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行車的十年回顧與前瞻(1992-2001)

今年,是自行車市場快訊創刊10週年。

十年前台商陸續將生產基地外移,在海外開枝散葉。

十年後的今天,台灣開始思考如何跨出OEM、ODM為人作嫁的製造角色, 轉朝品牌行銷前進。

十年前,避震系統的出現為漸走下坡的登山車再創另一個輝煌的一頁。

十年後的今天,大家苦思等待另一個能再創大潮流的革命性車種並積極轉型。

十年來,自行車市場快訊見證了台灣自行車業的消長、蛻變與成長,也記錄 了發生在全球自行車市場上大大小小的事件。因此,本刊特別企劃了台灣自 行車的十年回顧與前瞻,探討業界最活躍、變化最大的這段黃金10年 (1992-2001),希望帶給業界一些舊回憶與新思維。

我們深信,今年,會是台灣自行車業另一個成長10年的開始,但成長的軌 跡與模式絕對與過去截然不同。台灣,必須成為全球創新自行車與名牌自行 車的代名詞,才能繼往開來,穩健邁向下一個十年。

圖、文◎陳柏如


1992 ............

Mountain Cycle的San Andreas全避震車是最早的全避震車系列之一(1992)。

當年S-Bike以高轉點設計嘗試突破傳統後擺臂的設計,但美中不足是轉點設計太高(1992)。

當時Cannondale與Proflex(即今天的K2)推出的後避震系 統結構很雷同,但Cannondale是用彈簧加油壓;Proflex採優力膠。

Horst Leitner的第一個AMP前叉設計,以及搭配Horst Link的後三角是現今四連桿的前身。(1992)

Manitou創立人Dough Bradbury當時將避震前叉改裝到後三角設計,曾一度有許多追隨者,但避震行程太短、剛性不足是敗筆。

GT RTS曾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全避震車之一,但避震結構太複雜,加上轉點過高,造成踩踏反饋力大。

果仔細推敲台灣自行車產業的發展,就會發現它就好比一部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從早期自 給自足、土法煉鋼的階段,到引進國外技術與標準、設立協力廠,再到自創品牌、 開拓國際市場,這一連串的演化,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寫照。

三十而立的台灣自行車

曾是自行車王國的台灣,在1987年全球景氣熱絡之際,創下歷年來最高的 1022萬輛自行車年出口量,傲視全球。隨著台灣工資高漲、勞工不足,仰賴勞力密 集的傳統自行車產業面臨極大的生存競爭壓力,因而被迫陸續外移大陸與東南亞, 如今,台灣不再擁有製造優勢,年產量也逐年萎縮,2001年台灣自行車總出口量 只剩480萬輛。台灣,該如何留住自行車的根?

台灣的優勢已經不在,未來會根留台灣的恐怕只剩下總管理處與行銷中 心,如果不願意離開台灣向外發展,就得努力朝這兩方向經營自己,讓自己的工作 方法和思維模式,都要達到世界級水準。

從1970年到2001年,是太平洋公司董事長林正義口中的「自行車業空前活躍 的30年」,業界遇上4次不景氣,卻總能否極泰來。1974年的不景氣,靠著 BMX的流行與電焊技術的突破而逢兇化吉;1983年的能源危機與不景氣,則因為登 山車的崛起與流行,加上氣焊技術而得到解套;1992年的不景氣,則因為避震車的 問市加上鋁合金製程的普及而化解。這種逢凶化吉的意義,仍在大流行和台灣廠商 技術能趕上之間的交互關係,也就是過去的成功,仍歸功於無形資產上的突破。

想想這30多年來,台灣自行車產業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但總能找出新 方向、新契機,克服一次又一次的不景氣,終而成就「台灣自行車奇蹟」。「30 而立」的台灣自行車業,應該重新思考定位,找出自己的利基與優勢,然後立定信 念,勇往向前衝。Believe what you do; do what you believe。

生產基地外移v.s.根留台灣

`86年以後,台灣出現第一波企業外移風潮,許多因成本上升,無法繼續在台 灣生存的傳統產業,紛紛外移到較低度開發地區。當時台灣還引發一場:「台灣是 否會面臨產業空洞化」的論戰,但幸運的是,電子業的興起,完全填補了這個空 間。

與其說「外移」,不如說是生產基地的「轉移」,在台灣的投資與製造 環境不斷惡化、失去競爭優勢,「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大陸的經 濟開放與取之不盡的廉價人力與土地成本,對台商而言,絕對是一塊超強吸力的 大磁鐵,大陸13億人口的商機,更引起全球的覬覦與積極卡位。

1990年左右,第一批自行車台商前進廣東省落腳,由KMC領軍的多家自 行車廠選擇深圳龍華的人民路建廠落戶,人民路成了台灣自行車一條路;天任則結 合上、下游零組件廠,以團隊的方式到順德市打拼,將順德市打造成全球Mass市 場的主要生產重鎮,順流自行車的經驗更成為大陸各地自行車大廠爭相效法學習的 典範。`92年巨大到上海昆山設置捷安特中國廠之後,逐漸為華東地區投資環境與 市場性加溫,也造成另一波台商自行車廠向上海昆山甚至太倉靠攏的熱潮。

越南,是台商自行車業的另一個海外投資據點,歐盟對越南尚無反傾銷的懲 罰性關稅,是在越南生產的優勢,目前台商自行車在越南設廠的廠商有23家,主 要集中在以郁珺為首的神浪工業區以及以KMC為首的阿瑪達工業區。台商組車廠 包括:莊盟、明甸行、郁珺、勝法。

台商赴大陸前仆後繼,在市場有限的胃納下,大家不斷擴充產能、重複投 資,造成供過於求的嚴重產銷失衡,也掀起了另一波的削價競爭。然而,2002年 晚近,除了廠商加速到大陸與越南等具生產成本優勢的海外據點設廠,持續進行的 仍是台商與台商比規模比產量的有形資產競爭,自我淘汰,由於產能擴充太快造成 了供過於求、價格破壞嚴重、利潤大幅下滑的命運。

西進南進後,根留台灣的自行車業該何去何從?產業是否即將面臨空洞化?事 實不然,粗略算一算,仍堅守在台灣而尚未外移的自行車廠家仍超過一百家,其中 不乏小而精、小而賺錢的利基企業,他們仍默默的為延續台灣自行車業的香火而努 力不懈,像太平洋、天心、KHS、鑫悅、育華、杰銳、明係、錦麟、成功、源盛爐 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也證明台灣在自行車產業仍有發揮的空間。不斷研發創 新、追求產品差異化等無形資產的深耕是不二法門。

Rocky Mountain的Freeride(2002)

Cross-Country & Marathon

Enduro Bikes

North Shore (偏Downhill的Freeride)

Dirt Fully

Downhill Bike

 

仍未海外設廠的自行車台商 (截至2002.4.1)

