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總裁劉金標專訪

 

在全球自行車業一片不景氣聲、大廠紛傳財務危機與易主之際,巨大多年來堅持專 注自行車本業,積極建立自創品牌、國際化經營並力求突破,因此能在不景氣中持 續大幅成長,充分展現巨大集團高度的競爭優勢。誠如劉金標總裁所言,「巨大清 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於產業外移可能造成台灣自行車空洞化的 疑慮,劉金標表示,「台灣的優勢是要靠我們創造出來的,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自 行車是萬年產品,將來我們的子孫還是要做自行車。」巨大2000年自行車總產量 達412萬輛,展望今年,總生產量繼續擴增為450萬輛。

圖、文◎陳柏如


問:劉董事長感覺愈來愈年輕且氣色很好,還持續騎電動自 行車上下班嗎?

劉金標:要活就要動,常運動身體自然健康。我現在每天還 是騎電動自行車上下班,除非遇到天氣不好才沒騎,每天騎 車運動,整個人感覺很有精神與活力。

問:巨大集團去年的整體表現與今年的目標?

劉金標:巨大全球四廠去年總共生產 412萬輛自行車,其中台灣總廠96.5萬輛、中國昆山廠210.5 萬輛、巨鳳廠87萬輛、荷蘭廠17.5萬輛。展望今年,總生產量將繼續擴增為 450萬輛,包括台灣總廠85萬輛、昆山廠250萬輛、巨鳳廠87 萬輛及荷蘭廠28萬輛;台灣總廠銷貨淨額預估為56.3億元,集團營收預估為台幣 158億元。

而在轉投資海外銷售公司中,由於巨大在全球各主要市場已經建立 良好的行銷通路和品牌形象,去年包括美國子公司也開始轉虧 為盈,業績顯著成長,全球所有銷售公司均有獲利且持續穩 健成長中,尤其以中國子公司之銷售成長及獲利最大。

問:不景氣中,巨大一枝獨秀,談談巨大 持續成長之道?

劉金標:巨大真正落實國際化經營管理,並堅持自有品牌與 OEM並重的生產與行銷。巨大在中國大陸9年多的耕耘與努力,功夫全下在市場行銷上, 才讓捷安特成為中國市場屬一屬二的高知名度品牌。我想, 企業成敗的關鍵不在於製造,比的是強大的品牌形象,比的 是在行銷、管理上的投資以及清楚的定位與正確的決策。

巨大十餘年來致力於跨國經營,在全球各地廣設銷售通 路及製造工廠,已經逐漸顯現績效,其中尤以捷安特中國表 現最為突出。

去年捷安特大陸內銷近100萬輛,比起整個市場3千萬輛的需求,捷安特還有很大的 成長空間。連續虧損了13年的美國子公司,由100萬美金的 資本額虧損到3千多萬,巨大還能一路堅持下來,勵精圖治,終至轉虧為盈,全球企業 能像巨大這樣經得起長期虧損卻仍咬緊牙根苦撐不放棄的寥 寥無幾,因為巨大永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做什麼,這就 是巨大贏人家的地方。

問:巨大的品牌行銷策略?

劉金標:巨大每年投入總營業額的5%作為全球行銷費用, 擁有Giant Global Racing Team和Giant BMX Racing Team參與世界級的職業競賽,並自`98年開始贊助全球排名前三名的西班 牙ONCE車隊,角逐環法賽冠軍寶座。目前,捷安特在台灣與中國大陸是第一品牌,在歐 洲是三大品牌之一,在美國是五大品牌之一,在日本、澳洲、加拿大、荷蘭為最大進口 品牌。我們在全球50餘國,共有10,000個經銷服務點。

問:巨大的研發腳步?

劉金標:每年巨大投資在研發上的費用佔營業額的2%,巨 大在全球有150位專業工程設計人員,包括英國國寶級設計 師Mike Burrows。我們的作法是以台灣研發總部為主,結合在歐美成立的商品研發中心同 仁,作國際性的聯合開發,分工製造。以顧客需求為導向, 以Global Giant、Local Touch為原則。除開發70%的國際車種於全球同步上市外,並計對各 地市場的需求開發30%的Local車種。

問:巨大的中長期目標?

劉金標:凡事要「專」才會「精」,巨大多年來一直專注自 行車本業的發展,永續生存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因為我們的 子孫也還要做自行車,所以我們必須先幫他們舖好路。「不 做最大,只求最好!」未來,巨大希望成為全球最優秀的專 業自行車公司,並讓「Giant」自有品牌成為全球自行車最成 功的三大領導品牌之一。在電動自行車方面,我們亦積極卡 位,立志成為全球E-bike的主要供應商與品牌。

問:巨大在電動自行車的發展?

劉金標:電動自行車屬新趨勢產品,有潛力但還不成熟,在 電池、續航力、成本方面的瓶頸都有待突破。繼成功推出Lafree 電動車並年年獲獎後,巨大今年再接再勵推出Lafree Think,亦榮獲台灣精品與公會創新獎的肯定。今年7月開始,捷安特中國廠亦將開始生 產電動自行車。

問:巨大在內部管理上的提昇?

