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有漲有跌是常態,但目前台灣股市的低迷表現已接近信心崩盤,投資人不只是 對股市的信心潰散,對台灣的前途更是茫然。而在這波股災中,尤以傳統產業受害最深, 而傳統產業股的股價也多成為「雞蛋股」(股價只夠買雞蛋)、「水餃股」,對整體經濟 影響很大。像幾家自行車廠的股價已經都是個位數字了!陳總統日前提出三大協助傳統 產業發展的政策:1.出租工業區土地廠房以減低廠商的成本負擔;2.政府、大型工業區 對廠商都以單一窗口進行,減少行政程序;3.允許工業區土地變更,進行綠化美化。「經 濟」是台灣的命脈,經濟不好,台灣何來國際競爭力可言? 「電力」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已經投資4百多億的核四要不要建?朝野意見 分歧,尚無共識。隨著新政府折損一位閣揆,政府內部的擁核與反核戰火更加白熱化,眼 前只有放下包袱與堅持,以理性、冷靜的態度作最全面長遠的評估,我們才不會為核四 的問題而付出鉅額的社會成本。 台商赴大陸前仆後繼,誠如王永慶說的,「去大陸,現在的確晚了一些,但去了總比 沒去好!」傳統產業在台灣已經快沒戲唱了,出走已成為迫 不得已的生存之道,擔心產業空洞化之餘,台商海外設廠投 資的管理能力與應變力也要加強。而台商在快速擷取大陸低廉的製造與勞工成本優勢後,也應思 考以自動化投資取代勞力密集,才能保持企業長期發展的競爭優勢。 大陸現在每月工資約台幣2,500到~2,600元,東南亞平均2,000元,但台灣的外勞最低 都要16,000元到18,000元,逼得所有下游加工產業都不得不外移。但在大陸多年的台商, 現在也面臨新的競爭,因為台商和歐美外資企業多年來在大陸教會當地同胞許多生產技 術、經營管理、行銷策略等,助長大陸個體戶不斷自立門戶、自行創業,和台商形成競 爭,加上他們在採購原料上的成本絕對比台商低,對於利潤的要求也比台商低,所以下 游加工業的台商很容易會被大陸個體戶給取代。 對於目前台股指數直直落,政府實在應該重視提升產業競爭力,從根本問題著手, 讓產業有完整的垂直整合機會、建構產業更高競爭力的走向,才能讓企業有轉型和再成 長的機會,這中間需要較多的鼓勵投資、引進技術、提供勞力、便宜土地、合理環保政 策,才能讓企業再投資、再生根,台灣股市和經濟面也才有救。台灣產業正面臨轉型、 外移和科技化,傳統產業除了等待政府的救贖,自己也要自力救濟,才能走出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