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青會談工時縮減

圖、文◎吳裕堯


←輪青會理事長、建大董事長楊銀明以參與勞委會座談得 到的政策資訊分享會員。

周84小時定案,傳統產業再度面臨一項政策利空,輪青會第一四五 次常會對此議題有一番精采的討論,形同輪界企業主因應及 經營智慧的大集合。

 

工時必減 傳統產業外勞配額不變

輪青會理事長、建大楊銀明董事長先說明行政院勞委會和傳統產業之座談時,對於 縮短工時所把持的態度。陳菊回應業者的提問,表達了勞委 會的立場,兩周84小時勢在必行,為振興傳統產業,並讓資方有喘息空間,外勞數額的 減少,傳統產業不扣,先減少以看護明義申請的監護工,第 二順位再扣重大工程的外勞數。外勞數4年內要減少6萬人。而外勞的薪資也維持基本 工資,但扣除其食宿費用是合法的。

至於國定假日的減少和彈性工時的改寬,都非勞委會主管業務,但照顧勞工是 基本原則。

活用彈性工時 發揮全般效益

金斯達周明福董事長從台中地區工廠數消長指出傳統產業的快速外移現象, 10年前有5000家的榮景,不出幾年只剩一半,今年大約又會流 失500家。傳統產業面對政策及大環境,只有愈背愈重。轉 型和升級是一道途徑。

事實上,大部分地區巴望的都是三C產業科學園區的進駐,連急欲晉升直轄市的台 中市也不例外,傳統產業從大處及小處看都顯得爹不疼娘不 愛。不過,這些輪界中的經營佼佼者,在規劃企業的發展時,就已先眼光看遠,研擬好 方案,而不是被牽著鼻子走。

所以縮短工時這勢不可擋的大趨勢,有的人不但不以為壞事,反向思考,藉此調整 出更靈活的經營運作方式,被視為傳統產業的自行車業反而 充滿不少新時代的經營哲學和思維。

卜威鄭惠明董事長舉例美國大陸生活水準落差大,工時卻都只有每週 40小時。彈性工時的運用,打破假平等,讓員工的每一分一秒工作時間 都不浪費、都產生效益,不同工作屬性的人不一定都要侷限 在朝九晚五的固定框框。

國外行之有年的多班制讓機械發揮最大產能,值得參考。最重要的是,外在環境和 政策變化多端,不要讓任何變化造成反淘汰,導致公司管理 及運作上的困擾。否則一有風吹草動,企業就猛打噴嚏。

高度自動化和高自製率的亞獵士公司反而因縮短工時也提昇了競爭力,因為龐大的 加班費等人事支出的影響不大,陳朝穎董事長認為現場的專業化可以減少縮短工時而生 的痛苦。

走產業升級、轉型策略,有的採國際化、多角化的大格局方向,有的則從研發, 提升附加價值著手。但大部分業者都只是中小企業,這是一 項吃力的工作。有些業者也因產品類別使得自動化只能做到 一定程度,只有把代工廠增加,將人工成本轉嫁出去;也可以改採時薪制,即使工時再 怎麼改薪資成本的負擔變動不大。

更新調整好時機

川飛王嶢杜副總則認為這是企業自我檢討的好時機,公司架構是否合理,過大了 嗎?員工的工作效益有多少,一天八小時有八小時的作用嗎?隱藏了多少無效工時?另 外,整體大環境衍生了多少無效工時,浪費在不良交通中的 時間成本,也因此傳統產業的包袱原本就存在於平常環境裡,政府卻一直沒有改善,不 單單是政策上加諸於傳統產業的不利,而企業也常忽略從這 方面著手。

最後,業者開玩笑的說,縮短工時反而多出了打小白球的休閒時間,雖然景氣不 佳,彼此揶揄賺太多了才這樣講。或著既然生存如此困難, 乾脆收手不幹,何必拼老命工作。過多政治角力下,無良好 配套的討好政策紅包,輪青會在分享與智慧花火激盪後,還 是不忘古今多少事,都付之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