太平洋、聯程、美優、山和、天心、豐田、廣美、威沛、泉志、友 隆、東林、鉅邦、榮瑩、隆紳、竣馬業、上川、源發、久鋒、育華、 長煬、九田、成貫、乙力、俐輪、嘉懋、兆庸、錦麟、信肯、如一、 鑫淳、學虹、菫樁、巨易、輪鋒、世陽、岳達、薩克思、亮美、南 海、三三、延輪、立銘、六毅、駿鎰、大鋒、大禾、維豪、駿銓、威 皇、裕期、見盛、祥煌、英誠、競業、猛進、昌徽、日琦、祥安、億 拓、慶沛、泉新、維客多、三綱、能特力、產和、建祥、伯佳、立 輪、昆富、鉅盛、吉亞、陸弗特、時茂、鉅茂、釱聖、成功、晨嵐、 駿凱、豐寶、阡發、政茂、晟堅、三捷輪、愷拓、理暘、吉普士、集 優、鎂仕特、環茂、普林特、林三榮、天港、宗穎、兆元、后里、眾 成、亞力、展暉、一心、閎隆、力母、歐德美、富鑫、鑫億合、皇 緯、穎輝、嘉冠、久輪、聖真、喬生、阡立、瞬進、本程、復凱、新 吉田、寶德、祥農、琦裕、盈集、敬龍、隆盛、源興、功鎰、群軒、 喬紳、協展、駿成、川哥、大新、傳麒、鼎運、宏梓、通溢、傳益、 毅麟、格豪、建閣、金惠祥、朋岡、鉅特、允順、松錩、森健、依 光、易達、名鈞、鼎烽、健鑫、鉦釔、安特路、順福、銘輝、劼嶸、 展遠、盟億、詠升、銓富、中日南、三吉龍、龍慶、東豐、一誠、進 億利、貝爾、利昂、小貝克、維洋、聯和極速、從勝、勁華、金斯 達、明晉、穩迪、琮慶、金韋達、協緻、航聖、皋椿、達利和、鑫 悅、福舲、詮慶、展熒、呈茂、巨久、日月興、國義、協信興、世 欣、辰峰、良駒、卜赫馬、偉兒達、坤泉、伍樂、尚殷、龍易、秉 富、又全昱、銘巧、優品、三峰、辰揮、彰盈、泰癸、億鎮、雍泰、 益堅、陞發、紳益輪、德昌、銓鴻、雅輪、億豐、鋒晨、龍宇、傑 森、禾勝、宏匯、展名、同發、朝富、玉鉉、崧宏、煒捷、立力晟、 建美、金帝、宏志、俊昱、榮昶、吉安、茄億、普威、成光、南岱、 銪鎰、曜輗、尹連、上河、太偉、明係、乙展、炎輝、府城、大聖、 竣益、杰銳、通力、信彰、雨青、代丞、台螺、御仁、碩懋、肯昌、 台鹿、錦聖、國皓、泰極美、志昌、毫厘、揚懋、高瑋、兆美、志 禾、義芳、士業、八辰、勇義、瓏興、旦裕、源盛爐、旺輪、興飛、 晨昶、昱州、聖安、晶鑫、劦弘、健勤、帝霸、捷祐、岱輪、田霖、 立兆、福隆、專一、微粒、銘祐、競泰、鈤新、通益...............

當台灣自行車業正站在行銷全球的轉捩點,且在海外設 廠也茁壯成長中,自行車市場快訊的創刊為業者帶來了許 多的全球資訊與宏觀的眼界。自行車市場快訊雜誌以深 入淺出的方式,客觀、詳實地報導、分析全球市場的演變與新產品 的發展趨勢,加速帶領台灣自行車跨越研發與外銷的門檻。由於言論客觀公正、觀念 正確領先,因此贏得台灣自行車業者廣大的認同與信賴。

10年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一家企業歷經10年漫長 艱難的考驗,相當辛苦,對專業雜誌更是不容易,輪彥公司 這份執著與服務的精神令人讚佩,期待未來更多的10年,自 行車市場快訊能走得更遠、惠我更多。

希望自行車市場快訊能百尺竿頭、精益求精!

敬祝

輪彥國際有限公司

20週年有成!

自行車市場快訊

10週年快樂!

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美利達工業董事長

恭喜自行車市場快訊

雜誌十年有成!

過去10年,因為有自行車市場快訊,讓我們對於全 球自行車市場資訊與產品訊息能夠準確掌握。

展望競爭全球化、白熱化的未來,知識與資訊是最大的致勝關鍵。 因為企業的競爭力和活力來自研發和創新能力,它們都賴精確、迅速 的資訊提供,因此,我們更需要有自行車市場快訊 的訊息,才能在速度與觀念上領先。

十年來,自行車市場快訊已成為業界掌握市場趨勢、 拓展視野與觀摩交流的最佳刊物!感謝有您們,執著為自行 車市場快訊與自行車界付出!祝10歲快樂!

財團法人自行車研發中心董事長

愛地雅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11家A-Team成員

A-team則是台灣自行車業力求將研發的根留在台灣的另一個具體行動,由巨 大、美利達兩大組車廠發起,結合台灣具研發實力、具有共識零件廠,共同為打 造台灣高品質、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產品而努力。A-team目前有11名成員,包 括:巨大、美利達、維樂、維格、鋐光、天心、鑫元鴻、亞獵士、桂盟、SRAM 速聯、台灣榮山侖。巨大與美利達表示,台灣發起A-team是希望能維持住台灣一定產量 的High-end車種,並鼓勵零件不斷創新、追求質的升級,以提升台灣 自行車整體的品質形象與國際競爭力。

相對於過去10年甚至30年來,製造代工導向的台灣廠商累積 了有形的資產,形成了規模,是全球自行車生產競爭上表現最好的大 贏家。而贏是贏在技術突破、彈性,市場要什麼就能給什麼的無形 資產上。然而2002年以後的全球化市場裡,台灣自行車業者的大量生 產已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海外基地去了,應該是進入更高層級的以品 牌、創新、技術和客戶關係的無形資產競爭,繼續在全球自行車業扮 演更主導性角色的時代。

全球化改變產業結構

上一次不景氣至今的10年來,整個產業結構因為「全球化」而出 現了巨變。結構性的改變就是企業流程中,許多中間過程不斷 在壓縮。相對出現的結果有三個,第一是交易成本不斷降低,第二是供應商位移, 第三則是外包生產比重越來越高。

面對環境改變,多數企業都是選擇在現有產業中努力,其中包括:一、強化企 業體質,也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與改變流程;二、創新,提供新產品、新製程 與新服務方式;三、改善與客戶的關係,提供協助共同解決問題與策略聯盟;四、 國際分工,也就是國際化,整合全球資源與優勢,作最有效益的佈局與分工;五、 運用科技,特別是資訊科技的運用,如電子商務。

十年精品-自行車類

年度

產品

製造商

1993

自行車登山用外胎

正新橡膠

1993

折疊式自行車

太航工業

1993

「配速快」定位變速系統

川飛

1993

運動車

巨大機械

1993

「雲鎚」登山自行車

菲力

1993

自行車車首碗組

天心

1993

自行車中天心組

鈺盛

1993

自行車零件頭碗組

鈺盛

1994

三折式折疊自行車

龍通關

1994

自行車輪胎

華豐橡膠

1994

自行車避震前叉

達建工業

1994

自行車碳纖輪

合力實業

1995

城市型三折式折疊自行車

龍通關

1995

多重指示變速桿

川飛

1995

新型花鼓

菲力

1996

自行車輪胎

華豐橡膠

1996

多功能指示變速桿

川飛

1996

前後避震碳纖維登山車

台灣穗高

1997

韓氏不銹鋼折疊車(16吋/20吋)

韓氏

1997

雙柄回位結合剎車變速桿

川飛

1997

多功能高性能前後避震登山車

台灣穗高

1997

BMX鍛造7075鋁合金曲柄

天心及卡式軸承天心碗組

1997

旋轉式變速把手

日馳

1997

折疊式自行車

龍通關

1997

終極飛輪

日馳

1998

F型折疊式自行車

龍通關

1998

自行車用導線包裝組合

佳承精工+PTFE操縱線

1998

全自動變速自行車

貿彥

1998

自行車避震前叉

達建

1998

凸輪式前變速器

日馳

1999

自行車自動變速器

川飛

1999

把桿式變速桿

川飛

1999

下坡賽專業性避震車

台灣穗高

1999

輕量高性能全功能避震車

台灣穗高

1999

電動智行車

巨大機械

1999

電動輔助車

美利達

1999

布朗登M.T.B折疊車

龍通關

1999

布朗登電力助動折疊車

龍通關

1999

自行車避震前叉(登山車前叉)

達建工業

1999

自行車避震前叉(跑車前叉)

