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茶已成為大眾化的飲料,品茶是一種嗜好,是一種享受,更是 一種生活的藝術。在醫學上,茶已成為保健的重要研究題材,茶葉中含有豐 富的茶多酚,有防癌的功效且可預防心臟疾病。以研究茶多酚享譽國際的台 大林仁混教授與我們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文◎林仁混教授 茶文化的歷史背景 (一)茶的歷史 1. 傳說幾千年前,神農氏嚐百草,因而發現了茶的藥用效果,開始稱為藥茶,是供 給中毒的人喝的,後來,因其有解渴作用,一般健康的人也喝,就演變為一般人常喝 的茶水。2. 據說在公元前2737年,中國史上第一杯茶就誕生了。事情的發生是這樣 的,當神農氏正在煮水時,茶樹上的幾片茶葉被風吹進了鍋裡(一定很強的風!)。 神農氏並不知情,將鍋子蓋上之後置於一旁。當他想喝水,把鍋水倒進杯子時,呈 現的是淡琥珀色的茶水,喝了覺得滿口清香,生津止渴。3. 最近1972年四月間,在湖南長沙東郊的馬王堆出土了一些珍貴文 物,特別是1號漢墓女屍,在炎熱而又潮濕的南中國地下長眠二千餘年後,完好無 損,皮膚呈光澤而富彈性,牙齒完好,血管尚可注射,舉世罕見。據記載陪葬物有 茶葉一箱。考證結果,認為當時之茶葉為苦茶之一種,如此看來,在公元前28年前 (西漢),茶已為生活中之必需品。 (二)中國茶道 1. 中國茶道,源遠流長,醞釀於隋朝之前,形成於唐代;鼎盛於宋明,陸羽博古通今, 攝取各家精要而創立了中國茶道。千餘年來,茶葉文學久盛不衰,不斷有佳作問世; 茶學專書有百餘部,可謂著作大備。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2. 中國茶道在文化層面有其深沉典雅的特色。中國茶道深深植 根于華夏文化,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的自然環境、 人際關係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為追求目標。 3. 中國茶道之歷史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稱為醞釀期:從神農時期到隋朝是中國茶道的醞釀時期;神農本草云「神 農嚐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傳說三國時代,孔明在雲南西雙版納行軍時, 遇沼氣,士兵得眼疾,孔明以茶水治癒士兵的眼疾。後來居民稱茶樹為孔明樹。 第二時期稱為形成期:唐代是中國茶道的形成時期。唐代的飲茶文化有兩大進 境:一是文人學士深得茶之益處。茶使他們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靈感充沛。於是爭 相謳歌茶事。如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都有詠茶的詩句問世。另一方面, 陸羽對茶有獨鍾,是唐代以前數千年茶學知識的集大成者,他所撰寫的《茶經》不 僅是一部精闢的農學著作,也是一本講文化的寶典。他提出茶道主張「精修儉德」, 提倡飲茶修身養性。唐代創立中國茶道是對華夏文明的貢獻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第三時期稱為鼎盛期:宋明時代是中國茶道發展的鼎盛時期。繼唐之後,宋朝 飲茶更為普遍。王安石臨川集卷七十議茶法「夫茶為之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 以無」。宋代明代商貿繁榮,飲茶成了風尚。茶飲之供應變為普遍之服務業,由家 庭走向社會,茶攤、茶店、茶館比比皆是。宋明茶道之特色在於寧靜質樸,在茶藝的 內涵上很下功夫。但不像日本茶道注重繁瑣的表面儀式。經過宋明之後,中國茶道 已普遍於民間,而形成中國固有文化的一部分。 (三)日本茶道 1. 根據學者考證,日本茶道源自中國。約公元800年,佛教僧侶將喝茶的習俗傳至 日本,並從事茶葉栽種。2. 公元800-1300年間,茶被視為具備療效的飲料。漸漸地,日本人將喝茶提升為一種藝術,也就是茶 道的誕生。3. 茶道被稱為安寧之旅。茶道儀式是由幾位好友共聚一堂,一邊飲茶, 一邊討論字畫,觀賞插花的社交習俗。茶具通常是主人精挑細選的極品,為茶道增 添氣氛與丰采。4. 茶道進行時,將創造出一個神聖的空間,以供參與者享受精神的 安寧,並營造出思索及內省的氣氛。在此種環境泡茶是至高無上的經驗。就在泡茶 與啜飲的過程中,人、大自然以及心寧得以融為一體。 (四)飲茶習俗在歐美 1. 喝茶的風氣自中國傳到日本;漸漸從亞洲傳遍了全世界。在十六世紀之際來自荷 蘭、法國、葡萄牙及英國的越洋探險家將精緻的茶葉運回家鄉,更掀起了歐洲狂熱 的飲茶風尚。有兩則流傳著的故事:在航海中,喝茶可減低船員罹患阿米巴痢疾的 機率;在宮廷中,茶飲舒緩並清除了法國路易斯八世的頭痛。2. 英國皇族及其上流社會的「下午茶」是世界著名的,其所準 備的華貴茶具與豐富的茶點,更是令人嚮往。在下午茶的時刻,可以作為社交的應 酬,知心的交談,或學術的討論。