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儼然成為國際級的城市;浦東,更是國際級企業的一級戰場。然而對許多小 資本的台商而言,上海卻是一塊「看得到,卻不一定吃得到的肥肉」!你要移民上 海嗎?你要去上海開業嗎?你要到上海找頭路嗎?請三思而後行! 文◎編輯部 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幾乎天天都有公司開幕或廠房動土。一時之間,全球大企業的 目光全都投注到這顆東方明珠上,大家一窩蜂湧進上海,只 為在新市場開放前先卡好位。 十年不到的時間,上海猶如變魔術般:四座橫跨浦東與 浦西的跨江大橋、四通八達的內外環高架道、兩條跨江隧道、兩條地鐵、全中國最大的 浦東機場,飛快的發展與建設,讓台商震撼,也驅使深圳台商北移上海卡位、逐利而 居。國際級企業更是積極進駐,只因為上海的繁榮進步與發展潛力太驚人,經濟條件更 是誘人! 一個浦東勝過四個經濟特區 `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曾感慨當初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入上海,要不然 整個長江三角洲的發展絕對不同凡響。鄧小平的感慨給了上 海一個重登國際舞台的契機。如今,一個浦東新區勝過四個 經濟特區!十年前,浦東生產總值只有「人頭紙」60億元, 2000年已達920億元。上海的大躍進,讓台北望塵莫及,上 海集全球寵愛於一身的淘金熱,更讓企業相繼出走的台灣一籌莫展。 這一年來,飛往上海的飛機班班爆滿,各種考察團也爭 先恐後進入上海,高科技產業更不斷在上海落戶;甚至可口 可樂的大中國總戶都從香港遷至上海,肯德基亦計畫把全球 總部設在上海。一時間,大夥全都想移居上海,都想到上海 找頭路,究竟這顆東方明珠的魅力何在? 眼見大陸即將加入WTO世貿組織,市場逐漸開放,面對近 13億的人口,即便是扣除9億的農民,大陸仍有3億多的消費人口,比美國的 2.5億還嚇人,而「上海」正是一致公認打入大陸內銷市場最佳 的入口與關鍵!從金融、證券、保險、房地產、民生消費等,處處都有廣大的商機待開 發。全球一流的投資銀行如摩根史坦利、美林、高盛證券以 及台灣的券商都已紛紛在上海設立辦事處。錢潮、人潮幾乎 淹沒上海灘。 陸家嘴金融一級戰區! 大陸的學習速度快的驚人,而上海政府的建設魄力與招商效率更是令人讚嘆!`95 年從嘉定開車到浦西,要費時3~4小時,但現在只需要30分 鐘;浦東的進步更是神速,原本到處都是農田的浦東,沒幾 年的功夫,商業摩天大樓櫛比鱗次,吸引國際級企業陸續進 駐,讓人不得不佩服大陸做事的效率與決心。聽說10年前,這個地區還只是大樓稀疏 的低度開發區,為了建設,一舉遷走了一百多萬人,大刀闊 斧只為建設!整個浦東只能用「脫胎換骨」、「不可思議」 來形容,尤其是金融一級戰區的陸家嘴金融特區!佔地28平方公里的陸家嘴比澳門還要 大,其中最精華的金融區段就數黃浦江岸1.7公里那一塊, 從`93年日本富士銀行在此落戶後,不到8年的光景,已有81 家中外合資的金融機構進駐,最近5年,更興建了200棟現代化商業大廈。為了加速 浦東的發展,大陸中央還規定:各省都必須到浦東來設金融機構。也難怪無數嗅到商機 的外資紛沓而來。 大陸中央亦積極規劃在浦東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內設立浦 東軟件園區,不少高科技廠如中蕊國際積體電路、宏力半導 體已陸續進駐,張江一夕成名,雖然張江科技園區的批租地價開出每平方公尺75美元的 天價,仍不乏人問津。 大財團企業才玩得起的市場 大陸於`91年開放外商銀行進駐,至今已有51家外商銀行;台灣開放四十載,也不 過40家外商銀行!大陸開放以來,吸引外資投資金額為台灣的 8倍,而上海更猛,從`95年至今,外資投入金額保守估計已超過 260億美金。 台商在大陸投資以小本經營的中小企業居多,但台商在 上海面臨的對手不但有當地國營企業,還有財大勢大的國際 企業,例如可口可樂、Motorola、Wal-Mart、Mertro(德國大型量販)、 Audi、GM汽車等。不少台商感嘆道:「以台商過去的小本經營、打游擊 策略的模式到大陸,很容易中箭落馬。大陸的制度設計與規 畫,其實是大型企業才玩得起的。」的確!