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編輯部
德國科隆國際自行車展( IFMA)將於2002年9月12日至15日於德國科隆正式展出,主辦單位德國科隆國際 商展公司針對該項展覽的展出,1/10由該公司執行副總裁Dr.Regine Kalka與科隆商展在台代表開國公司董事長戴開國(Mr.G. Keim-Theophile)主持,並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共同協辦研討會。 該項研討會於會中邀請捷安特前歐洲總裁,目前為德國自行車輸入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Mr. Wolfgang Kandler主講「如何在歐洲建立品牌形象」,他表示,由於受到 德國交通法規改變的影響,德國自行車市場中的主力車種登山車將不允許在市區中 騎乘,因此預期將導致銷售下滑,而未受限制的越野車,則有向上發展的趨勢。他 提醒台灣自行車出口業者,由於登山車是台灣自行車輸銷歐洲市場中最重要的車種, 因此將衝擊我國現行的產銷策略。 外貿協會市場開發處副處長葉明水並針對「外銷廠商如何善加運用國際商展」 進行精闢的演說。他認為自行車可以在任何一處製造,台灣廠商只要掌握後段的行 銷與接單優勢,成為採購中心與研發中心,仍可保有自行車王國的美譽。他同時建議 業者參加IFMA 2002,透過業者群聚的力量,將可爭取到最好的參展位置,並以整 套的展前、展中與展後行銷,向歐洲市場展示推廣台灣高素質與形象佳的自行車產 業。 開國公司董事長戴開國表示,2001年德國科隆國際自行車展 (9/13-9/16),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742家參展廠商,並吸引來 自78個國家的22,650名參觀者。值得注意的是,此一自行車國際商展,共計吸引一 百五十餘家台灣自行車相關產業廠商參展。 在IFMA 2001中,乃以舒適與休閒風為主軸,設計創意主要受到原料的品質、 舒適度以及安全性、搶眼的設計所影響。自行車產業新產品都強調新穎與便利,包 括可更換鏡片護目鏡、自行車外觀設計將更環保與經濟、超迷你折疊自行車,長度 縮短至65cm;電動自行車雖然速度不是那麼快,但是不同族群與環保的因素,勢必 將影響市場;而運動體育用品零件(例如懸架、車座和人體功能設計的概念)漸漸 被納入休閒產業之中,而此一趨勢也繼續延燒到2002年。 德國科隆國際商展公司表示,於二月底前訂攤位的廠商可享有 10%的折扣。 橫掃美國的Pacific Pacific的發跡,來自「買電視,送單車」的促銷活動,總裁Chris Hornung在一次專訪中說,他從沒想過要吃自行車這行飯,現在卻 是美國最大的自行車供應商。 從買電視的免費贈品10-speed自行車供應起,Pacific也開始做零售車店生意。巧合的 是,Chris Hornung也是在亞洲拜訪廠商的時候,遇到Target及Sears的人,漸漸牽上線,主攻 Mass量販市場。連Pacific的公司名都來自當年最早的製造供應商之一。 1999年,Pacific買下Brunswick的自行車部門,拿下Mass及專賣雙軌並進的Mongoose。 2001年為了和最大的Mass市場對手Huffy對抗的戰略布局,再下兩城,標得Schwinn/GT。 當年呼風喚雨的量販通路自行車供應商Dynacraft、Huffy及Murray,今日面對的是進口 量由200萬輛,預計增加到500萬輛的浩瀚汪洋Pacific。 Accell Groupo歐洲第二大 歐洲自行車製造商集團由第三竄升到第二順位的荷蘭Accell Groupo,在2001年景氣不佳的當頭,反而十分活躍。 去年前半年財報開得漂亮,成長41%,全年營收估計可達1億8000萬美元。去年10 月買下Derby的德國整車品牌Winora-Staiger,可望在新年頭多挹注4000萬美元的營收。 巧合的是,1997年是Derby從Accell手中買下當時積效不佳的Winora,讓它從體質不 善的賠錢貨脫胎為搖錢樹,卻重新回到Accell門下。 Accell交易來的包括Winora、Staiger兩個德系整車品牌,以及Wiener零件品牌。Accell 每年產出75萬輛車,Winora則每年賣12萬輛車,其中3萬輛自產,其他大部分購自Derby。 現在,Accell等於拔掉Derby在德國三分之一的自行車生意,Derby旗下德國兩個廠停 掉一個,留下Derby Cycle Werke;12個德國品牌如Musing、Focus、Kalkhoff、Rixe及Univega 等,賣掉兩個。 德國市場零售業採購集團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最大的ZEG集團佔有50%的IBD 專賣商市場,Accell的Hercules品牌整車在ZEG體系裡非常強勢;另一個集團Bico,佔有20% 市場,其中30%是IBD和小型專賣商,Winora及Staiger則在此系統受歡迎。三個品牌名列德 國前五名,Accell的版圖,漸漸往歐盟東邊延伸。 有人懷疑車型的重疊,會不會自己打自己?這倒沒什麼好擔心的,Accell有10個整車 品牌,但每個品牌分屬各特定國家,根深蒂固,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品牌想要跨國,反 而是花大錢卻沒有用的不智之舉。 不過,Winora的生產線應該會跟著Hercules轉移到匈牙利新廠去,這個年產能15萬輛的 合資廠原訂今年元月投產,但目前消息仍為興建中。 競標不利-Huffy力爭上游 1999年曾傳跳票危機,又結束美國廠,和Brunswick還在仙拚仙的Huffy,年終淨損 9340萬美元,隔年就完全翻身,溜著滑板車向前衝,2000年第三季寫下Huffy史上最好的 一季,落幕的反而是Brunswick。 2001年率先表態爭取Schwinn/GT的Huffy,最後卻敗給Mass量販對手Pacific;之 後有意競標Derby US也未能如願。巧合的是,早年Raleigh America可是先賣給Huffy,Huffy再轉手賣給Derby的。 Huffy自行車部門的前任頭頭Chris Snyder在一次受訪中提到,幸好沒有標到Schwinn/GT不用舉債收購,Huffy手頭不但沒有負債, 還有可觀現金。但沒拿到品牌,人家就拿品牌來打你了。現在Huffy自行車部門的營運比 重已經由17.6%降到10%,尋尋覓覓品牌,更尋尋覓覓像滑板車之類的機會財。 Huffy只有一個原本專心做consumer-direct網上直購的Airborne品牌,有些車子評價不錯, 也慢慢走入專賣市場。最近Huffy和墨西哥Neuvo Laredo廠解約,自行車部門也換新人Paul D'Aloia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