Dr. Watson在劍橋研究DNA構造時,就擅長利用「下午茶」時間,從Dr. Pauling的兒子的口中獲得不少珍貴的資訊。而加速他與Dr. Crick DNA構造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3. 美國人發明了茶包與冰紅茶,美國人在茶的推廣方面也作了重要的貢獻。1900年美 國紐約商人索羅門(Thomas Sullivan)發明了茶包,由於沖泡方便受到一般人的歡迎。 1904年美國人佈吉登(Richard Blechynden)在聖路易博覽會上首先推出了冰紅茶,由於天氣悶熱難受,很受歡迎也引起了轟動。 1948年會動生意腦筋的美國人又發明了沖泡快速的「即溶茶」(instant tea),更使茶飲更加普遍。 茶的保健作用 (一)數千年來多數人默認茶的保健功能, 但很少作深入的探討。很多詩人墨客,著墨甚多,但都是主觀的詠懷,未作功能的 探索。陸羽與月交然和尚飲茶詩句:九月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肋 茶香。當時的人對酗酒傷身不以為然,更勸人多喝茶。杜甫飲茶詩句:落日平台上, 春風啜茗時。描述在日落西山,黃昏時刻,春風吹拂,正是飲茶的好時光。唐代詩人 錢起在竹林中以茶宴招待好友,有詩為證:竹下至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 洗盡興難盡,一樹禪聲片影斜。這首詩描述赴宴的客人,因品茗而陶醉,在晚霞餘 輝中,默默的享受飲茶的樂趣與寧靜。 (二)茶諺:從許多有趣的茶諺也可看出茶的保健作用;待客茶為先,茶好客常來; 清早茶一杯,金榜中高魁。飯後飲茶助消化,酒後飲茶能解醉;粗茶淡飯少喝酒, 一定活到九十九。 (三)茶的脫俗:宋代詩人杜來的「寒夜」描述了雪夜與好友對飲的情景:雪夜客來 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作者把「寒夜」, 「窗前月」及「雪中梅」等量齊觀,視為同等的雅事。寒夜與友共飲佳茗,不為止 渴,而想借茶為媒,進行友誼與文思的交流。古代文人正是借品茗來薰陶自己,培 養從容雅致,彬彬有禮的君子風範。 (四)茶頌:自古以來,名人雅士,販夫走卒,都認為飲茶有益健康,因此歌頌茶的 詩句很多,但許多人認為中唐詩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寫得 最好。在這首詩裡面,前面20句寫了他對好友贈送新茶的感受,後面12句描述了他 品嚐了新茶之後的生理反應,鞭辟入裡,非常傳神。筆者頗有同感,也加一些註解 (括號內)以資響應: 一碗喉吻潤,【好茶誘惑已啟動】; 兩碗破孤悶,【猶如久旱逢甘霖】;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如踏青雲,一飛沖天】; 六碗通仙靈,【心曠神怡,羽化登仙】; 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茶醉不可擋。 由此可見飲茶的功能,不僅在止渴生津,還可提昇精神享受,它又提神醒腦, 啟開心智,增加文思,舒展肌骨,超凡脫俗,神遊仙境,妙哉品茶! 茶的主要成份 最近十幾年來,學者們對茶的保健作用作了很多深入的研究。茶葉的成分中, 以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最為重要。許多茶的生化與藥理作用都可經由茶多酚來 表現,茶多酚之含量相當高,可達茶葉淨重的30%。常見的茶葉可分成四大類:綠 茶、烏龍茶、紅茶及普洱茶。綠茶是屬未發酵茶,其所含的茶多酚為六種兒茶素 (Catechnis)其化學名稱為catechin,(-)gallocatechin,(-)gallocatechin-3-gallate,(-) epicatechin,(-)epigallocatechin及(-)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在這些茶 多酚當中以EGCG含量最多,生物活性最高,因此文獻上的研究報告都以EGCG為 代表研究綠茶的生物活性與保健作用。 紅茶是屬於發酵茶,其所含的茶多酚為theaflavin(TF-1),theaflavin-3-gallate(TF- 2a),theaflavin-3'-gallate(TF-2b),theaflavin-3,3'-digallate(TF-3)及thearubigins。其中以 TF-3之生物活性最高,在研究的設計上可以它為代表來研究紅茶的保健作用。 烏龍茶是屬於部分發酵茶,台灣出產的茶菁,80%製造成為烏龍茶;台灣北部 出產的包種茶也是烏龍的一種,可看作一種輕度發酵的烏龍茶。烏龍茶所含的茶多 酚有特殊的化學構造如theasinesin A便是其中的一種。烏龍茶中茶多酚的結構相當複雜,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普洱茶出產於中國雲南一帶,它是一種特殊的紅茶,必須在乾燥的環境中,放 置數年,才可大功告成。