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創新獎評審感言

 

文◎廖本彰


2002年台灣創新自行車暨零配件複選已於2月26日落幕了,來自台灣十八家成車廠的評審委員們,當天在大會 嚴謹的安排之下,以專業的個人技能和獨立的判斷能力,小 心翼翼地選出他們心目中的創新產品。

今年的評審比賽,已進入第六個年頭,當想起每年經由 這個比賽優勝的產品,不但在台北國際自行車展會上為自己 生輝,也會跟隨著國際自行車展會為台灣爭光,就會讓這一 群默默耕耘的評審委員們深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六年 了,雖然各個早已是公司的產品經理、企劃經理、品管經理、開發經理或設計經理,但 是經歷了這幾年,現在大家都顯得更有鑑賞的經驗了。

記得每年評審時,主席都會再三地提醒大家要牢記在心 的評分標準,產品要有技術和設計的創新性、功能和市場的 實用性、環保概念和價格成本的經濟性及品質管理和檢測過 程的安全性等,而且也不要忘記評審的宗旨是為積極鼓勵台 灣自行車廠商研究開發新產品,以促進產業升級。其實,多年來的經驗,大家早有一把 尺,如何下筆,責任重大,心裏有數。

永續創新的價值

創新的價值是永續知識的競爭力,它是介於「無」與「有」之間的哲學領域,也是 一種產生的過程,這是評審委員們常常討論的重點,看來似 乎可以感覺,但是又無法說得絕對,總是在它發生時,看誰 是受到最多數的省思和回響,就是贏家。

常有參賽者問起我們,能否用一種量化或數化的標準來 衡量創新的作品?其實也沒什困難,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 堅持從質的方面深入,找出更高價值的東西才是創新的重點。譬如,讓我們來回想2002 年創新的作品,成車有三折式休閒車、立管伸縮折疊車、超 靈敏式避震車、踏步式自行車、Prodigy休旅車和現代舒適 車等,零配件有貝爾傳輸系統、碳纖曲柄、免保養鏈條、豎管避震前叉、快拆式調角立 管、內變花鼓、分離式變速握把、Dual Drive變速握把、鼓式剎車花鼓和幽浮輪等。基本上,這些產品看來都具有創新 的優點,但是在整體評分標準上,各個評審委員會再考量該 產品創新的工程和作業程序的深入程度,尤其考量它所牽涉 到的系統範圍到底包容有多大,以整車的系統創新設計來說,若考量到市場消費者的定 位所設計的整體創新車種,絕對優於僅由車架方向思考或由 其他零配件方向思考所完成的創新成車。

因此,常有參賽廠商因已獲得某方面的發明,想要利用 到自行車的創新,也很想改變傳統自行車的特性,工程雖小,但自認創新極大,這種觀 念我們很認同,但在整體評比時,所有委員共同的決定分數 卻不高,其時這樣的結果並不表示它沒有創新的價值,我們 只能說至少它已通過被認可創新的價值,只是在現實整體比 較上輸了些,我們也一致鼓勵它不要氣餒,希望它未來更具 有創新的勇氣和激發更有價值的另類思考。

為台灣自行車提升競爭力

多年評審比賽中,創新常被用來認定是專利和發明的產物,因此也常有廠商以專利 和發明掛帥,而抹煞了創新的價值和定位。其實,專利和發 明僅是由「無」到「有」的產生,只要它被本行業及他行業 都認定是新的,就具有資格了,不用再去考慮系統的展開和未來對市場的影響力。相對 的,創新的範圍極廣,可以從各個角度展開,展開的系統也 可由創新者的思緒逐漸擴大,如現任自行車輸出同業公會理 事長曾鼎煌先生一直想把創新界定為新材料、新功能和新用 途等3N產品的創新,就是希望把角度鎖定在這三方向上,再展開系統,達到創新的目 的。因此,在每次創新的評審中,可以看出牽涉的評比技能 是多元化的,它包含了市場、企劃、設計、製造、品管和管 理等專業知識,而且也必需聚集多位評審委員,一起集思廣 益,採取最佳化的認定,才會得到最客觀的結果。絕對不能 像專利和發明,大部分是經由個人審查通過,公告無異議後,就正式地公開為智慧財產 權。因此,自行車輸出同業公會每年也用心良苦,在理監事 會上提出議案,決定每年具有評審資格的十八位委員,由理 事長帶隊授命,從事每年一度最具挑戰性的創新評選比賽, 為台灣自行車紮根,為台灣自行車提升競爭力。

最近,知識經濟的概念風潮迭起,我們都面臨了差異化 和創新的壓力。雖然人人都在創新,但是真正慶幸的是每年 在台灣都有一個極佳的機會,讓所有的創新產品提出來,透 過一些標準,找出精緻的作品,大家不在乎輸贏,藉由這個創新活動,讓台灣自行車的 創新機制動起來,只要這個機制有了,未來台灣自行車自然 更有機會,更有永續絕對優勢的空間。 

作者廖本彰為台灣創新自行車暨零配件甄選評審主任委員也是自行車研發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