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vic、Michelin以及Hutchinson等公司的無內胎車胎科技終結了爆胎
的惡夢。Mountain Bike雜誌在實驗室及測試道上對此進行了測試。
圖、文◎編譯小組
世界杯的賽車手們終於忙完了。現在,在`99年的賽季之後,他們又充滿了活力,Michelin的代言人Marc
Alexandre選手相信,被稱為UST(United System
Tubeless)的無內胎車胎科技(由Mavic、Hutchinson及Michelin合作研發)已達可開始
量產日用型產品的成熟階段。而Mountain
Bike雜誌的試車小組為了進行無內胎產品測試,信心十足地前往位於Clermont-Ferrand
的測試實驗室待命。
無內胎技術的影響 |
有關有內胎及無內胎輪胎的防爆胎特性,Mountain
Bike試車手有幸能在Michelin的實驗室中進行評比-運用實驗室重達14.5公斤的「斷頭台」
的墜落高度,來考驗每一款車胎。和一般被刺破的傳統內胎不同的
是,無內胎輪胎的整個胎面破裂過程明顯遲延了許多,因此胎內氣壓
外洩的速度要比有內胎輪胎緩慢。除此之外,像Michelin
Wildgripper系列或Continental輪胎的側向防護層也甚有用處。過去
須更換內胎才能繼續騎行的穿刺傷,未來便無須換修了。 |
★防爆功能 |
★加速性能 |
★轉動阻力 |
Michelin Wildgripper標準型/丁基型內胎100% |
Michelin Wildgripper標準型/丁基型內胎100% |
Michelin Wildgripper標準型/丁基型內胎100% |
Michelin
Wildgripper標準型/乳膠型內胎108% |
Michelin Wildgripper標準型/乳膠型內胎97% |
Michelin Wildgripper標準型/乳膠型內胎96% |
Michelin 標準型無內胎輪胎142% |
Michelin Wildgripper標準型無內胎輪胎103% |
Michelin Wildgripper標準型無內胎輪胎92% |
Hutchinson Python無內胎輪胎117% |
|
|
Continental Vertical Pro無內胎輪胎167% |
|
|
Continental Double Fighter無內胎輪胎142% |
|
|
各款輪胎都須接受3.0巴壓力的測試。防爆能力大幅領先的是:Continental的2.3吋自由騎系列產品。而欠缺側
向防護層的Hutchinson輕量胎則明顯較快被刺穿。此外也可清楚看出,乳膠內胎比丁基內胎的防爆功能佳。 |
測試流程中,一對受測車輪必須在4秒內由零時速加速
至25公里。其結果是:無內胎輪胎只以極小差距落後。
|
隨著轉輪測台上的測試逐步展開,整個輪胎結構的影響
性也突顯了出來:無內胎輪胎的轉動比乳膠內胎及丁基內胎式輪胎都輕巧(氣壓:3.0巴)。 |
無內胎輪胎─防爆佳、不太重且轉動輕巧
經過了11週嚴苛檢驗,Mountain Bike的試車手在測試行程中根本不需要補修爆胎。不過,經過仔細
檢查,倒是找出了造成一條Michelin輪胎每天漏失掉一巴胎壓的肇因:一根插在輪胎內(1.5×10公厘)
的釘子,而且已插著跑了好幾百公里遠。後來只靠一片常見的便利型補胎片修補一下便搞定了。
這項案例顯示出了這種無內胎產品的技術細節及實驗室測試結果:和傳統的外胎-內胎系統相比,
UST技術具備了極大的防爆潛力。
和Continental及Rigida測試結果不佳的無內胎產品不同的是,UST車輪及
車胎頗能吸引賽車手的興趣,其中又以重量方面與傳統產品差異最大:CrossMax-UST輪胎只比一組標準
型的CrossMax重了35公克,而Michelin的UST車胎則比其皺褶胎、乳膠系列內胎及輪圈環等多了43公克。
此外,滾輪測台上的測試結果也顯示,「無內胎」產品甚至轉動起來也比標準乳膠胎更輕盈順暢,更比
配用丁基材質的內胎要輕巧許多。我們的結論是:對於賽車手,尤其是飽受爆胎之苦的車友,「無內
胎」車胎如今已是流行趨勢產品。但選擇輪胎時也須注意:Mavic公司已鄭重表示,
這次Mountain Bike的測試結果顯示,Continental的無內胎產品同樣可與UST系列相容。
而義大利的Geax廠也發表了無內胎車胎,如果明年有其他廠商跟進的話,很顯然的,
未來的趨勢正是「無內胎」車胎的天下。
技 術 細 節 Mavic的CrossMax-UST車輪 |

|

|
同樣為1290馬克售價,總重比其傳統型姊妹品多了35公克。但這種UST車輪
的結構則完全不同:以鋁質輻條取代鋼輻,3公厘厚並具有
飛輪式外廓。仔細觀察圖示的花鼓部位,我們可以看到,幅條的排列方
式不一樣,具有飛輪般外觀的傳動側邊,幅條呈放射狀,而另一邊卻是交叉狀的,您看出來了嗎?至
於輪圈和輪胎的剖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擊入輪輻頭前應先推開
鋁質輻頭,將輻頭的螺紋和打氣嘴一樣,直接旋入輻條內(1)。
輪輻底座的中央部分應加深(2);在輪拱被氣壓外推之前,
都位於此處(3)。 |

