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設廠方興未艾,台灣、大陸和越南將是台商三大生產基地。在多元發展、多處 生產之際,業者不僅要即早建立企業文化、管理制度,同時也要積極整合、集眾力 於主力,邁向新世紀。 文◎阮素琴 去年,台灣自行車業因市場疲軟和Shimano交貨延遲以及供過於求所致,出口業績創十年來 新低。如果說,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帶給災民的創傷和恐懼需要一段時間重建, 同樣地,台灣自行車業在走過1999迎向新世紀之際,也需要重新調整自己,認清方 向,才不會在面對新挑戰時失去免疫力與競爭力。 出口量創十年來新低 1999年台灣出口總量不到780萬輛自行車,比`98年的939萬足足減少了160餘萬 輛,下滑了17.1%。出口金額也由1998年US$8億9700萬減少到`99年US$7億6000萬不 到,衰退了15.27%;但出口平均單價提高約4.2%,由1998年US$94到1999年 US$98。自1994年到1998年台灣出口數量都維持在870~950萬輛之間,多年來首次下滑 到800萬輛以下,當然引起耽心,不過整體台商出口並未減少,因為台灣減少的訂單 都移轉到大陸台商,兩岸自行車業就如槓桿一樣。據估計,1998年和1999年經由台 商(台灣+大陸台商)出口年總數量約各為1700萬輛。 美國歐盟和日本仍為三大市場 美國、EU、日本依舊是台灣主要三大出口市場。去年台灣銷往美國自行車略超 過302萬輛,比前年411萬輛減少了108萬多輛,約下降了26.3%,但 平均單價卻高出近10%,由1998年的US$81增加到`99年US$89 。反觀美國在1999年進口量達1606萬輛,比1998年的1381萬 輛增加了225萬輛,成長約16%;美國國內生產則由1998年250 萬輛減少至170萬輛。事實上,這幾年美國國內生產可以說 逐年降低。1995年美國國內生產量高達880萬輛比進口725萬 輛還多;1996年美國國內生產降至800萬輛,進口量為752萬 輛,至1997年開始美國國內生產急速減少,但進口量則一再增加,像 1997年美國自己國內生產600萬輛,但在1998年產量就急速 減少到250萬輛。而美國自行車市場總量去年達到1747萬輛,比前年成長了 10%,這些主要來自Mass市場的增加,IBD去年還是減少了近 4%左右。很明顯的,美國的生產競爭力比進口低,甚至虧損,這也是為何 Huffy、Brunswick要關掉其美國廠的原因。 出口歐盟量減價也降 歐盟(EU)1999年自台灣進口數量為207萬輛,比1998 年的252萬減少18%,平均單價也下降,由1998年的US$134.3 降低至US$128.3;其中英國自台灣進口52萬輛,是去年台灣出口到 EU最多的地區,不過,量也比前年的57萬輛減少約9%;德國 在1999年是台灣出口至EU第二大地區,有39萬輛,比1998年的35萬輛成長8.73%; 荷蘭前年是台灣出口至EU最大地區,有59萬輛左右,但去年減少至 37萬輛,下滑了36.80%,是1999年台灣EU第三大出口地區;法國去年自 台灣進口也大幅減少,由1998年的17輛降至`99年的8萬輛左右,足足下滑了 52%;不過,西班牙去年自台灣進口卻大幅提高由1998年51,127 輛增加到94,822輛,增加了85.46%。 歐盟對台灣和大陸的車架、前叉和車輛組傾銷控訴已在 TBEA和業者的奔走和通力合作下獲得勝利,也免去近8個多月來的耽憂。從這 次成功的案例也認明分工和團結的重要性,記得近幾次TBEA 開會,卜威鄭惠明總經理總是一再提出看法和因應之道,總算,這次在TBEA與 業者努力下有驚無險。 