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青會第147次常會

西進南移後台灣何去何從?

 

圖、文◎徐錦淳


建大楊銀明董事長提出會議的中心議題,認為在南進西 進熱潮之後,大家應認真思考台灣廠對未來趨勢的因應措施。

百岳陳銘永董事長說明越南廠的現況,表示越南員工的 訓練仍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信隆廖學金董事長說,台灣應保持適當規模,收集資訊、善用資源,根留台灣才會對自己更有自信。

業青年會(輪青會)第147次常會於3月9日召開,討論議題為「在南進西進熱潮之後,台灣廠應如何 因應未來趨勢?」

首先按照往例報告會務之外,由本次主席百岳董事長陳 銘永說明百岳越南廠的現況,成立於1977年的百岳,目前台 灣員工70人,去年營業額2億台幣,營運上採取多樣化的產 品發展策略;越南廠的投資金額600萬美金,佔地1萬坪,初期先建 3千坪,並預計加裝連續熱處理設備,去年年底正式投產,員工人數 150名,採24小時全天運作,主要產品為單輪車、停車柱、變速器、大 齒盤等。陳銘永董事長表示,越南工人十分勤儉,但工作效 率較差,人員的訓練仍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其他和百岳同在 平陽省神浪工業區的零件廠有弘家(剎車夾器)、采岩(車 籃)、泰灃(紙箱)、雅邦(鏈條)、太宇(車架)、鋒明(座 墊)、享勵(車料)等。

敏德萬榮魁董事長對台灣輪界實力深具信心,強調經過 一段重整期後,良幣驅逐劣幣,展現新風貌。

鋐光林文華董事長指出留在台灣的廠商每一家的競爭力都 要強盛,並且共存共榮。

桂盟吳盈進總經理認為台灣明年的情況恐怕更不樂觀,中 高級品的生產會加速消失。

卜威鄭惠明總經理最後強調,不景氣中是強化體質的好時 機,待景氣好轉時,勝負已見分曉。

台灣不該步入日本後塵

接著由提出中心議題的建大董事長、輪青會本屆理事長 楊銀明引言,他指出前年到去年,許多廠商忙著南進西進事 宜,現在該去的都已經去了,還沒去的也多決定好動向,留 下來的台灣廠商應如何因應未來的競爭劣勢?值得大家認真 思考。同樣地,巨大台灣廠也積極整合協力廠商的看法,2 月2日,巨大邀請11家巨大認為仍有意願留在台灣成長的廠 商進行座談,座談會由GTM協理顏清鑫主持,並由巨大負責 採購、業務、企劃的主要幹部向參與廠商報告巨大的因應措 施,個個年輕有為、衝勁十足、目標清楚。楊董事長表示,當時受邀的廠商並未事先 被告知討論議題,現場即時的回應多在於強調與大陸產品間 的差異化,集中心力發展台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跨入其他 產業等,基本上共同的意見是盡全力讓台灣營業額不下降, 但共同想法是應該很困難。巨大的總結則是對台灣的未來有 信心,認為日本原本有機會避免今日產業空洞化的局面,但 卻自己把機會拱手讓人,而台灣不會步入日本後塵。

績效管理值得效法

鋐光林文華董事長率先回應,由於他也是11家受邀廠商 之一(建大、正新、天心、鋐光、維格、維樂、速聯、彥豪、榮 山侖、亞獵士、鑫元鴻),他提出管理績效是最值得強調的因應措施。他認為巨 大之所以有信心是因為全面檢討管理流程,幹部以身作則提 高認同感、上下一條心做出成果,採購成本求降、交貨期縮 短、服務更精緻、讓買方甘願以比大陸高5元的價格向台灣 買,而巨大也不諱言,趁此景氣不佳的時機,重整員工士氣、加強要求,以責任制給予 生管壓力,無法配合公司做法的就淘汰。目前,巨大台灣廠 今年的目標訂單已經完成。

掌握重整時機加速國際化

針對整個台灣大環境所面臨的產業外移問題,敏德萬榮 魁董事長也認為不需要悲觀,他相信經過一段震盪期,台灣 的企業體勢必汰舊換新,經營規模更大,更具國際化,良幣 驅逐劣幣,展現新的風貌。他進一步指出,歐美自行車大廠 萎縮的原因在於他們不把自行車當經營事業,搞合併、投資、買股票,日本則是作法保 守,沒有真正抓住時機,譬如拒絕BMX,結果讓台灣的電焊 技術大放異彩。再來日本人太自傲,認為別人絕非競爭對手,錯失海外投資的先機。回 頭看台灣,海外投資都憑著真才實本,大陸只是其中的跳板 而已,往後還會有更多海外據點,但台灣必須要有遠見與共 識,不應該全部移走,像日本還有一家Shimano,全世界都 有公司,但總公司在日本,而台灣,全世界名牌零件都在這 邊做,不應該輕易刨根,應該做好台灣廠基礎,我們有比日 本更好的條件產生多家的Shimano。因此,萬董事長的看法是,台灣業界不會就此空 洞,但會重整。他並且提出掌握重整時機、發展多元化產品 相輔相乘,將其他海外廠定位為兄弟廠,台灣廠為重心的作 法,乘勝追擊,加快國際化的腳步是他認為現在迫切要做的,他也以自己公司的經驗建 議,國際化的過程可考慮先在香港設據點,無論是稅法、交 通與人才取得都十分方便。

