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產業
新競爭策略研討會 |
 |
全球經濟正面臨大解構,自行車業如何突破重圍?自行車研發中心承辦新競爭策略研討會,邀請正敏機械葉正敏董事長、太平洋林正義董事長及台科大企管系吳克振教授,以實務與理論分析,提供業者在經營策略上的新思維。
圖、文◎張燕妮
全球經濟正臨生產過剩需求減緩的窘境,業者紛以降低成本,減少產量來因應這波不景氣,也有企業反其道而行增加投資擴大其競爭力。在這股經濟解構、重整風氣下,高速成長已成為不可能,企業界的焦點不應只放在研發、生產上,也得省思如何在產業困頓的環境中,訂單仍能源源不斷的經營致勝策略。
←正敏機械葉正敏董事長
正敏機械-分散生產、提昇企業經營
提昇企業經營不外乎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葉正敏董事長提出四點分析:
1.了解自行車生態
開發自己的市場必須先了解自行車的生態及自己的機會定位。全球自行車分佈,去年中國佔32%,北美18%、歐洲18%,業界必須認識自身的主攻市場,才不致深耕多時而無收穫可言。葉董認為第三世界市場廣大,人口眾多且政府逐漸開放,大廠尚未搶灘,有極大的機會替代中國市場,因此設廠孟加拉,相準擁有1000萬輛自行車的印度市場,為了避免類似`93年歐盟對馬來西亞的反傾銷調查,正敏機械加強規劃平衡內外銷比例。
2.台灣自行車產業的處境
(1) 1980-1990台灣自行車黃金期
`80年代BMX開拓了新的世界,台灣從日本手中得到BMX的研發、生產機會,之後的freestyle、MTB、downhill、XC風潮一波波接踵而至,台灣從BMX時代參與了設備不同於傳統車的生產方式,理所當然主導了自行車市場,自行車業空前活躍。
(2)1991-2000台灣自行車發展期
`90年代十年間是自行車的發展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取代日本並與客戶配合研發。日本過度保護產業,經營情況不如預期,台灣大廠如巨大、郁珺在日本都有不錯的發展,加上台幣貶值,企業更有發展空間。
分散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一環,設廠大陸、東南亞在成本優勢、市場的誘惑下,一時蔚為風潮,尤其競爭力大的中國市場更是台商鍾愛的地點,除了反傾銷的控訴外,中國實是台灣分散生產基地、實習生產達到經營平衡之地,掌握平衡的生產經營,通常能帶動企業的發展。
(3) 2001-2010台灣自行車國際化期
國際化期也就是經市場機制調節,企業數逐漸縮減的淘汰期,台商前往大陸大部分是為了降低成本,但大陸習得台灣技術後急起直追,年產量超過100萬輛的車廠亦不在少數,以個體戶的價格、台灣的品質,對台商已成壓力,台灣只有變、變、變來因應,走向國際化而非本土化,掌握高、低價的行銷通路,擴大競爭力的範圍。
3.分析自己的競爭力
品質、價格、交期、創新、品牌在生產或市場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力。歐洲與第三世界市場不同,第三世界需要的是價廉而替代率高的產品,要掙得一席之地就不能一味追求品質。價格之定價由創新及規格來衡量,了解市場及對手的價格,設定自己的有利潤的價格,過份的競價非製造利潤的最好方法。
交期是市場的重點,分析旺季設定接單,依據船期及船公司的選擇ETA、ETD深思熟慮、抓住供需點。創新必須注意不同國家消費需求,塑造自己的產品形象、提高知名度、建立品牌。分析自己同時善加利用對手,大陸加入WTO,如同獅子被關到籠子裡,貿易糾紛要攤開仲裁,隨時都有被判反傾銷的可能,台商利用反傾銷調查,及關稅優勢,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達到永續經營之目的。