日本轉向增加大陸進口 日本還是台灣的第三大市場,去年台灣出口到日本市場近130萬輛,比 1998年的104萬輛成長了24.5%;出口單價小幅下跌由`98年 US$74降至US$72.5,日本市場近幾年也是台灣廠商積極推展的市場。而日本消費需 求結構性也產生變化,對價格的敏感度也越來越高,所以日本廠商也不得不增加大 陸進口;至於折疊車,以往大家都認為是銷往日本和歐洲較多,事實上,去年台灣 出口折疊車最大的市場是美國,大約82萬輛,日本市場則約 30萬輛,為第二大折疊車出口地區;EU祇有95000輛左右,為第三大出口市 場。 台幣升值和運費將再調高的成本壓力,廠商總是盡量自行吸收,但對於有些大 公司或大集團的客戶一再壓低價格和延長付款日期甚至提高信用額度的要求。國內 自行車業總是百般無奈又生氣,可是自由市場下你不做別人也會接,使得惡性競爭 一再發生。雖然廠商也意識到這種風險成本對企業所造成的威脅,因此前陣子就有 廠商拒絕美國客戶不合理的要求,不過,台灣廠商這種愛拼的拼勁祇怕還是避免不 了。如何兼顧業務和堅持應有的原則就有賴我們業者的智慧和判斷。據了解,有廠 商甚至給客戶的額度高達500萬~1500萬美金,可以說,沒有足夠的資金與膽識還不容 易做到大客戶呢! 墨國投資聲聲慢 去年此時(台北展前後),由於Brunswick和Huffy均在墨西哥設廠,並且遊說 台灣廠商前往投資就近供應,所以去年台北展期間「是否有意到墨西哥投資」是 大家關心的話題,筆者也曾請教過不少業者相關看法,並且在去年首次墨西哥展前 後拜訪Brunswick和多家墨西哥自行車廠,也就墨國產業現況提出看法,並針對廠商 到墨西哥設廠,基於文化、語言、種族和市場說明台灣廠商仍不宜前往。今年,由 於Brunswick已宣布關閉墨西哥廠,也使得原本有意到墨國設廠的廠商暫停計劃,甚 至將墨西哥設廠計劃轉往中國大陸,像Marwi總經理白政忠(台萬董事長)就積極 到順德等地區實地勘察和評估。 大陸設廠形成區域勢力 儘管到大陸設廠的自行車業已超過185家,但仍有少數幾家還是陸續進入,如見 誠在太倉興建工廠,預計8月份投產,永祺原在沙井已有三個廠,也因配合 Brunswick而到常州生產,使得江蘇、上海地區經濟規模大增,當然也吸引一些零配 件廠配合捷安特、世同、見誠、永祺、耀馬等整車廠就近交貨,而前往設廠。清豪 公司在印尼投資超過二億台幣的工廠也因去年開始常有工潮發生,為了能穩定海外 廠生產,董事長林金成最近也常到江蘇地區了解和評估。 在價格競爭壓力下,台商勢必增加大陸零件的採用量。 不同地帶的台商間競爭,也連帶造成台商零件廠和大陸廠競爭局面,甚至有 人耽心台商互搶訂單情形將越來越多,對此伍祥公司張廖萬祥董事長則表示這是潮 流,因為生存才是各廠的第一要件。 Huffy、Brunswick、Pacific自大陸採購數量不斷地增加, 同屬Mass路線的順流(天任集團)總經理陳富洋表示樂觀其成;但陳富洋說大家不應在 價格上發展,而應在安全、質量、外觀等價值上做良性競爭。去年順流共出口近410萬 輛車,其中380萬輛自行車、20多萬輛三輪車,預計今年再 成長5~10%;為了因應市場需求,順流並擴建廠房同時也改 建流程。 越南台商吹響號角 越南投資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三月底已超過32家決定設廠,其中整車廠已有四 家(莊盟、明甸行、郁珺、崑哲),估計未來產量可達250 萬~300萬輛之多,當然,還是以市場需求為準,因為到越南的自行車廠主要 還是以EU為中心市場。莊盟公司莊維棠總經理就耽心一下子湧來太多自行車業者, 勢將引起歐盟對越南的傾銷控訴,明甸行董事長白永松也認為一旦越南搶佔太多 EU市場時,當然有被控傾銷的風險。對於相繼湧入的業者,莊雅棠也強調越南沒有 生產便宜產品的條件;白永松也表示廠商應以品牌掛帥。白董事長也期許明甸行 希望能在越南實現他的企業美夢。 