根留台灣對自己更有自信

信隆廖學金董事長則認為每家公司的情況不應該相提並 論,因為巨大有自己品牌,生產比例可自行調整,OEM業者 卻必須惡性競爭,留在台灣的零件廠不斷被整車廠要求降價,可撐多久其實並不樂觀。 廖董指出台灣內銷量小,又少自有品牌,所謂的台灣研發、 大陸生產、兩岸分工,其實分散了實力,生產、研發如何徹 底分開?信隆經過修正的作法即是將概念的形成在台灣,產 品試作移到大陸,最後完成也在大陸。總之,台灣仍要維持 生產,技術才不致流失,但應該要有危機意識,沒有自有品 牌就無法有主控權,但即使向國外買品牌,技術、研發升級 也需要時間、整合也要時間,所以,如果台灣多一些「巨 大」,才不會自相殘殺。他補充說明,因環境因素,廠商不 得不到海外投資,但台灣仍然應該保持適當規模,收集資訊、善用資源、提高品質,根 留台灣才會對自己更有自信。不過他也預測未來台灣產業應 該會有兩極化出現,大者越大,小者越小。

對於自有品牌的擁有,在場的楊銀明董事長、卜威鄭惠 明總經理皆表示似乎可以重新考慮購買國際品牌的事宜,然 林文華董事長則不認為一定要有自我品牌,而且他認為沒有 經營人才、行銷人才、成本控制等條件配合,未必會成功, 他也強調留在台灣的廠商競爭力都要強盛、共存共榮,巨大 的經營理念、人員管理,確實值得學習。

台灣中高級品空間恐不樂觀

自嘲被歸類為陸資的桂盟吳盈進總經理則抱持不同的看 法,他認為巨大目前自有品牌的產量仍大於OEM,因此可藉 由管理能力提升而渡過今年的不景氣,但整個大環境改變包 括國外知名大廠都到大陸做車,甚至Derby整個等級的車也 移過去做,所以,台灣中高級品的生產空間會加速消失,明 年台灣的情況恐怕更不樂觀。吳盈進總經理認為在這樣的情 況下,大陸華南、華東的空間確實比較高,況且OEM並不允 許價格高。他建議台灣可以扮演操手的角色,目前許多大廠 都有台灣的帳款,只要台灣業者達成共識,雖然價格不會回 升,卻可以控制不再惡性削價競爭。另外,以桂盟為例,桂 盟並不限定一隅,定的是全球經營策略,南進西進熱潮之後,整個公司的方針明確,市 場目標清楚才是重要的,能夠擁有特色、不被取代就是立於 不敗之地,KMC的策略是貨好、便宜,別人不得不買。

短期先強身再求長遠效益

預計今年投入運動器材業務的祥力也面臨了兩岸四廠的 經營管理問題,副總經理李政祐認為在哪裏生產都一樣,勞 力密集產業外移是局勢所趨,只要成本可打平,台灣廠還是 會繼續做,而在管理面上,人才國際化也是祥力這幾年不斷 加強的層面。川飛錢國隆副理則提出近來川飛的作法,即精 確評估成本,追求合理利潤。短期內先塑身、強身,再追求 長遠效益,至於該有怎樣的因應措施?他表示,經營者本身 的觀念和風格影響太大了,老闆走到哪,公司就會到那裏。

卜威鄭惠明總經理表示,中心議題應擴大為「在南進西進熱潮之後,公司應如何 因應未來趨勢?」目前卜威已經暫停上櫃上市的計劃,積極 準備因應大環境的變數。公司究竟要不要根留台灣?根留不 住,錢回台灣也不失為一個方案。確實,在目前的環境下, 上市有時反而成為公司彈性運作的包袱,在場的幾位企業老 闆都有此感觸,若政府能開放控股,則是錢留台灣最具體的 作法。最後鄭總強調,台灣人是很有彈性的,在這波不景氣 中應該要好好調整公司內部管理、強化體質,若錯失先機, 再回頭待景氣好轉時,勝負早已立見分曉。

南進西進之後,「下一步該如何?」輪青會的業界菁英們自有其一套行程規劃,而 經過一陣熱烈討論之後,行程的內容與執行結果似乎更令人 期待了!最後,大會在相約6月上海行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