|

|
MICHELIN WILDGRIPPER COMP S
TUBELESS |
HUTCHINSON PYTHON TUBELESS |
價格:90馬克
技術規格:尺寸26×1.95吋,不可摺疊 |
價格:89馬克
技術規格:尺寸26×2.0吋,可摺疊 |
測試 |
測試 |
建議胎壓:前2.8/後3.0巴
重量**:720公克(4 6公厘/1.8吋)
評分:+
防爆功能:具有較高的防刺穿功能,以及防止利刺傷害的設計。
評分:++ |
建議胎壓:前2.5/後2.8巴
重量**:692公克(51公厘/2.0吋) 評分:++
防爆功能:此產品爆胎率高於其綠色標記對手產品,但低於一般標準胎。 評分:++ |
騎乘特性 |
騎乘特性 |
林道:優異的循跡性及在軟地與林根地尚可掌
控的操控特性。 評分:+
碎石道:遇鬆軟地面的彎道仍具有良好的功能;可供重達80公斤的車手騎乘。評分:+
岩區:由於所用橡膠附著性強,因此可提供足夠抓地力。如車手較重,需有較大的活動空
間。 評分:++
泥濘地:前輪可提供高安全性,後輪則可能會使其防滑設計磨耗較快。 評分:+
馬路:其較低的防滑塊可提供良好的騎行舒適性及偏中性的過彎特性。 評分:+ |
林道:其狹窄的中央胎紋抓地力出奇的好。只
不過遇濕地時功能略有衰減。 評分:+
碎石道:藉助其相對偏低的胎壓,這款產品遇急彎時可提供甚佳穩定性。 評分:++
岩區:偏高的磨擦值令人頗為信賴,較大的尺寸也適合體重較重的車迷騎用。 評分:++
泥濘地:只有在極小胎壓的調校下才有較佳的循跡性,但是會使把手操控感模糊且有穿幫之
虞。 評分:0
馬路:在防滑胎中具有水準之上的抓地力,騎乘舒適性及暢快的操控性能。 評分:++ |
結論 |
結論 |
出色的性能,並無真正的缺點,展現了這款全能輪胎的性能。其重量方尚可接受,對賽車手
也極適用。 |
只要不遇濕地,這款受測產品中重量最輕的無內胎輪胎是賽車手的最佳選擇。不過這款
Hutchinson車胎的長途休閒用途表現也頗佳。 |

|

|
CONTINENTAL VERTICAL PRO TUBELESS |
CONTINENTAL DOUBLE FIGHTER TUBELESS |
價格:69馬克
技術規格:尺寸26×2.3吋,可摺疊 |
價格:69馬克
技術規格:尺寸26×2.0吋,不可摺疊 |
測試 |
測試 |
建議胎壓:前2.8/後3.0巴
重量**:980公克(52公厘/2.0吋)
評分:--
防爆功能:極大的體積和超多的橡膠用量,沒有其他產品的防爆功能如此優異。
評分:++ |
建議胎壓:前3.2/後3.5巴
重量**:831公克(48公厘/1.9吋)評分:0
防爆功能:胎面趨向於光滑的Double
Fighter,防爆功能頗佳。
評分:++ |
騎乘特性 |
騎乘特性 |
林道:推進力和彎道抓地力都屬最佳防滑胎的
水準,但轉動阻抗也相對偏高。 評分:+
碎石道:由於有大型體積及偏低的胎壓,在碎石道上的騎行表現如履平地。 評分:+
岩區:沒有其他產品可提供更大的防刺功能,而其表面的小實紋則有足夠的剛性。評分:+
泥濘地:循跡性甚佳,但搭配較窄的車架則有困難,容易陷入泥濘之中。 評分:0
馬路:比其他產品的轉動性都差;騎行靜肅性尚可忍受,抓地力佳。 評分:- |
林道:在乾地上有經驗的車迷就不需要輪胎的
外胎了,但遇濕地則仍須外胎輔助。評分:0
碎石道:只有在特別鬆軟的地面上才會不穩定,碎石道上則甚為平順。 評分:+
岩區:其橡膠材質抓地性甚佳,即使在濕地上,因其無凸起胎紋的胎面與路面的接觸面甚
大,因此也很穩當。 評分:+
泥濘地:其欠缺胎紋的外廓常迫使車手須下車以因應泥濘路況。 評分:-
馬路:顯然無任何其他無內胎產品能比它轉動得更輕鬆。但其抓地力卻甚佳,濕地亦無虞。 評分:+ |
結論 |
結論 |
在日常騎行中有優異循跡性,不過其過重的重量在任何路面上都會造成明顯的剎車效果。對
自由騎車迷可能困擾會較少。 |
其胎紋凸起不足造成了最大限制,因此只能當成備用胎。在乾地上其快速特性則可克服總重
量較重的缺點。 |
無內胎輪胎使用要訣 |

|
1. 要使用車輪收納袋裝運無內胎車輪,以保護脆弱的鋁質輻條!
2. 在初次使用前應練習組裝,如此即使在緊急時也能順利裝配。
3. 隨時攜帶一條乳膠內胎以防爆胎!
4. 車胎上的刺勿立即拔除,撐到家再修補!
5. 打氣最好採用二氧化碳筒,順利度高。 |
摘譯自德國Mountain Bike雜誌1999年1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