達建工業

1999

內變速花轂用控制把手

日馳

1999

旋轉式變速把手

日馳

2000

大齒盤組

凱特

2000

空心曲柄

凱特

2000

多段變速花鼓

川飛

2000

創新變速器

川飛

2000

單臂折疊車

巨大機械

2000

雙避震越野競賽車

巨大機械

2000

套裝卡式鎂合金花鼓

久裕興業

2000

自行車

聯程工業

2000

萊電車

美利達

2000

鯊魚普羅

美利達

2000

布朗登超輕折疊車

龍通關

2000

避震座墊管

合力實業

2000

碟剎

利奇機械

2000

碟剎

利奇機械

2000

27速旋轉變速把手

日馳

2000

上下鏈整合飛輪

日馳

2000

高級九速後變速器

日馳

2000

碟式剎車器組

騰輝科技

2001

輕量化折疊車

韓氏實業

2001

雙柄回位變速桿

川飛

2001

超輕量化高性能全避震車

台灣穗高

2001

超輕量化跑車

台灣穗高

2001

折疊式迷你公路車

巨大機械

2001

電動折疊自行車

巨大機械

2001

折疊自行車

美利達

2001

鎂合金自行車

美利達

2001

隱藏式後變速器

川飛

2002

輕量化多用途全避震車

台灣穗高

2002

休旅車

巨大機械

2002

電動自行車

巨大機械

2002

超靈敏式避震自行車

美利達

2002

J型新世代折疊車

龍通關

2002

P型極輕折疊車

龍通關

2002

14" 鋁折疊車

大忠工業

2002

自行車內變速傳動系統

日馳

2002

自行車外變速傳動系統

日馳

從十年精品看台灣自行車的研發與設計

精品獎的得獎產品,象徵著業界頂尖產品的發展方向。而評審團所選出的得獎產品,除了評 鑑產品本身的精質之外,從十年來的演變也可以看出所遴選的產品,越來越符合並貼近市場所 趨。回顧初期的得獎產品,分佈屬於平均給獎的模式,整車、零件各個領域的佼佼者都分別列 名,雖然產品的等級已屬台灣頂級,但卻未能與國際頂級接軌。`94年到`98年期間是零組件發展 的全盛時期,產品設計與研發逐漸追上國際腳步,`99年開始則進入發展的蓬勃發展期,不僅 零組件的發展臻成熟,象徵研發功力的整車設計也日漸成熟。無論是整車或零件,在後期的得獎 作品表現更是有引領潮流之勢。

精品十年的軌跡,記錄著業界自行車頂尖設計由追隨者逐漸走向領導地位,也刻劃著產業 中量與質的比重變化。

回顧台灣自行車業這20年來的變化,初期廠商以拓銷國外OEM市場為主,建立了完整的供銷體系及奠 下優良生產技術與研發能力之根基;而在十年前台灣自行車業者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部份 廠商為提昇產品競爭力開始外移到大陸設廠。在妥善的運用當地低成本優 勢下,積極的強化產量規模及營運效益,也因此才能奠定了今日台灣自行 車產業在大陸的良好基礎。近年來,隨著國際競爭趨勢的變化,台灣業者 已能掌握其核心競爭力,採OEM與自創品牌並重策略,除繼續從事代工業 務外,也發展自有品牌,並建立起海外市場行銷通路、設立海外工廠。也因此,自行車產 業從早期的台灣、深圳一路發展到今天的上海、昆山、太倉、甚至越南、泰國、菲律賓,工業版圖的擴大及 國際分工方式,提供客戶更全方位的服務, 大大的提昇及鞏固我們競爭優勢。

從自行車產業這20年的歷史看來,由於前人胼手胝足共同的努力及不斷的經驗傳承,讓後來的人能夠 遵循其步伐大幅向前邁進,也才得以成就了自行車工業今日的榮景。這一路走來,證明了自行車工業是一 個需要集眾人之力互助合作的產業。也唯有業界的群策群力,大家才能共存共榮。所以業者間彼此的互動 與交流就成了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環。而「輪彥自行車市場快訊 」在這10年一直默默辛勤的耕耘,陪著台灣的自行車工業不斷的成長,茁壯。透過此自行車專 業雜誌,廠商們不僅能夠妥善運用國際行銷的手法將自己品牌知名度拓展到海外市場,更透過其專業的知 識及訊息,得到最新的業界變化及市場訊息。

在今年欣逢「輪彥」創立20年,慶祝其自行車市場快訊 創刊10週年,僅以此文表達祝賀之意。也希望「輪彥」能在未來的日子裡本著對此行業的初衷, 提供其更多專業性知識及市場資訊,繼續陪著大家走過更多個20年的榮景。

桂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就過了10年,猶記得10年前,台灣自 行車業正處起飛之際,當時對自行車資訊的渴望非常殷切,當時 阮小姐說出要出刊自行車市場快訊時,我就舉雙手贊成,並 且一再鼓勵,可以說自行車市場快訊的誕生,我也是最好 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多年來,閱讀和收集資訊已成為我經營上的一種習慣,本 人更認為資源要能與人享用和流通才能發揮它的效果,所以, 每期自行車市場快訊一到手,我一定一口氣看完它,並且在 相關資訊劃重點,然後傳閱給其他相關人員閱讀。

自行車市場快訊對台灣自行車業的貢獻有目共睹,可 以說自行車市場快訊 = 台灣自行車業,不管海外設廠、經營理念和產品與市場資訊,都 帶給自行車業者非常寶貴的參考資料,因為有它豐富詳實的 資訊報導,所以讓業者可以走得更遠、更廣、成長更大,謝 謝輪彥公司的堅持與用心,相信未來的無限10年,輪彥的多 媒體資訊一定可以提供自行車業者更卓越的貢獻,祝福輪彥 公司20週年、自行車市場快訊10週年雙喜臨門、成就非凡。

信隆車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轉型多角化發展

也有一些企業會朝多角化經營。企業要跨入另外一個產業時,最大的挑戰就在於 實力。企業應該自問,有沒有能力進入?傳統產業要跨入高 科技業,是不是具備了足夠的知識與技術,人才夠嗎?解決 這個問題可以依賴合作網絡關係與策略聯盟,利用與供應商 或客戶的關係,找到對的人以及對的產品。同理,對於能力 不足的地方,也可以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合作。像美利達運 用鎂合金技術製造電腦機殼、六哥運用本身的技術優勢跨足 3C電子產業為廣達代工、久鼎與華碩策略聯盟進軍高科技電 子產業並推出口袋型電腦(PDA)等,都是很成功的範例。

整體來說,企業經營的模式正在轉變,過去比較強調產 品驅動的經營模式,就是生產什麼賣什麼;後來比較強調市 場驅動的經營模式,也就是市場要什麼賣什麼;現在進入知 識經濟時代,比較強調知識驅動的經營模式,使用累積或創 新的知識,強調服務來改變企業經營的方式。

經濟要成長,台灣產業一定要轉型,製造業要往設計加 值,服務業要向創新挺進,兩者共同的任務則是:打造台灣 世界級的品牌!在Nike於1972年生產出第一雙運動鞋前,台 灣就已經有了世界知名的製鞋工業,許多台灣創業家都穿過 著名的「中國強」黑膠高筒球鞋以及牛頭牌與回力牌的運動鞋。如今這些走入回憶的 台灣鞋,早已被全球大品牌Nike、Adidas、Reebok、NB等所取代。

台灣電動車與折疊車出口統計

電動車

月 份

出口總數量(台)

 

2001年

2000年

增減

1

2,619

1,749

49.74%

2

1,780

442

302.71%

3

2,166

1,579

37.18%

4

2,482

1,520

63.29%

5

1,303

2,487

-47.61%

6

335

3,936

-91.49%

7

1,646

3,671

-55.16%

8

2,834

5,460

-48.10%

9

1,443

3,299

-56.26%

10

2,053

3,769

-45.53%

11

785

5,136

-84.72%

12

16

4,000

-99.60%

總 計

19,462

37,048

-47.47%

折疊車

月 份

出口總數量(台)

 

2001年

2000年

增減

1

18,778

79,479

-76.37%

2

30,793

36,947

-16.66%

3

27,023

63,587

-57.50%

4

27,497

156,621

-82.44%

5

26,102

113,703

-77.04%

6

28,378

77,063

-63.18%

7

25,631

109,878

-76.67%

8

20,675

83,185

-75.15%

9

16,777

65,759

-74.49%

10

24,886

27,428

-9.27%

11

18,478

21,989

-15.97%

12

21,997

21,092

4.29%

總 計

287,015

856,731

-66.50%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TBEA整理

電動自行車:1998年是全球電動自行車銷量暴跌的一年,幻滅的一 年,當年台灣的出口量才3811輛,慘不忍睹。1999年出口總量大幅增加到18,110輛,主要 出口到美國市場;2000年台灣出口 再創新高達37,048輛,是3年前的10倍,美國貢獻了23783輛的成績,裡面有多少電動滑板車的成份不得而知;然而好景不常,2001 年又跌回19,462萬輛。電動自行車一直是每家製造商心中最看好的潛力利基車種之一, 但礙於電動自行車甚至電動滑板車有著法令不確定性、標準不統一的困境,電池性能與 續航力一直無法有突破性的發展,加以市場操作失當,供應商、經銷商到目標消費者對 電動自行車的認知都愈走愈狹隘,迎接全球人口高齡化的產品,卻也衰老化。

