務問題岌岌可危,供貨量勘虞 事業計劃書是Paine Webb針對Huffy所寫的,內容提供了有關它的財務資料、銷售預測以及主要客戶等基本內部訊息。 一旦事業計劃書公開後,投資委員會就可以提案立即購買、進一步投資、合營 事業或是將該公司的部門拆開競標。 「Huffy最迫切的問題是它在財務上能否支撐更多業務的能力。假如他們在 這一點上有問題的話,那麼童車在耶誕節時就會缺貨,」Pacific Cycle總裁Chris Horning說道。Pacific自行車的最大客戶是Sears、Target 和玩具反斗城。 一旦Huffy公司整頓問題的時間拖得太久,它可能春季的交貨也不會太順利。 Dynacraft Industry的執行副總裁John Berman指出,「在大陸只有五家左右的工廠可以照Huffy需要的量和質來生產。 假如他們在排這些工廠的生產時程表時有問題,那他們可能交不出預期的數 量。」Dynacraft銷售多種品牌的自行車給Wal-Mart和其他商店。 Huffy的現金流量問題是立即發生在該公司決定關閉在美國境內最後兩個自 行車製造工廠之後。其中在密西西比州的Southhaven廠是去年才開幕的。 Huffy在今年稍早也出售了它在俄亥俄州Celina最大的自行車工廠。 Huffy Bicycle雖只是Huffy公司整體事業中的一部份,但它卻也是其中最大 的一個區塊,是Huffy集團40%的年收入來源。 Huffy運動用品集團還包含了Huffy Sports,它是住宅區NBA授權籃球板與設備的獨家供應商。該公司的零售服務單 位為Huffy Service First及Washington Inventory Service。 在今年稍早,Huffy以1億美元出售了它以賓西法尼亞州哈寧堡為基地的 True Temper Hardware Company,以便將心力投注在它的運動與零售服務業務。 Huffy Bicycles的未來並不清楚,但Huffy其餘的公司都是賺錢的。儘管如 此,在過去這一年內的處份出售之後,自行車部門除了品牌名之外,已經不剩 什麼資產了。光在`98年一年中,該公司就已經裁員了將近 1600名員工,為其全體勞動力的94%。唯一剩下的北美洲自 行車工廠是設在墨西哥的Nuevo Laredo,而該廠目前的生產效能尚未全力開動。 Huffy品牌的自行車在Mass市場中屬入門級的產品,在這一入門級區隔中, Huffy的競爭者包含了Brunswick的Roadmaster和其他品牌。但隨著中級市場 產品價格的下跌,低檔產品的價格點受到擠壓。Huffy和Brunswick 目前在這個區隔中都頗受打擊。 Huffy一年進口大約3百萬輛車,由於Huffy一直無法以和競爭者同樣優勢的價 格由中國大陸取得自行車貨源, 因此逐步失去市場佔有率。該公司還沒有宣佈它將如何扭轉這種頹勢的策略。而該公 司的信用危機更進一步惡化了它的財務問題。後續發展值得業者密切留意! 摘譯自美國Bicycle Retailer雜誌1999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