一個執照要經幾 十個機構單位批准,還要每年審核一次,稅賦也不輕,加上 人治的社會,攀關係、走後門無奇不有,沒有三兩三,奉勸 大家還是要三思而後行啊!今非昔比,比起6、7年前已先卡位的廠商,如今台商在上海 要掙得一席之地,真的要有三把刷子,否則越來越辛苦了! 站在浦東看台灣,不禁令人憂心迷惘,台灣若再不急起直追,再不想想辦法,台灣 的經濟奇蹟在新世紀將成為遺跡,而在經濟發展的舞台上, 台灣又如何能掙得立錐之地呢? 觀念新、消費強、變化快 上海,是大陸消費者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最迅速的一個城市,上海居民擁有電視、 冰箱、電子字典的比率分別為99.7%、95.6%、14%。所有想 進大陸市場的業者,都會在上海市場砸銀子作促銷,在上海 賣得好,就可能帶動華東地區市場發展。上海不斷接收新訊 息、新產品和新行銷觀念,使上海成為大陸進步最快的城市,也是市場優勝劣敗、企業 淘汰賽進行最快的城市。 上海市最熱鬧的商圈在短短幾年內便由早期的南京東路 移轉到徐家匯,接著,淮海路商圈蓋起一棟棟商業大樓以及 二十多家百貨公司。曾在上海經商的陳彬(《移民上海》一 書作者)表示,在上海做生意,好不了三年,就要面臨嚴苛的競爭。然而越來越多業者 將上海視為總部、開旗艦店的城市,業者到上海經營事業或 開店未必賺錢,但不可否認,上海是打品牌形象和廣告的絕 佳所在。於是,在國際企業雲集的上海,台灣的大企業只是 黃浦灘上數不清的沙粒中的一粒小沙,要想分杯羹,必須花 更大的本錢和心血才有機會。 台灣味的通俗商業已搶灘開業 初到上海的台灣人,除了驚訝於上海市容發展一日數變,另一個似曾相識的街景 是,到處可以看見台商開的店!有的在台灣已頗具知名度,如「太平洋」、「大潤 發」、「元祖」、「永和豆漿」、「自然美」、「泡沫紅茶」、「好樂迪KTV」、「麗 嬰房」、「信義房屋」;也有製造業跨足的零售店,如頂新 集團的「樂購大賣場」、「得克士炸雞」,旺旺集團的「大 家旺」、「香提麵包」;更有許多是台灣人到大陸白手起家 打出來的名號,如「仙蹤林」、「伍京堂」、「寶萊納」等。 看好大陸內銷市場,加上台灣經濟不景氣,越來越多台 灣人到大陸,帶著家當與一家大小,準備在十里洋場打天下。在許多台商的眼裏,上海 人是「聰明,善於精打細算,對數字概念很強的族群」,沒 有足夠的創意是沒有辦法持久下去的。上海是一個需要創意 的地方,從十九世紀開埠的十里洋場,到今天改革開放的浦 東新區,外國人造就了上海的繁榮,上海人也喜歡追隨外國 人的消費習性。 上海的消費力加上輻射出去的華東地區,抵得上10個台灣。然而對許多台商而 言,上海卻是一塊「看得到、卻不一定吃得到的肥肉」!許 多人抱著「尋找第二春」,甚至「先去了再說」的心理,其 實是很危險的,在台灣沒有一定的基礎,沒有做好準備,而 想憑空在大陸闖出一片天空,只怕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拖帳、賴帳、糾紛 司空見慣 收不到帳款導致資金周轉不靈,是做大陸內銷業務的台 商時常面臨的問題。因為,大陸的通路業者很會「拖帳」(延遲付款),連大型連鎖通 路都不例外。台商在大陸,即使有房地產,也貸不到錢,因 為大陸房地產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貸款相當不易,無 處貸款加上收帳困難,資本不夠雄厚的台商,很容易栽在資 金周轉不靈上。而不少台商為降低稅賦(台商企業所得稅最 高達33%),用當地人當人頭,到最後因感情或合作糾紛,對方翻臉不認人,搞到血 本無歸的案例也時有耳聞。更有台商在大陸擺闊,白天顧牌 桌,晚上跑酒家,沒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或將公司交給當地 人管理而失敗的例子。 急遽現代化是上海的特色,上海人口高達一千三百萬(不包括三百萬的流動人 口),468公尺高的東方明珠電視塔,是全亞洲最高、全球 第三高塔,而浦東則是上海起飛的最佳代表作,然而下過雨 後,上海的道路仍然有泥濘不堪、到處積水的現象;在光鮮 亮麗的高樓大廈背後,巷道內的建築依然老舊不堪,處處可 見貧富差距懸殊的實例。上海的生活品質與條件顯然比不上 台灣。 上海台灣人在古北新區 古北新區是上海的一個高級社區,也是上海市十大景觀 之一,是由法國建築師所規劃,住戶99%為清一色台灣人,社區內的商店與生活充滿 令人熟悉的台灣味,稱這裡是「小台灣」也不為過。