折疊車:折疊車可收藏於室內且方便攜帶,對現代城市交通、住宅、單車失竊 率與環境問題的改善有極大助益,週休二日可收折於汽車行李箱出遊踩踏,成為新時代 的生活工具,因而市場需求有增加的現象。全球折疊車最主要的消費市場為日本,日本 折疊車的主要供應來源還是以來自大陸和台灣的折疊車最具價格競爭力。由於去年全球 經濟普遍不景氣,日本亦低迷,台灣折疊車總出口量較前年大幅衰退了66.5%,僅達 287,015輛,儘管如此,今年卻有不少新面孔的廠商投入折疊車的製造。

進入二十一世紀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快速而巨大的 變化迎面撲來,全球正經歷最劇烈的轉型與變動;相較於歐 美發展較成熟的國家,台灣面對的內外變化更加詭譎多變,兩岸長期潛在政治危險因素 未除,產業結構丕變及外移,營運成本高漲,加上國際景氣多重壓力,不論政府能力或企 業經營皆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身處其中的台灣自行車業在這股經濟轉型環流中, 自難免其外,四十年的自行車發展,尚未經歷如此徹底的經營環境變動,相信大家皆有 「當年環境都沒有現在糟」之危機感,若再以過去和今日的成就自得,來面對未來,不 僅不敷所需,並且是一種危險的心態,因為過去的軌道,不 能指出未來的方向,今天的成功不能代表未來的成長。

值此之際,大家冷靜地思考,時勢造英雄,處在危機之 中就是創造轉機的最佳時機,我自行車業唯有運用現今既有 的優勢,掌握國內外市場整體利基,加強產品品質與品級的 提昇,企業不斷自我革新,打破過去成功的迷思,堅持創新 與突破,如此「台灣絕對的競爭優勢」必然再造。

輪彥公司今日已成立了二十週年,期間伴隨著台灣自行 車業度過蓽路藍縷,披荊斬棘的歲月,也同享「台灣自行車 王國」美譽的頌讚,以她走在前面的經驗與現今的思維,足 以見證國內自行車業成長歷史,並亦融入自行車業之肢體中, 成為自行車業重要的夥伴。如其所言,「專精」為輪彥公司 的經營特色,秉持經營專業化、服務全面化、做法國際化為 營運方針,不僅集業界百家產品之大成,對各類自行車產品 規格、形象等廣告之登載,鉅細靡遺,充分扮演了自行車界 產品代言人之角色。同時經營觸角遍及醫療器材、文具禮品、 遊汽艇等專業雜誌,完全展現了全方位經營風貌。

近年自行車雜誌林林總總,百家爭鳴,誰能掌握專業資 訊,誰就是贏家,輪彥公司在眾多卓越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TBS」成為TBEA唯一背書授權的Official Guide,誠屬不易,在自行車專業代理雜誌中實具有指標之意義,在此特致恭賀 之意;深信輪彥公司面對未來多元化的需求型態,必是精益 求精,深切與自行車業互動交流,為客戶提供全球最完整之 資訊,促進國內廠商開拓國際廣大市場,期盼輪彥「TBS」與 我業界共同聯手,再創台灣自行車業絕對的競爭優勢,扭轉 乾坤,共締佳績。

常昌企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

今年是輪彥國際有限公司創建二十週年,阮素琴女士創 辦的《自行車市場快訊》十週年。值此,我表示熱烈祝賀。

近十年來我對《自行車市場快訊》幾乎每期必讀。她似自行車行業的氣象站, 通過她可以了解各主要產、需國家和地區的現狀和走勢;她是生產企業的順風耳, 廠長、經理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通過她能得知同業的情況和行業中新產品、新技術、 新材料的開發應用狀況;她是廠商之間的信息橋,通過展會和其它相關的報導,拉 近了廠商之間距離,擴大了廠商之間溝通範圍。通過十年的努力,《 自行車市場快訊》可以說是行業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刊物。

今年是馬年,中國人對馬情有獨鍾,馬年會給人們帶來好運,我衷心祝願輪彥國際有限公司和她創辦的《 自行車市場快訊》乘上千里馬奔向更高峰。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

用一顆充滿希望的種籽,播種於土壤之中,並讓它以無限的信心與毅力沖上地面,萌發成一顆幼小的嫩芽,再 以無微不致的照顧與灌溉,讓它能在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的環境中,慢慢地成長與茁 壯,我想這即是輪彥公司董事長阮素琴小姐與吳振標社長對於他們倆經營的文化企 業的最佳精神注解。

回想20年前開始的輪彥,經營者總是穿梭於每次大小的國際展覽中忙碌不停, 並行走各國深入探討全球各地的市場訊息,快速地提供所有的訊息服務於業界的好朋 友們,讓我由衷的讚嘆與感受這種勤奮不懈,對事業如此專精的表率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時間飛馳得迅速,轉眼間輪彥服務業界已有20年,快訊屆滿10年,適逢週年的慶祝,在此僅代表野寶公司全體 同仁表示十二萬分的祝福,願兩家公司永遠健康茁壯。

野寶自行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品牌價值至上

過去的品牌,通常是指一個商標(trademark),和啟印這商標的硬體產品 (tangible goods),但時代演變,品牌定義與力量都大幅擴大,品牌除了是商標,還 包含商標背後的專利、設計、版權等法定資產;品牌也不再只是硬體公司專利, 金融、服務、零售的品牌商已成為品牌世界新巨人;更重要的,品牌已變成一組 「價值體系」(sets of value),如果品牌價值可深植消費大眾人心,它便可以幫企業抵抗同價位、同材 質、同設計的競爭者。

在代工、製造表現出色極了的台灣自行車,為什麼不能有世界品牌。 強調研發與技術的太平洋林正義董事長一直很感嘆長期為人作 嫁,卻沒有一個產品是真正屬於太平洋的,林正義現在的願 望便是希望打造一台能走遍全球的車,掛上太平洋的品牌,讓 大家一想到這類產品,就會想到太平洋。

企業由產品、成本、生產力的競爭,已過渡到品牌價值的爭戰。想想歐美的 自行車大品牌,即使瀕臨財務不斷易主,品牌仍有一定的價值,品牌仍然屹立不 搖,甚至百年不墜。品牌比每個人甚至企業的生命都還持久。無數品牌推擁而出的 新品牌世紀,帶來了企業嶄新的品牌價值概念,也翻轉了企業所有的競爭規則。品 質的塑造、管理與經營,已成為企業的絕地任務。其中,Nike的出現是里程碑, 這家沒有一座機器設備、工廠與工人的鞋廠,僅僅靠著品牌經營,就讓全球超過5 億的青少年為之瘋狂。品牌至上,至於在哪裏製造的,who cares?!