劉金標:隨著網際網路的潮流,為有效提昇內部管理與效 率,巨大亦積極推動內部E化、電腦化的腳步,巨大引進產品 發展管理系統的電子商務軟體,以幫助公司更有效掌握新品的開發時程,並降低管理成 本,我們計畫今年到明年會投資1~2億台幣於建構巨大E-business的架構。此外巨大十分 重視功能別的充分授權與分工,並落實MBO目標方針管理。

問:巨大在中國大陸的耕耘?

劉金標:巨大之前並未將大陸列入國際市場版圖,改革開放 後,經過謹慎觀察、確定中國不會走回頭路,我們才決定去 投資。當年投資捷安特2,000萬美元不算少,不像有些小案 子可以邊打邊跑。以大陸的工資水平、製造成本,等它在國 際成了氣候,台灣恐怕就沒有競爭力,所以巨大搶先一步去 卡位。

捷安特經營的是全球市場,大陸市場就不能空白。巨大去大陸投資,不是在台灣喪 失競爭力才去。捷安特在上海、杭州、廣州等大城市設有18家直營店,20家省級代理 商、300多家專賣店及600餘家店中店,行銷據點合計約1,000 個。除青海、西藏及甘肅外,到那兒都看得到、買得到捷安 特自行車。

繼捷安特後,巨大在1993年再與上海鳳凰自行車合資設立生產童車的巨鳳自行 車;1997年在昆山設立生產鋁管、鋁圈的泉新金屬,持股100% 。兩岸四廠與荷蘭廠有效整合,將能發揮全球分工的最大效益。鋁合金市場很大, 泉新未來肯定會與捷安特成為巨大在大陸的兩大支柱。

問:台商大量湧進華東設廠,市場胃納有限,僧多粥少,該 如何自處?

劉金標:台商一窩蜂到大陸設廠,規模與投資都是台灣母廠 的好幾倍,但全球市場這塊大餅有限,並沒有因台商增加產 能而變大或衍生出另一塊餅,因此終究有人會註定沒飯吃, 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這樣無限制的擴充,對業界亦是不健康 的發展。台灣多以OEM代工為主,因此有其缺點與悲哀,大 家沒有自主性與籌碼,加上缺乏市場訊息,也無法掌握利害 性,而且代工市場很容易重疊並產生過剩的情形,因此OEM 廠終日只能在低價競爭與跟著客戶跑的漩渦中打轉。企業必 須擁有自己的品牌才有根,才能永續發展。大家也要有共識,今天在台灣無法競爭之 下,不是到大陸去就能生存下去,一切只是又換了一個新戰 場,所謂優者生存劣者淘汰,大家必須要更努力、更爭氣, 才不會白去。

問:歐美大廠財務危機頻傳,業者亦受累不少,如何因應?

劉金標:歐美品牌在經過前幾年的大財團購併洗牌後,由於 外行領導內行,因此問題層出不窮,幾乎都經營的不是很好。

台商普遍的問題在於把財務資源拿去爭取客戶的訂單, 大家不斷用D/A延期客戶付款時間,寵壞客戶、也埋下日後 財務危機的連鎖反應。用放款條件來爭取訂單,公司的財務 風險太大了。台灣人有句話說:「不賒不成店,賒了店不成」,所謂「欠錢跑主顧」, 大家必須懂得拿捏、懂得自保,要清楚掌握並堅守住自己的底線與停損點。錢難賺,大 家不要再拿肉包子去打狗了!

問:大品牌經營不善之際,巨大是否有購併之意?

劉金標:不會。我們努力耕耘Giant 品牌已15年,在全球也已躋身前三大領導品牌,所以暫不考慮再購併其他品牌,不 過現在的確是一個買品牌的時機,但業者必須要有經營國際 化品牌的能力、財力與準備,否則只會成為負擔。像之前的 安聯就是前車之鑑,一定要謹慎。

問:兩岸分工的經營模式下,業者要如何定位?

劉金標:以巨大來說,我們總部設在台灣,同時投資先進國 家與開發中國家,跨國企業經營。大家千萬不要忽略台灣小 的重要性與功能,我們在台灣有高度的彈性與方便性足以掌 控全球的營運,在先進國家我們著重行銷、品牌形象,藉重 其研發與技術know-how,不斷蒐集市場的資訊,以設計最符合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價值產 品。在開發中國家,則充分利用其量產與土地、人工成本優 勢。

我認為,若只有製造外移,行銷、財務、研發、know-how先留在台灣再慢慢調 整,是很理想的組合。

繼日本、美國相繼停止製造之後,台灣業者也必須面對 台灣已失去「量產」優勢的事實,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到大陸去,是時勢所趨, 競爭只會更激烈。

問:大家幾乎都外移了,台灣自行車還有幾年好光景?

劉金標:就經營的角度,製造只是整個企業價值鏈上的一個 環節,在台灣除了量產,能做的事還很多!大家應該停止懷 念過去美好的日子,要正視問題,要積極突破,要避免資源 浪費,要下功夫研發創新性的新產品,並能真正符合市場想 要的。台灣的競爭優勢是要靠我們努力創造的,不會從天上 掉下來!以後,我們的子孫還要吃自行車這行飯,我們要先 舖好路。

知識經濟時代,比的是創意、是腦力、是人才、是資訊,每個企業的生存之道不盡 相同,但只要肯做,就會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