4.永續經營
在生產及行銷通路逐漸整合、進入分工及策略聯盟時代,控制成長及透明化管理是企業的共同認知,成長速度必須與人才掌握、財務配合、奉行老二哲學、設定經營目標、了解企業的經營方式與全球性的時局變化,了解客戶的利潤,而不是一味的競爭,讓客戶得到應得的利潤,知己知彼,合作才能長久。
正敏因為網路的發達,將總部拉回台灣,在台灣運籌馬來西亞、孟加拉廠,甚至於正在開發的英、德市場,葉董認為知識經濟時代,理論研究的「博士」,實務操作的「博土」應該合而為一,成就知識與經驗具備的「博王」,在盲與忙、危機與契機俱存的時代,「創新、努力、知足」才是經營者提升企業的重要方式。
太平洋-建立小而美企業之競爭策略
太平洋營運績效一向為人所稱道,自1983年以來,起初直衝規模,營業額一度達八億多台幣,全國績效名列83。不過市場不景氣,在遭慘重損失後,逐漸轉為研發創新,以「差異化」重新定位,尋找有特色的利基市場,太平洋要成為健康有效率的精緻公司。
1.小而美的企業
「營業、行銷、生產、規模不求大,荍瑋N評鑑,績效卻達到頂尖」,林正義董事長如是說。小而美並非是資金、投資少,而是將自己定位在生產量少高獲利的企業,美國自行車Mass市場佔了86%,零售價低於250美金佔了66%,若要成為「大公司」,則出貨量必須兼顧66%低價市場,因此小而美的企業不需過份著重在擴大營運規模,大公司標準化、量產化的策略支撐Mass市場,小公司則應做好IBD、利基市場,以獨特性、損益平衡低的方針贏得最佳績效。
2.建立競爭策略

←太平洋自行車林正義董事長
策略指一套方法,運用資源去實現目的、願景、理念,林董以格瑞哈默的《啟動革命》講述策略正確帶來的競爭優勢,擬定策略以獨特性、搭配、效率和利潤推進器為基準,建立小而美的績效企業。
A. 獨特性:認清核心策略,核心能力在於掌控技術、流程、Know-how知識,界定產品及市場範圍,了解自身的企業使命,主攻Mass或IBD市場都得定位明確。太平洋抓住差異化基礎,定位清晰,縮短開發時間。市場價值在於獨特性而非成本,其生產的產品以少量多樣的車種為主,如高價售往日本市場的折疊車、前兩輪後單輪的童車、實用安全的殘障車等。
B. 搭配:核心能力所擁有的策略性資源,操縱企業的整個方向,一個公司所掌握的策略性資產有創新、經營理念、經營模式等主導整個方向的基礎,若只以Me too經營,不但了無新意,競爭力也難以提昇,事業觀念各要素的搭配程度,必定是以提昇公司為準則。
C. 效率:效率反應在顧客介面上,如期交貨、公司透明化、提昇與客戶的信心層面,自然能得支持。效率攸關客戶所得的利益,企業爭取客戶必須考慮他們的利益、成本與客戶願意接受的價值就是所得的效率,讓客戶認定價值高過成本。由於自行車只有0.1%~3%的效率,提昇效率便是首要之務,太平洋走獨特性路線,所創新的產品有些效率可達400~500%以上。
D. 利潤推進器:利潤推進器可歸納為四大類:報酬遞增、排除競爭者、策略經濟、策略彈性,小而美的公司應有正面回饋,若執著於Mass市場,報酬會遞減,經自動調節後,可能會面臨危機。訂定關係彈性行銷、損益平衡點低的策略,創造高於平均水準的利潤。
3.迴避競爭 尋找新大陸
策略要建立,需要評估資源、實力與願景,拿舊地圖尋找新大陸是行不通的,用預測建立策略,眼光放遠看得見未來,才有成功的契機,但不容易實現。10年前自行車業競爭政策提出的口號「品質是價值與尊嚴的起點」,建立高品質的形象,今日則注重多角化經營,創新、知識管理、全球化,甚至走向併購、策略聯盟、活性化的經營手段,掌握更大的競爭力。
太平洋的競爭策略在於「迴避競爭」,抓住己身的優勢,並強調變通的策略,隨外在環境變化保持靈活度,訂定策略要考慮核心策略,包括設計、行銷能力、及迴避競爭者,走差異化路線,未來策略重知識管理,不論在產品、技術、經營模式皆以創新為原則,推廣網路及貿易事業。