台灣自行車出口統計1992-2001

年份

量(百萬輛)

值(美元)

1992

8.42

$973 million

1993

8.62

$1.04 billion

1994

8.75

$998 million

1995

9.06

$1.06 billion

1996

9.50

$982 million

1997

8.95

$873 million

1998

9.38

$897 million

1999

7.78

$760 million

2000

7.53

$821 million

2001

4.80

$536 million

台灣自行車上市上櫃公司一覽表

公司名

掛牌日期

承銷價

目前股價(4/1)

正新

1987/12/07

38

23.9

建大

1990/12/20

33

12.8

美利達

1992/09/30

48

10.45

巨大

1994/12/29

55

32

利奇

1995/11/14

33

6.5

川飛

1996/04/01

58

4.34

華豐

1998/06/04

37

8.7

日馳

2000/03/27

15

17.5

愛地雅

2001/03/28

13.5

16.9

中國是台灣品牌最佳練兵廠

多年來台灣壓低成本跟世界競爭,但現在大陸市場成本更低,台灣不再有贏 的條件,誠如巨大羅祥安總經理所言,不能再想自己有 削價的利基與空間,台灣應該跨出OEM、ODM,開始經營品牌,英語市場進不 去,但蓬勃中的中國5億城市消費市場,是醞釀台灣第一個品牌世紀的迦南之地。

中國現在是全世界目光的焦點,在這邊成功了,全世界都看得到。過去台商做全球 品牌,由於語言文化的疏離,不容易找到著力點,但在中國,雖然文化細節仍有不小的 差異,卻是最快進入世界的管道。根據北京名牌資產公司的調查,以家電為例,1995年 時,中國家電品牌數高達200多個,但到了2001年,常見的品牌只剩下20個,而且前5 大品牌的銷售金額,幾乎佔了近9成的市場。在中國打品牌的瓶頸不在於地方大,而是市 場差異性太高。光是價格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的消費者,他們也開始追求生活的品味。高 價不一定有用,但低價絕對是建立品牌的致命傷。品牌經營與代工經營截然不同,中國 拼價格的風氣比台灣更激烈,永遠會有更便宜的產品出現,一旦走上低價的形象,就很 難有翻身的機會。

台灣自行車出口值與量(1992-2001)

台灣自行車出口量去年首度跌破750萬輛,創10年來新低,預估今年也將不超過500萬輛。 台灣已失去低價產品大量生產的競爭力,提升無形競爭力是普遍認同的改造途徑。

十年來,全球自行車產業的變化很大,在競爭激烈、瞬息萬 變的市場,唯有掌握資訊與速度的人才能成為贏家!而掌握全球 產業的脈動與產品的趨勢的資訊,更是業者開拓商機、先馳得 點的必備條件。

十年來,輪彥公司出版的自行車市場快訊雜誌 ,始終扮演台灣自行車業最專業用心、最迅速確實的資訊傳播角色!詳盡確實的報導全 球自行車界的最新動態與趨勢,不但讓業者能迅速掌握各市場最 新脈動、新產品的設計走向、國內外大廠的新動向、國際展會的 全貌、新技術的研發等資訊,更讓業界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掌握全球商機。

一步一腳印,多年來輪彥公司對自行車雜誌的執著堅持與專 業用心,十分令人敬佩!而自行車市場快訊雜誌也成為台灣自 行車業者多年來唯一一本的中文最佳資訊利器與充電刊物!

祝福輪彥公司20週年暨自行車市場快訊雜誌十週年快 樂!也期許自行車市場快訊雜誌豐富確實的內容報導與資訊提 供,能讓業者資訊永不落人後,並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光陰荏苒,眼看著已邁入2002年,在大家歡喜迎接新年度來臨的同時,對於輪 界而言,更有值得大家欣喜的兩件事,那就是一直伴隨著輪界成長的 輪彥國際有限公司創立20週年,以及由輪彥國際有限公司所發行的 自行車市場快訊雜誌發行10週年慶。

輪彥國際有限公司對於輪界的莫大貢獻是大家不容置疑的,從早期的紐約展、莫 斯科展到近期的Eurobike展、墨西哥展、米蘭展、Interbike展等國際大展,輪彥完善且細心的 規劃展覽事宜,同時帶領台灣廠商出國參展,協助台灣自行車業界走入國際市場, 提升業界形象。其所發行的自行車市場快訊雜誌更是扮演著台灣自行車業最專業 用心的資訊傳播角色,迅速且詳實的整合全球自行車業最新動態與趨勢,讓業者能 迅速掌握各市場最新脈動、新產品的設計走向、國內外大廠的新動向、國際展會的 全貌、新技術的研發等資訊,讓業界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掌握全球商機。多年 來輪彥的辛苦耕耘及不斷的自我成長,展現出的成果是有目共賭的,輪彥的努力也 受到自行車輸出公會TBEA的肯定,其所發行的Taiwan Bicycle Source(TBS)是TBEA唯一授權指定的Official Guide,而他們的奉獻更為業界站上國際舞台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欣逢輪彥國際有限公司20週年慶及自行車市場快訊 發行10週年慶,在此特致虔誠的賀忱。

祝福輪彥國際有限公司

事業蒸蒸日上 鴻圖大展

橡膠公會理事長

輪青會理事長

建大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品牌認知與品牌認同並重

在美國行銷專家談到品牌時,他們談的是品牌認知(brand awareness)與品牌認同(brand recognition)。但在台灣,廠商常將這兩者認為是品牌知名度。好像名聲愈響,就可 以賣得愈好。暢銷品牌有的不只是知名度,還包括消費者對其品質的了解與認可。因此, 在產品品質沒有提升之前就貿然掛上品牌,不但對產品的銷售沒有幫助,反而只有傷害。 韓國現代汽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代汽車本身缺乏關鍵零組件的製造能力與技術, 但又不甘只做汽車代工。它在美國砸下上億美元的廣告經費,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原 來消費者只知道有一部小車子的品質不好,但是並不知道是什麼品牌,可是在現代汽車 砸下大筆廣告費後,大家都知道那部車子就叫「現代」。

百年瑞士、少年台灣

提起勞力士、SWATCH、Cartier、雀巢等耳熟能詳的品牌,大家馬上就想起瑞士。瑞士 產品的國際知名度很高,與其高工資、高所得不相上下,但高勞動成本卻絲毫沒有削減瑞士 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瑞士與台灣企業有許多共通處,都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體,提到勞士 力、SWATCH、Cartier,大家馬上聯想到瑞士,這是瑞士用三百年時間才建立起自己的國 際地位。百年瑞士、少年台灣,台灣自行車產業以製造起家,較重視生產,對於品牌形象的 打造工程才起步不久,除了Giant馳名國際、30年有成,其他品牌仍需努力。

在生產價值鏈裡,由研發、生產、製造、配送、行銷到品牌經營這一字排開的光譜上, 首以「研發」與「品牌」的利潤最高,能掌握這兩大利器的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媒體的拉力與通路的推力

品牌的行銷不是品牌的戰爭,而是通路的戰爭。你有沒有辦法讓產品廣受消費者接受, 才是重點。只有掌握通路,品牌形象才能往下落實,真正與消費者接軌。宏碁電腦當初在美 國打品牌時,其目標也是如此。但是要建立代表大眾的品牌,需有兩個因素:媒體的拉力與 通路的推力。就媒體的拉力而言,宏碁不能算是失敗。但是就通路來說,宏碁是失敗的。因 為宏碁的電腦無法進駐大型賣場,產品流通率低。此外,進行品牌行銷時有兩種策略:如果 你的競爭優勢是在產品價值,也就是說你的生產成本與同業差不多,但是你的品質領先同 業,你就可以透過媒體的拉力,訴諸消費者。但是如果你的產品價值沒有比別人高,但是生 產成本比別人低,你可以把生產成本回饋給通路。不用大打廣告,透過通路的推力,產品一 樣可以推廣。

全球化與網際網路的興起,讓資訊更快速透明,也讓企業的結構組織面臨挑戰,企 業與企業間的溝通往來更快速頻繁。反而是進入了比速度、品牌、客戶互動及合作關係 的無形資產競爭時代。

過去10年的變遷,在產品方面的變化,除了避震系統與技術從摸索到成熟,使全避 震車逐漸成為市場領導者外,觀察近年來的歐美展,不難發現自行車產品的同質性愈來 愈高,這也是業界向上成長的一大隱憂。除了要加強研究開發的能力、追求異質化的產 品設計,建立品牌知名度也是另一個提升競爭力的方式。

堅持夢想 做好自己

欣聞輪彥創立二十周年、自行車市場快訊十週年,特此慶賀,並祝社運鴻 圖大展,逆算十年前,正當台灣股市熱潮已近尾聲,而日本的連續十年好景氣也已 落幕,緊接而來的是國際間接連的泡沫化經濟,並面臨前所未有十年寒冬,在這段 期間,有的企業追逐更廉價的勞力市場,而赴東南亞或大陸投資,有些卻記取前車 之鑑的教訓,謹慎的投入每一份心血,用在有效的經營管理與創新研發設計 上。不管策略如何,都是爭取生存的各種考慮,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否 愈接近自己的理想邁進,是不是愈能夠扮演好自己想演的角色,否則就是隨 波逐流、靠運氣,而終將被時代淘汰而已。