到越南設廠的工廠除了大部份是因尚未到大陸投資外,也有不少家是大陸也已 設廠甚至深圳和上海都設有工廠,由於他們在大陸經營成功,所以更有信心投入不 同產地,因為祇需仿效和改良現有的模式即可。據了解,這些廠商之所以到越南 設廠,大多以分散風險(政治、投資)為主,大陸台商密度已太高,競爭也非常激 烈,加上法令和稅的問題,以及EU對大陸整車課反傾銷稅再續五年。目前自行車在 越南已達到FORM A 60%的自製率;所以越南已成為新興自行車業投資設廠的考 量,據多家廠商表示,大陸設廠的零配件業其規模初期並不宜做大,未來將視實際 市場需求再做調整。這種一窩蜂的跟進,不僅版圖重新分配,也有人耽心不久的將 來也是另一個廝殺慘烈的生產基地。 研發創新 設計生產雙軸並進 根留台灣一直是大家掛在嘴上的口頭禪,但不斷外移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迫 於價格競爭壓力下,廠商不得不漂洋過海,除了版圖的擴大外,自行車業整合不同 廠地的能力也要提高,不僅財力要夠、人才也要足,而且公司的文化、制度也都要 建立起來,如此才能在不同國界發揚光大。更重要的是,研發也不再祇限於台灣 本廠,每個不同產地的工廠也要技術升級和具有研發和創新的能力,如此才能齊向 發展。 研發、設計和人才訓練都是今後發展方向。唯有肯投資在研發上才能永保地位 而不致被取代或淘汰,也才能跳脫價格競爭的漩渦。自去年年底以來, Scooter(滑板車)的訂單突然大增,一些先前投入研發並且開始生 產出貨的工廠生意都非常吃香,甚至供不應求,像久鼎所開發成功的專利 Scooter就為久鼎賺進大把鈔票,其他也有多家生產Scooter ,訂單也都應接不暇。據了解,至三月底止已有20多家工廠生 產Scooter,這種一窩蜂的跟進,廠商正耽心5月份後價格就會很混亂,難道台灣真 的沒三日好光景? 鎂合金和電子商務舖陳未來 面對市場的急速變化以及台幣升值,台灣自行車業也積極調整經營型態,比如 成立研發部門、加強原創設計能力,並且慢慢將原由國外買主的設計工作轉移到台 灣廠,使台灣自行車業由過去生產角色,轉化設計與生產雙軸並進,並配合買主的 概念,提供最好的國際分工合作關係,增加彼此的依賴性與互動來提升競爭力。當 然電腦化也是彼此重要的溝通橋樑,不管藉助網際網路或電子商務來接近市場或促 銷產品,都已成為自行車業的新方向。 今年台北展(4/7~4/11)相信相關鎂合金零件和其他新產品都將亮相,避震、碟 剎等新產品也越來越完整。同樣地,近年相繼開發推出的電動自行車、電動折疊車 到主要以鎂合金組件組裝的自行車也將成為台北展焦點:另外電子商務尤其 B to B已有相當多業者注意到它的未來趨勢性,並有多家積極投入,如太平洋林正義董事 長提出的B 2 B網站就受到業者肯定和引起高度注意,網路將改變未來經營與消費型 態。 經營多元 整合資源 多元化、升級化、大小二極化與產地分散化是台灣自行車業今後的經營型態。 產品多元化、經營多元化情形越來越多。如環瑋投資生產的「梯子」新業務,已為 環瑋公司成功開創另一新行業,邱平然董事長表示他們研發多時,並與美國客戶密 切合作才締造今天的佳績。另外,也有業者跨越到電子產品或運用鎂合金材料來提 升附加價值,也些公司名如騰輝、維鎂(維格的子公司)也冠上「科技」二字。當 然,股票上櫃、上市也有多家進行中。企業大者愈大,並且以聯盟或合併來擴大企 業體系的情形將持續發燒,將形成大小二極化越來越分明。企業應集多元力量於一 身,達到資源與技術共享互援。 未來企業的競爭要比實力、人力、體力、魄力、財力、活力、創造力、觀察力 和說服力,這些都構成成功的要素,而最重要的是整合能力,誰能整合成功,他 (她)將是未來最成功的企業明星。 99年台灣自行車三大出口市場比較表 單位:輛、美元
*99年台灣三大出口市場:美、EU、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