普洱茶的化學成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茶的生化與藥理作用 近二十年來茶的生化與藥理作用之研究有許多文獻報告,把這些文獻綜合歸納 起來,有下列十種作用:(1)抗氧化作用(Antioxidant effect)包括捕捉自由基的能力;(2)抗細胞增生作用(Antiproliferation effect);(3)抗細胞突變作用(Antimutagenic effect);(4)抗發炎作用(Antiinflammatory effect);(5)抗過敏作用(Antiallergic effect);(6)抗脂質增高作用(Antilipidemic effect);(7)抗致癌作用(Anticarcinogenic effect);(8)癌症化學預防作用(Cancer chemoprevention);(9)誘發細胞凋亡作用;及(10)安神鎮定作用(Tranquilizing and sedative effect)。 茶的這些生化與藥理作用除了第10項,都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證實,將可作為 茶的保健與防癌的分子基礎。第10項有關茶的安神與鎮定作用將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台大的實驗室正研究當中。 茶的防癌作用 (一)茶的防癌作用是一種新的保健功能。 近二十年來才被重視並加以研究。千金方有云:上醫者醫未發之病(疾病之預防); 中醫者醫將發之病(疾病之早期治療);下醫者醫已發之病(疾病之後期治療)。 對付癌症這種疾病應以預防為上策。茶能防癌嗎?依各種已發表的動物實驗結果看 來,答案是肯定的。 (二)有關飲茶的人類癌症預防相關的早期論文報告已超過100篇,其結論相當分歧, 這些流行病學的調查,都以問卷為主,因此,無法正確評估每人茶的攝取量,因此 其結果就相當的不一致。最近有幾篇日本發表的研究報告對茶的攝取量有嚴格的控 制,結果顯示飲茶可延遲或預防人類癌症的發生。 (三)茶或茶多酚可防止動物癌症的發生。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報告,其研究結 果可得到三點結論:(1)茶或茶多酚可抑制由致癌物在動物體中所誘發出來的各種癌 症;(2)茶或茶多酚可抑制動物身上的各種癌症;(3)茶或茶多酚可抑制生長在動物體 上的癌細胞的生長、入侵或轉移。 茶與茶多酚的防癌原理 (一)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從一個正 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之病理過程稱之為致癌作用;這個過程相當複雜,為了討論與 研究的方便,將此致癌作用分為三個步驟:癌之啟始作用(tumor mitiaton),癌之促進作用(tumor promotion)與癌的擴展作用(tumor progression),因此稱為多步驟之致癌作用(multistep carcinogenesis)。為了完成此複雜的致癌作用,將牽動細胞中一些 重要致癌基因(oncogenes)之活化及一些相關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之去活化。(待續) 「金玉講座」是由楊瑞祥、楊信男、楊銀明、 楊啟仁等兄弟四人為發揚其父母楊金豹先生與顏玉霞女士熱心公益,關心教育與學術研究發展之 心志,並為協助台灣大學提昇學術水準,嘉惠社會國家而設立。每年定期捐款新台幣70萬元,以 三年為一期,共計二期(六年)。專供符合「國立台灣大學講座設置辦法」之專任教授或研究人 員提出申請。經講座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得獎人將頒與台大講座聘書,獎牌及學術獎金。 作者林仁混教授為89年度「金玉講座」得獎人,現任教於台大醫學院生化所。 茶葉的醱酵程度分類
茶菁在完成醱酵過程後,便可進行烘焙,而依烘焙的時間與次數的不同,將茶葉成品分為輕火、中火、 重火三大類。品茗界一般通稱輕火茶為「生茶」;中火茶為 「半生熟茶」;重火茶為「熟茶」。 以採製季節的不同分類
凍頂烏龍茶 凍頂是山名,位處南投縣鹿谷鄉,居於海拔七百公尺的高崗 上,為鳳凰山山脈,凍頂台地有四十餘公頃,連彰雅、永隆、鳳凰三處所產的茶,都名為「凍頂茶」,不過現在其他地 方產的,也有叫凍頂茶,其實真正的凍頂茶產量並不很多。 凍頂茶以春茶最好,秋冬次之,夏茶最苦澀。與「烏龍茶」是 二種不同的茶,不可混為一談。 烏龍茶 原產於福建省,是以烏龍種製造的茶,屬福建茶系,台灣的 茶種則以烏龍為大宗。台灣較有名的青茶,大多採用品種優 良的「青心烏龍」製造的。烏龍茶是台灣最早製造的茶葉,屬 重醱酵茶,其醱酵度在70%左右,現在還依循古法製造的烏 龍茶,這才是正宗的烏龍茶,高級烏龍茶採「一葉一心」製 造,成品外觀呈黃褐色,嫩葉佈滿白毫芽,台灣話稱「膨風 茶」。 台灣茶主要分佈地
http://www.wheelgiant.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