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行車業何去何從?


 

今年的歐美展可明顯感受到全球景氣的低迷與清淡,加上兩岸此消彼長的趨勢,台灣自行車產業人心惶惶!該如何調整定 位?如何才能重建台灣自行車業的競爭力?在不景氣中,業者又該如何厲兵秣馬,讓員工共 體時艱,成為業界大大小小最關心的話題。

談到創造競爭優勢,目前大部份業者在做的只是降低成本,但問題是大家能仰賴降低成 本的策略多久?你到大陸設廠,別人也會去,大陸加入WTO後,競爭者除了台商,還有強大 的外資與中資,大陸市場只會因競爭激烈而淘汰更多中小型的台商企業。大陸是一個新戰場, 可能輸,但是有機會!大家都知道大陸投資的「三本」秘訣:「本事、本錢、本尊」。除非你 有比人家好的技術與管理制度,加上足夠的資金與靈活完善的規劃,而且老闆要有親力親為 「撩落去」的決心,否則,千萬不要輕舉妄動。

不少台商現在面臨的窘境便是買主下單,開價卻是大陸水準的價碼,加上還要放帳三個 月到半年不等,所以問題已經不是我們在品質或技術水準上能不能做,而是這種無利可圖甚 至虧本的價格,以及高風險的付款條件,我們要不要做的問題。

在景氣繁榮時,企業追求獲利與擴充,如今面對不景氣,企業必須以求生存為第一要務, 面臨結構性的轉變與調整,老闆與員工都要快速換腦袋,重新思考、定位、積極轉型升級, 否則只能等著被淘汰。

面對不景氣,不少業者用裁員減薪來降低營運成本,但你會裁,別人也會裁,裁員減薪 充其量只是救急,對企業長期的競爭力並無幫助,積極投資在研發及員工再訓練上反而是較 有建設性的作法。再者,便是要找出企業的核心能力與優勢,然後根據此核心能力去發展具 競爭力的業務,甚至是具前瞻性的新興事業。

資源與技術的整合以及自有品牌的經營,一直是台商最大的瓶 頸,卻也是大家必須努力突破的目標。未來的競爭絕對是個以大搏 大、大者通吃的時代,沒有實力、資源跟規模,就只能等著被淘汰。品牌 是企業的資產,大多數消費者只認品牌,卻很少在乎產地,因此當製造外 移,台灣要能繼續存續,就只有依賴研發與品牌。據統計,在美國打品牌,第一年需要投入 5億美金的行銷成本,往後每年還要3億的持續投資,這可不是一般市井小民玩得起的!反觀 大陸市場,對台商打品牌而言,會是一個較容易切入的市場。然而,大陸雖然擁有近13億的 人口,其中真正具消費能力的人口卻只有4億,中間懸殊的貧富差距正是社會秩序的地雷。在 大陸打品牌,品質好、有特色與持續打廣告是不二法門。

不少業界大老都感嘆,過去經營企業雖然辛苦,但多是體力上的辛苦,心理上對未來還 是充滿希望的;但是現在的辛苦,卻是精神上的苦,對未來沒有信心,徬徨無助。

台灣自行車業會繼續存在,但全球佈局、海外分工卻是大勢所趨,海外設廠不是外移, 而是經營領域的擴張與全球資源的整合。

台灣自行車業究竟何去何從?每個企業的規模、條件、核心競爭力與定位皆不同,因此, 也沒有一定的公式可套用,但KMC吳盈進總經理的24字箴言可以與大家共勉:「雖有威脅、 仍有差距、善用優勢、提昇效益、策略定位、還有機會。」

加油吧!要做牛,就免驚無犁可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