輪彥在這段期間,伴隨著自行車產業一起成長,並定期提供豐富而最新的國際 資訊,讓台灣的自行車業者在面臨抉擇時,有更完整而較客觀的考量依據,並從 長期的訊息交流中,起到了修正觀念的功能;在對於外國客戶方面而言,TBS更是 一個有效的產品訊息來源,居中扮演仲介的角色,也替刊載於上的企業主接到可觀 的訂單。

無論從輪彥的成功,乃至於台灣自行車產業所爭取到的國際地位,都有以下的 共同點:1. 要有所堅持 2. 要有夢想。

相信有了這些再配合正確市場政策與有效的知識管理,定能再度放出Made in Taiwan的能量。

RST達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十年了,不算短的歲月中,很高興台灣的業界仍存在著一本屬於自行車的雜誌,這 是令人感到高興之餘,對於輪彥公司的勇氣及毅力更感到欽佩!最重要 的是,這一本magazine正代表了台灣的驕傲。

台灣雖然也是自行車大國之一,但很可惜的是只屬於生 產大國,並未具備相對應有的豐富的自行車文化,十年前,當輪彥要辦此雜誌時, 我立刻予以刊登廣告,雖然僅是微盡綿薄之力,但卻代表我對此 自行車市場快訊以及其開創的精神絕對肯定及支持。

而開始乃以自行車產業為主,但內容又包括了翻譯來自 海外雜誌的文章,令人如獲至金。而隨著自行車運動的人口增加,輪彥 公司配合市場的需要,開闢屬於騎乘者即消費者的內容,在在的使得這本 自行車市場快訊內容愈加充實,既會涵蓋世界性的報導,亦具休閒,而自行車 雜誌正需要這樣專業的內容。

當我們看到歐美國家自行車文化之興盛,從他們每個月形形色色的自行車 雜誌的出版,自行車大賽舉國上下莫不熱衷,而得到冠軍者更成為民族英雄,他們對於自行車 的投入,從運動科學、訓練、休閒......到商業、環環相扣,我想這大概就是一種 「偉大」吧!我真希望在有生之年,台灣可以列入這種「偉 大」之林。而這必需靠大家的努力,結合大家的力量方能成氣候,而輪彥 自行車市場快訊多年來,默默的在扮演這個推動者的角 色,台灣需要像這樣的媒體,在此恭賀市場快訊雜誌十年有成,更希望它能繼續發揚光 大,讓台灣驕傲!

天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新材質與新技術的突破

這十年,除了避震車崛起之外,在材質運用上,從最早的鐵到鉻鉬鋼、再到鋁合 金、複合材料、鈦合金以至近年的鎂合金材質的發展,輕量化成了產品在設計上最高中 心指導原則。鋁合金的發展到現在已有將近11年的歷史,野寶李有義總經理表示,發展 新材質對台灣自行車業的永續有絕對的影響力,所謂的新材質,不必一定是要找到另一 個全新的金屬,只要是新配方,在剛性、輕量上有所突破,都算是新材質。

李有義談到,鋁本身是一種合金,台灣在這方面的發展上仍有很大的著墨空間,因 為遠優於6061Al與7005 Al的鋁合金配方材質,我們都仍未運用,甚至在鉻鉬鋼方面, 過去我們也未全力去發展不同合金鋼的新配方。至於鎂合金,非常適合用於壓鑄品,對 於輕量化更是一大突破,亦是業者另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在技術發展方面,從最早的熱壓鋼板到冷壓鋼板、氣焊、MIG到TIG,台灣在技術 的突破上有目共睹。李有義表示,整合式車架設計與技術是近年來的一大突破,未來, 走車架與零件整合一體式的設計、追求輕量化與外觀流暢度,是一大趨勢。今天,台灣較弱的一環, 反而是工業設計以及美感的養成。未來,在產品設計上,如何整合流線、人體工學、氣體動力學以及 外觀美化,是台灣自行車業者努力的方向。

購併品牌的國際觀

購併、策略聯盟這十年來在業界十分活躍,國外大品牌三天兩頭經營不善易主,成了家常便飯, 企業會消失、易主,但品牌歷久不衰成了不爭的事實。

購併品牌對台灣業者是一項新興運動,因為大家體認到要自創品牌實在是一項曠日耗時又燒錢的 浩大工程,還不保證一定打得出名堂,因此,購併成了另一條捷徑。從世同買下Haro、美利達投資 Specialized、日馳購併百年老店Sturmey Archer、卜威買下Mountain Cycle等,不但檯面上的購併案愈來愈多,鴨子划水、不動聲色的廠商也不少,未來,全 球知名品牌可能大部份會掌握在台灣人的手上,這何嘗不是一項值得驕傲的記錄。

5年前,巨大劉湧昌協理曾感嘆,過去在購併國外品牌,其實台灣有很好的優勢與機會,卻都沒 有把握住,如今,劉湧昌還是提出相同的看法,不管是之前Schwinn的易主與最近RockShox的事件, 台灣廠商沒能合作共同買下,都是一大遺憾。裹足不前的原因牽涉到企業的格局、國際觀,以及決心 與認知不足,再者便是業界的團結度不夠。

走過這10年的大環境快速變遷,台灣自行車業以更多元靈活的面貌面對全球化的競爭。除了積極 品牌行銷與轉型、重視研發創新、培養國際觀與國際化人才,通路的掌控更是刻不容緩。台灣必須成 為全球創新自行車與名牌自行車的代名詞,才能繼往開來,穩健邁向下一個10年。

台灣自行車不會死,只是一時頓挫。我們深信,今年會是台灣自行車業另一個成長 10年的開始,成長的軌跡,絕對與來時路迥然不同。如何再成長? 每個人的條件跟優勢不同,你要自己找答案。

<圖片來源:德bike雜誌>

自行車市場快訊創刊10年來,以其專業、廣博、深入淺 出的內容,使大陸的業界對自行車及行業的相關知識和資訊更 為豐富,惠我良多。

賀自行車市場快訊創刊十年有成!

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 總經理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競爭白熱化的市場,企業要能立 於不敗之地並且永續經營,除了研發、創新、人才培訓與良好 的企業管理技能外,資訊更是今天台灣自行車業之所以能有如此活力和競爭 力的關鍵。輪彥公司在自行車資訊的提供上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 自行車市場快訊這份專業刊物更是我每期必讀的重要資訊,因為有 它,所以能洞悉全球自行車業動態,10年來,它是我經營上最好的良伴。

感謝輪彥公司的用心,也祝福自行車市場快訊 在未來的十年能更成功。

清豪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十年來,自行車市場快訊已成為一本所有華人自行車業必讀 的刊物!

豐富完整的內容,總讓業者不用出遠門,就能夠獲取全球最新的自行車 訊息。

自行車市場快訊多年來一直是台灣自行車業唯一的一本 專業刊物,感謝輪彥公司對雜誌的執著與對自行車業的服務熱 忱,業界才能一直有豐富的資訊源源不斷的注入!快速成長,成 為全球最成功的供應者。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一本專業雜誌而言,卻非 常的難能可貴!

祝福自行車市場快訊雜誌十週年快樂!也衷心希望這本雜 誌能夠繼續陪伴台灣自行車業邁向未來的每一個十年!