古北區 一棟棟命名為鹿特丹、巴黎的大廈,同時住著生活優渥的台 商家庭,當然也有台商的二奶小公館,甚至,古北新區被封 為「二奶村」。台商太太在這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 子,雙手除了洗臉,什麼事都不必做。物質生活雖然闊綽, 但精神生活空虛,要擔心小孩的教育與認同的問題,還要擔 心老公隨時會淪陷。 上海的台商學校在昆山 昆山市離上海不到一個小時車程,進入昆山道路兩旁映 入眼廉的是:統一食品、捷安特、泰山食品、優美、遠東機 械(銘珠)、南寶樹脂、永信藥品、櫻花廚具、銘泰(製鎖)、雄獅文具等規模很大的 台商廠房,儼然像個小台北。`96年前,昆山只是一個淳樸 的農業縣,是大陸省市之下第三級的「縣級」單位,隨著上 海的發展水漲船高,如今已吸引了近900家台商前來投資, 雖比不上深圳與東莞,但總投資金額逾50億美元,佔大陸所 有台商投資的十分之一,是台商到大陸地區投資的前五名。 地廣人稀的昆山,解決台商難以購買土地的問題;服務 到家、化繁為簡的招商方式更讓台商趨之若鶩。昆山地價低,撿了上海的便宜,統一、 台玻今年在昆山都有擴廠計畫,南亞銅箔基板和玻璃纖維布廠也設在昆山。為了創造更 多商機,昆山市向中央爭取特准在當地設立華東地區第一所 台商子女學校,仿照深圳模式設立台商學校,本來是上海台 商奔走多年的願望,最後卻在昆山市實現。 太倉的自行車群聚效應 太倉距虹橋機場50分鐘車程,高速路完工後只需半小時,陸渡鎮在特意的規劃下, 現已成為台資自行車廠的集中營(40多家),瀏太路更有「台灣腳踏車一條街」之稱。 太倉書記表示,希望藉由群聚效應,建設陸渡鎮成為全球自 行車重鎮。最早一批進駐太倉的台資自行車廠以`95~`96年 的祥力、宏光、福而康為代表,這批台商早先已在深圳設廠,看準內銷市場而陸續進駐 太倉,之後產生群聚效應,加上市場的轉移與當地積極的招 商策略,不到兩年,幾十家台商全都向太倉靠齊,包圍了陸 渡鎮。 台灣人的移民新選擇 根據天下雜誌2000年的調查,上海已成為台灣人移民的第三選擇。台灣人赴大陸投 資、應聘、旅遊、買樓定居的愈來愈多,但不同的是,許多 社會中間份子與企業精英都已攜家帶眷在上海落地生根,或 者在當地娶妻生子。根據上海市台辦經濟組最近的統計,最 保守估計,長期定居在上海的台灣人在十萬至二十萬人之間,如果加上持短期簽證者, 超過四十萬人。 在上海的台灣人家裡,衛星電視是台商裝設的、房地產 是向台灣代銷業者買的,走在上海街頭,隨處充斥台灣的休 閒餐飲文化。不管如何,這顯示著,台灣通俗商業在上海已 落地生根。 其實大陸市場很不好做,很多台商並沒有賺到錢,但是 資本已砸下去了,人也過中年了,要回台灣重頭再來實在不 容易,想想反正大陸生活費便宜,也就過一天算一天。 台灣流失的,除了產業、資金、優秀人才,還有人心。 對於這部份,媒體失衡與一窩蜂的抬轎報導要負些責任。 看看客觀的數字吧:亞洲週刊所評比的2000年亞洲最佳 城市中,台北居於第四,而上海位居第五。空氣中落塵污染 指數(立方米):上海168、台北52。失業率:上海4.6%、台北2.8%。房價與所得 比:上海21、台北18。平均通勤時間(分鐘):上海40、台北24。平均壽命:上海71、 台北79。 上海經驗給我們的省思 在上海,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他們目標明確,而且對未 來充滿信心,每個人都積極的想抓住機會往上爬,甚至踩著 別人往上爬!而我們卻還在妄自菲薄,甚至看不到未來! 從歷史的角度看文化,從經濟的角度看變化。大陸有句 順口溜這麼說:「要看中國2000年的歷史,請到西安;要看中國的 500年,請來北京;要看中國100年的變化,請去上海;要看中國近十年的發 展,請上廣東。」 僅僅十年的時間,經濟改變上海,而上海也讓南方經濟 特區相形失色,更讓原本打定「根留台灣」的人坐立難安、 蠢蠢欲動。然而,到上海的台商中,成功的人不少,鎩羽而 歸的更如長江沙數,畢竟台商要面對的除了當地的企業,還 有來自全球的大型跨國企業,這些企業過去沒在台灣登陸, 現在台灣人卻必須在上海與他們正面交鋒。 上海,這個致命的吸引力,處處是商機,也處處有前車之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