體質優良、佈局靈活的小而美企業,也能創造高績效、高利潤,因市場區隔而不擴大規模,利用活性化的策略,差異化的獨特性,領先市場指日可待,林董最後為「小而美」下個註解:「規模不求大、只求競爭力;不走低價格、只求高價值」。
吳克振:因應困境之行銷策略

←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吳克振教授
台科大企管系吳克振教授以專業的理論知識加上實例研究報告,闡述建立行銷策略的重要性,打造品牌的知名度除了產品本身的特性外,在全球化的時代若無適當的行銷策略,閉門造車絕對走不出傳統的框架,也無法帶動企業的運作。
1.建立差異化的市場策略
打進原有或創新市場並非易事,分析消費者的心態絕對是勝敗的關鍵,企業必須認清消費者的需求,市場的臨界點,服務的項目及消費者的接受度,掌握顧客導向,由於消費者對同質性的東西總有固定的偏愛,進軍新市場首要符合顧客在乎的需求差異化,突顯本身的特色,以符合市場的行銷手段,才有致勝的機會。
分析消費者的心態及其帶來的價值,企業要獲利,必須讓消費者有得利的感覺,不論在產品特性、企業形象、附加服務等都是消費者考量的重點,為了讓顧客甘願以訂定的價錢換取商品,必要讓消費者認同產品價值,因此在建立市場策略時,認清顧客導向常是勝敗關鍵。
2.競爭者分析
知己知彼才能掌握大局,台積電奉行「精準」原則,不論在技術、產品或人事管理上,堅持原則造就台積電權威的形象。蘋果電腦除去高技術性的電腦外衣,輕巧舒適的視覺造型,軟化電腦的艱深,也擄獲消費者的心。H輍en Dazs高價位原本讓人望之卻步,但產品剛推出時,即以冰品尚未涉入的高價位換取高品質的訴求,在高級飯店、餐廳打開知名度,順利獨佔高價位冰品市場,消費者反將吃H輍en Dazs視為高級享受,懂得分析競爭趨勢,才能創造成功的策略。
評估競爭者有幾項要特別注意,認清直接與間接消費者,指引策略的方向;分析競爭者的當然利益,擴大獲利的空間;找出企業的致勝關鍵,運用本身的優勢,快速建立產品的市場地位,而掌握每一個機會端賴企業精心分析的成果,控制本身的資源,了解競爭者的地位,建立創造最佳利潤的行銷策略。
3.建立品牌
品牌不代表產品,但有一定的價值。品牌包含二種特性,一是知名度,可用廣告、新聞宣傳創造起來,一般而言約需半年至二年,若建立品牌時間過久則要重新評量可行性。一是形象,形象引發消費者的聯想、在同質性的產品中的選擇權,建立品牌的成本不需太高,只要策略正確,引出人群效應、意見領袖等,都能以最低成本獲得最高效果。
建立一個品牌本身的產品品質要達一定的水準,品牌是聯想的集合,包括產品的獨特性、差異性,也含有品質、價格、售後服務的態度聯想,功能、象徵意義的利益聯想、屬性聯想。強力的品牌個性,如刺激、想像力、流行、高格調等,更能一舉攻佔消費者的心,建立品牌不花最多的成本,但要花最多的心思。
品牌的建立對於企業的方向有指標性的關鍵,建立品牌須注意差異化,以獨有的特色抓住消費者的眼光,發揮想像力在產品及行銷層面突顯企業的多元化,在功能上創造經濟上的利益,在市場上獨享品牌的成果。創造品牌隨時注意供需原則市場的變化,企業本身先維持現狀尋求創意空間,若裹足不前,只有被淘汰的可能。
經濟不景氣的困境,讓許多的企業停下腳步維持現狀,或以研發緩慢企業的腳步,吳教授認為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不能一味追求產品的品質,高品質的市場空間有限,企業所要做的應該是顧客分析,競爭者分析及分析本身的實力,訂定最有效率的行銷策略,才能在困境中打開通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