祥力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SRAM 亞洲區總經理

十年市場快訊春風

惠我良多共勉共勵

廿年輪彥公司樹雨

根流台灣著墨中原

2001/2000年1-12月台灣自行車主要出口國家比較

 

2001年

2000年

增/減

2001年

2000年

增/減

 

數量(輛)

數量(輛)

(%)

金額(US$)

金額(US$)

(%)

北美自由貿易區

(NAFTA)

1,416,921

2,708,338

-47.68%

175,573,952

282,486,040

-37.85%

美 國

1,301,335

2,580,458

-49.57%

150,835,435

256,514,605

-41.20%

加拿大

96,636

111,349

-13.21%

23,050,571

24,554,063

-6.12%

墨西哥

18,950

16,531

14.63%

1,687,946

1,417,372

19.09%

 

歐盟(EU)

1,613,420

2,331,462

-30.80%

195,031,897

314,491,812

-37.99%

荷 蘭

196,180

441,289

-55.54%

37,642,405

67,373,228

-44.13%

德 國

273,874

492,642

-44.41%

38,825,608

73,398,198

-47.10%

西班牙

14,578

28,736

-49.27%

2,115,270

3,872,981

-45.38%

英 國

531,666

514,002

3.44%

45,594,641

59,930,076

-23.92%

法 國

68,546

103,582

-33.82%

5,163,696

14,068,668

-63.30%

義大利

30,309

49,920

-39.28%

4,781,184

7,446,299

-35.79%

比利時

183,794

236,533

-22.30%

35,008,799

42,887,743

-18.37%

丹 麥

47,098

97,327

-51.61%

5,685,550

11,313,011

-49.74%

葡萄牙

9,692

11,925

-18.73%

491,583

1,002,132

-50.95%

希 臘

28,921

37,864

-23.62%

789,302

1,302,172

-39.39%

愛爾蘭

9,998

19,802

-49.51%

741,532

1,269,389

-41.58%

盧森堡

10

699

0.00%

1,567

154,415

0.00%

奧地利

15,002

42,488

-64.69%

2,135,157

8,578,139

-75.11%

瑞 典

173,625

170,990

1.54%

12,938,135

15,504,466

-16.55%

芬 蘭

30,127

83,663

-63.99%

3,117,468

6,390,895

-51.22%

 

歐協(EFTA)

177,975

194,766

-8.62%

29,216,013

37,314,181

-21.70%

瑞 士

46,323

74,293

-37.65%

11,665,575

20,209,006

-42.28%

挪 威

125,955

118,451

6.34%

17,068,046

16,921,539

0.87%

冰 島

5,697

2,022

181.75%

482,392

183,636

162.69%

列支斯敦

-

-

-

-

-

0.00%

 

主要國家

1,226,975

1,814,753

-32.39%

106,823,343

149,128,020

-28.37%

日 本

1,082,864

1,561,596

-30.66%

87,225,866

121,378,484

-28.14%

阿 聯

19,276

32,751

-41.14%

935,286

1,470,505

-36.40%

巴 西

1,286

4,880

-73.65%

328,797

335,365

-1.96%

阿根廷

4,591

18,644

-75.38%

605,694

2,157,446

-71.93%

智 利

13,917

15,793

11.88%

697,109

1,316,972

-47.07%

澳 洲

67,300

124,199

-45.81%

13,304,296

17,682,597

-24.76%

以色列

30,104

39,980

24.70%

2,534,030

2,577,534

-1.69%

波 蘭

7,637

16,910

-55%

1,192,265

2,209,117

-46.03%

 

其他國家

360,857

485,031

-25.60%

29,544,878

37,940,232

-22.13%

總 計

4,796,148

7,534,350

-36.34%

536,190,083

821,360,285

-34.72%

CCC CODE: 87120090004 (Other Cycles)
其他類自行車的統計數據
2001/2000年
1-12月

2001年

2000年

增/減

2001年

2000年

增/減

 

數量(輛)

數量(輛)

(%)

金額(US$)

金額(US$)

(%)

總 計

799,717

1,343,658

-40.48%

62,836,684

87,982,618

-28.58%

全球化時代裡的競爭本質分析架構:
以有形資產的競爭力和無形資產的競爭力簡略劃分。
過去是有形資產競爭為主的時代,現在是無形資產競爭的時代。
有形資產的競爭力是:土地、勞力、資本,規模、產能等具體事項。
無形資產的競爭力是:品牌、創新、研發、客戶關係等無形、抽象事項的綜合。

命題/論據


一、有形資產的競爭力
  1. 台灣自行車廠商的有形資產,大部分是過去努力來的血汗錢。
  2. 而這些有形資產在過度供應的飽和市場的割喉削價競爭、盲目投資的三方惡 性循環中消耗、流失。
  3. Oversupply的時代,有形資產的消耗不只是製造商本身在消耗,客戶、買主也在幫你消耗。
  4. 有形資產被別人應用,同時也被別人消耗。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裡,贏家最少化的法則下,有形資產競爭是一種淘汰殊 死戰,oversupply秩序重整下,非死即活的零和遊戲。
  5. 全球化經濟體系裡,有形資產的零和競爭,代價比無形資產的競爭來得大。
  6. 過去台灣自行車廠商主要進行的是有形資產的競爭。而過去有形資產的競爭 裡,台灣自行車業的成功,還是在於背後的無形資產的發揮。
  7. 現在許多台灣廠商仍進行著有形資產的競爭。在大部分的自行車製造國都失 去、不掌握生產條件時,台灣廠商是和台灣廠商彼此進行有形資產的競爭, 或說自相殘殺。
  8. 製造面的有形資產競爭造成供過於求,oversupply會導致清理戰場的市場大淘 汰,重建市場秩序。短期內沒有新興市場消化這些過度供應產品,傳統的自 行車消費市場的需求也有退化的趨向。市場大淘汰,是台商彼此的大淘汰。
  9. 有形資產的競爭模式仍會存在,但是最終結果是少數贏家的極端狀態,而且 是非台商容易複製、追趕和對抗,並且加入淘汰台商的競爭模式。
  10. 以有形資產競爭的台商仍會存在,但培養無形資產、有效運用無形資產者是 淘汰中的存活條件。
  11. 有形資產競爭模式仍會繼續存在,但和無形資產競爭者面對的是不同的目標 市場,不一樣的市場階層。
  12. 在全球化經濟體系裡,沒有有形資產競爭力的廠商,可以仰賴其他的技術操 作,形成有形資產的競爭條件:規模、產能和資本等。而方式是透過結盟、 合作網絡的構成,結盟、合作包括製造商和製造商之間,以及製造商和客戶 之間等。
  13. 有形資產是無形資產的基礎;無形資產是擴大有形資產的利器。
  14. 台灣廠商在有形資產競爭為主的時期裡,30年來累積了許多無形資產的競爭 條件:經驗、開發能力、快速反應、中心衛心工廠的配合度、小團體的合 作。
  15. 持續有形資產的消耗戰,削弱了台灣廠商由有形資產競爭進階到無形資產競 爭的基礎實力,更靳喪了台商快速由有形資產競爭,跨進短形資產競爭的契 機:在有資本和能力購入品牌和通路時,並沒有切入;在供給這一方破壞重 整,需求端的市場進入震盪整合的時期,已經沒有固定、活性資本投資、購 併品牌和通路。而惡性循環只徒然增加由有形資產競爭跨進無形資產競爭的 困難度。

二、無形資產的競爭力:

  1. 有形資產的競爭時期之所以成功,是贏在背後的無形資產的操 作。
  2. 有形資產是無形資產運作的基石,無形資產是有形資產發揮效用 的關鍵。
  3. 台灣沒有腹地和內銷市場為後盾,自行車業者是服務世界的。過 去以有形資產的競爭服務世界,全球化的時代裡以無形資產的效 益服務全球自行車業界。
  4. 台灣在有形資產競爭時代,已經開始以無形資產服務世界自行車 業;現在必須進一步開拓、再發揮更多的無形資產面向,服務全 球業界。
  5. 過去三十年來台商的自行車製造經驗裡,有豐富的無形資產,並 且在近十年來都有意識到朝無形資產競爭方向提升,但並不是普 遍性地整體業界都強化、發揮及掌控了無形資產競爭的要領。
  6. 現在過度供應的市場飽和情境裡,台商於有形資產上承受極大的 壓力,卻以無形資產競爭的機巧,實質進行有形資產的競爭。在 其他國家都不掌控生產條件的形勢裡,低生產成本地的自行車製 造新進者,威脅著有形資產競爭為主的台商。
  7. 無形資產競爭的時代裡,規模、產能、甚至通路等只是技術問 題,可以靠一些手段來達成。所以無形資產的競爭模式,是沒有 大資本、大規模的小公司都可以進行的競爭。
  8. 無形資產競爭的進入是低財力、人力和公司規模門檻的,但是別 人模倣、複製和學習,卻是高門檻的。
  9. 有形資產是客戶可以消耗得了的,無形資產是客戶仰賴的。
  10. 有形資產是被客戶、價格主宰的,無形資產是主宰客戶的滿意度 和品質的。
  11. 有形資產競爭裡,廠商忙著當最大的,無形資產的競爭裡,廠商 不當世界最大,要做世界最好的。
  12. 有形資產是抓住短期大客戶的,無形資產是掌握長期小客戶的。
  13. 有形資產是以有形資產討好客戶,成為養壞客戶,反客為主拿來 做為討價還價條件;無形資產是以無形資產和客戶成為生意好夥 伴的。
  14. 有形資產是服務市場金字塔底部的,無形資產是服務金字塔頂端 的。
  15. 有形資產競爭是必須往成本低的地方不斷遷移的,無形資產競爭 是在哪裡都可以適存的。

