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青會第150次大會

自行車業的兩岸分工發展

圖、文◎編輯部


輪青會第150次會員大會

 

業界已超過25年歷史的輪青會,於11月22日舉行第150次常會,由信隆廖學金董事長擔任主席。廖董 事長表示,輪青會最早由菲力、敏德、彰星、祥力、808等業界元老所創,第100次 大會為1988年11月,當時在信隆公司舉行,如今邁入150次實屬難能可貴。會中 並表揚甫獲國家磐石獎肯定的亞獵士。

廖學金董事長亦整理了桂盟吳盈進總經理以及幾位業界先進在公會舉行的「自 行車兩岸分工及發展研討會」中的重點:

1. 大陸由於改革開放,加上台商之進入,帶來資金、人才、設備、管理技術,配合 大陸低廉的土地人力與廣大內銷市場,造成自行車及零配件產量全球嚴重供過於求, 且將來因為全球市場需求在下降中,只會更嚴重而不會緩和。

2. 由於供過於求,價格下降幅度大於開發新產品帶來的利潤,也大於節省之成本, 台灣已不適合作為大量生產之基地。

3. 最早到大陸投資之廠商大都已賺錢,中期投入的廠商小賺,最近才投入的廠商大 都以最低成本投資。許多廠商由於早期進入大陸,獲得低成本優勢,原來在台灣失 去的訂單反而有能力找回來,而且市場競爭力越高。大陸七大國營自行車廠已經完 全瓦解,起而代之為國營廠幹部與地方政府,經濟單位合作的私營企業,他們雄心 壯志,大量舉債,積極改善管理,引進先進機械,聘用台籍人才低價搶單,對台商 造成莫大威脅。

4. 美國去年銷售2,090萬輛自行車,86%為Mass市場供應,3~4%為特殊車種的利基市 場,真正IBD市場僅200萬輛,嚴重被壓縮,比起10年前IBD佔50%市場呈現大幅 下降,難怪Shimano/GT沒有空間。

5. 歐洲Mass市場佔有65%以上,這是市場的趨勢,補修市場逐漸減少,因為產品不 易損壞。

6. 日本、美國、歐洲當地自行車廠生產逐漸下降,台灣出口至日本、美、歐市場也 逐年萎縮,但單價提高,反之大陸對外出口卻逐年上升,大陸已經成為全球最主要 的自行車及零件供應中心。

7. 以前投資擴充經營方式已告一段落,台商已累積資金、技術、人才、市場,進一 步要提升品牌,強化通路,將來要在開發新產品上下功夫,研發高技術、高附加價 值的利基商品,並繼續與國外大廠合作,同時根留台灣,讓台灣成為全球營運中心。

8. 國外買主仍以台商為第一選擇,因為大陸廠商的誠信、品質尚待加強,且台商擁 有資金、管理與技術優勢。要掌握買主,假如價格不合,仍可找適當的陸資配合, 一切以掌握買主業務活動為優先。(台商在深圳、上海、越南有群聚優勢)

9. 自行車廠不要各層次的車種都生產(浪費成本、增加庫存),要與同業策略聯盟 或整合,簡化車種、降低成本、減少庫存、提升競爭力。

10. 公會組織結構重新調整為功能型態的組織,如對外貿易、企業整合、對外訴訟、 專利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