三、台灣自行車廠商已經進入了以有形資產競爭代價太大、風險太高的情境;台灣已經沒有大量生產廉價品的條件和必要性;台灣不是以量服 務世界的自行車大量生產地,不再是自行車「量」的王國,自稱王國的心裡快活也不具意義;台灣自行車業進入了必須以無形資產掛帥的時代, 開發世界最先進的自行車產品的時代,因為長久以來,台灣自行車業服務世界,buyer的水準有多高,台灣自行車業者的水準就有多高,而能夠 如此,都是背後珍貴的無形資產所致。

四、在無形資產競爭的時代裡,台灣可以嘗試透過兩大系統做為前進動力:

1. 技術發動機:讓業界持續突破技術瓶頸的系統。

2. 智庫:讓整個業界耳聰目明的策略與戰略、幕僚系統,研究、指引研發、技術動力的方向。

從不起眼的家庭式工業一躍而成為跨國經營的現代化企業。台灣的自行車工業 一路走來將近40年,已經取代歐洲、日本而成為全世界舉足輕重的設計與製造王國。 無論是整車或零件,無論是輪胎或座墊,台灣均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產中 心。而如今更有多家公司致力於拓展其國際規模,除了在中國大陸及鄰近東 南亞國家設置生產基地、擴充生產規模外,也加強其行銷策略,提高品牌形 象。海外行銷據點的設立更拉近了與客戶的距離,提供更直接的服 務,可謂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

在這40年來的發展中,除了業者自身的努力以及提升以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 本地媒體對於台灣自行車工業所作的努力和貢獻,尤其在資訊的傳播以及形象的提 高更有著非常大的助力,還記得早年,當自行車工業尚在萌芽階段,當大多數剛出 道,仍具濃厚鄉土氣味的小工廠老板仍以生硬有限的外語摸索與國外客戶應對之道 時,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設計、行銷、廣告、國際分工等道理。外國的專業雜誌對台灣 自行車業界的報導直如鳳毛麟角。然而這個時候,卻有一批默默的文化工作者,憑 其決心、毅力和執著的專業態度,契而不捨地將台灣自行車業的發展,一點一滴的 呈現在從台灣出版的專業刊物上,讓全世界的讀者有機會瞭解到我們工業蓬勃發展 的概況,並且也提供諸多國外市場的訊息,不論業者動態、市場變化、新品設計等, 諸多的資訊讓出國機會在當時仍然不多的業者有了充實自己的機會,並促而學習茁 壯。個人認為輪彥公司在台灣自行車業的發展有著它不可抹滅的貢獻。

對於長期居住於國外的我,輪彥國際公司所出版的 自行車市場快訊一直是我長期最盼望的精神食糧。在阮素琴總編輯 的精心策劃之下,快訊一直維持著它特有的風格以及豐富的內容。在一群具有專業 素養的採訪群和編輯認真而嚴謹的工作之下,自行車市場快訊 一直是以精闢扼要的內容,兼容並茂的圖文以及詳實正確的 報導深深的吸引著我,成為我和台灣自行車工業間不可或缺的橋樑。而快訊英文版 的發行更進一步提供給台灣業者一個國際揮灑的空間,讓全世界從事自行車商業有 關的人士有一個直接認識我們自行車業界發展和動態的刊物。這對於促進台灣自行 車工業的發展絕對有著莫大的無形助力。兩年前輪彥公司更率先推出全球第一份中 文自行車電子報,不但符合e世代的潮流與需求,且更迅速地將迅息展現在讀者眼 前。然而輪彥公司一貫的企圖心還不止於此,一份給國內愛好騎車活動消費者的雜 誌「單車誌」及其電子報更是在月前正式發行。這種從市場雜誌到消費者雜誌全部 涉獵的作法在國內可謂創舉,他們的積極及創造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輪彥公司成立20週年,以及市場快訊發行10週年 的前夕,該公司發行的TBS(Taiwan Bicycle Source)更獲得自行車公會肯定,並授權為台灣自行車輸出公會 TBEA唯一認定背書的台灣對外統一窗口,可以說是「實至名歸」。本人衷心希望輪 彥公司能精益求精,不負業者的期望。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之下,能將其期下擁有的 刊物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求進步,和台灣的工業界一樣朝向世界第一流刊物的目標 前進。我深切祝福快訊和單車誌將來都能成為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專業雜誌,一起將 我們的自行車工業推向全球第一。

Kenda USA建大工業美國分公司 副董事長

欣聞自行車市場快訊歡度十年歲月,業績蒸蒸日上,同業鼎力支持,齊 鼓同賀。回想它,曾為台灣自行車業拓荒,亦為台灣自行車資訊的前導,經年 默默耕耘,勤為業者服務,無畏辛勞,無怨無尤。今日,歷十年荏苒,吾等除 道賀外,內心誠摯感謝,多年來它曾帶給我們無限的省思和激勵。發行人阮素 琴在每期發刊中,常用前人的智慧,以「編者的話」提醒著大家,要學習見著 湖邊大樹的影子,找尋迷宮中的星星和體驗沙漠中的玫瑰等,期望所有業者能 在積極創新和激烈競爭之中,建立自我思考和掌握自己的法寶,也要懂得如何 規劃未來策略和堅持永續經營的原則。尤其,她也長期觀注產業的起伏迭落, 常施以「贏家非天生」的親身體驗哲理,融會貫通了我們在市場快訊中感受 的千變萬化,讓我們更明瞭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真理。又以「做好自己」和 「旅遊記事」的人文素養,與業界分享所得。

長期以來,吾等認為「擁抱改變」是十年市場快訊的歷史寫照,它在知識 經濟時代中掌握到了時間和空間、行銷方式、消費者行為、經營管理和經營策 略等知識的各種變化,以它最具核心的自行車專業理念,專注在自行車領域, 以無疆界的概念,發展數位科技,達到高附加價值的標竿-Bike Market Update和 Cycling Update的定位和策略。在這段掌握變化的激流中,吳振標社長是個思緒清 晰和反應敏銳的領導者,他常以虛無的自我,引導旗下的年輕人,自我掌握才 藝、創意和技能,採取集思廣義的群體運作,共同界定、創造、組成、定格、 儲存、共享和運用等各型各類的資訊和知識,才有能力系統化地編出十年市場 快訊,不但使它成為膾炙人口的一本雜誌,而且也是自行車業者長期不可或缺 的資訊糧食。最近,更讓人稱奇的是,十年市場快訊居然掌握 到 e 化時代的先鋒,陳柏如副總編輯的睿智,處處掀起了 e 世代的潛力,由理性到非理性的思考,由感性到創新的沉思,無時無刻不在往 前瞻的經營哲學裏琢磨,讓人回味的專欄與特別報導,常常發出曙 光,指點大家的迷津。然而,她總是不為滿足,仍然謙虛親切 地向前走著,虛心學習,向前輩討教,勤於思考創作,兢兢業業地要繼續創造 出一本更專業的「自行車市場快訊」和「單車誌」,用心服務業界,讓未來的 台灣自行車業更前瞻,更有眼光,更有前途。

十年市場快訊,終年陪著我們,讓我們從無限的無,凝聚小小的意念,進 入了無窮的思考,經歷不斷地揣摩,完成了有形的實體。缺了它,我們猶如斷 線的風箏,再也無法掌握所有的資訊和動態。因此吾等期盼未來能再透過它, 繼續串起台灣自行車業無限的整合,不論從人、資訊或是有形的能量,我想一 定可以再創出無限的資源,共同啟動台灣自行車業無以倫比的專業競爭力,同 時開拓我們的胸懷,展現最大的包容力和思考力。最後,再次謝謝輪彥公司的 全體同仁,您們讓十年市場快訊活化了,也生動多了,祝福您們!

財團法人自行車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