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研發中心董事長暨愛地雅總經理

張鴻加談自行車的經營

圖、文◎陳柏如


張鴻加總經理表示,唯有創造差異化的產品與管理,台灣自行車業才有生存的空間。

自行車研發中心總經理廖本彰(右)代表與德國TUV Rheinland Taiwan總經理Ralf Scheller(左)正式簽約聯盟。

年甫接下自行車研發中心董事長重任的愛地雅工業總經理張鴻加,對台灣自行車如何根留台灣,有一 份深切的使命感。

張鴻加董事長表示,由於傳統自行車的發展與技術已面 臨瓶頸,不但企業需要轉型升級與e化,自行車研發中心更 是責無旁貸。當愈來愈多的廠商往大陸設廠,台灣的定位與 發展方向更顯得重要,配合兩岸分工的定位,台灣唯有以創 造領先流行且具差異化的產品,才能真正提升競爭力、鞏固台灣在高級自行車領域的領 導地位,進而根留台灣。

多元發展 服務全球台商

在提升產品功能與創新研發技術上,自行車研發中心一 直扮演協助業者研究開發、提供技術諮詢與檢測產品的輔助性 角色。為因應轉型升級以及台商海外設廠的現況,自行車研發 中心亦擬定兩大新發展方向:

1.跨產業的多元化發展:除了自行車的研發,亦積極跨入電動 自行車、運動器材、醫療器材、復健設備等多元化的產品研發領域,積 極與業者合作共同開發具未來性的潛力產品。

2.擴大服務範圍:原本以服務台灣的業者為主,現在則擴展到 服務全球的台商。希望充分發揮研發中心的功能性與服務項 目,提供全球台商所需的協助。

除了積極e化、不斷研發多功能性、高附加價值的競爭力產品, 張鴻加表示,在新應用材料的研發與電動自行車的突破上也是一大重 點。今年3月12日,自行車研發中心更與TUV Rheinland Taiwan(台灣德國萊因監護技術顧問公司)正式簽約成為策略聯盟 夥伴,針對台灣、大陸及越南的自行車台商,提供完整且快 速的產品驗證服務,期以最有效率且透明化的服務來滿足業 界的需求。

2001年是愛地雅艱苦的一年

談到愛地雅去年的營收表現與今年的展望,張鴻加總經 理表示,2001年是艱苦的一年,Schwinn/GT的破產對台灣自行車業的衝擊與殺傷力很 大,愛地雅亦是受害者之一,但慶幸的是,愛地雅在去年10 月就已轉虧為盈,順利撐過了這個考驗。如果沒有Schwinn/ GT的事件,去年對愛地雅而言,會是豐收的一年。2001年愛地雅台灣廠營收為11.47億台 幣,預計今年為12.13億。

展望今年,在愛地雅大陸廠已是滿單的情況下,內部財 測保守預估,今年大陸廠的營收可達14.57億台幣,初估年 總產量可達60.6萬輛,成長速度驚人。

大陸廠外銷滿單 內銷剛起步

張鴻加說,愛地雅東莞廠今年5、6月的單月出貨量可達 6萬~7萬輛(2003年車種),相較於去年12月與今年1月的單月出貨量 2.8萬輛,大幅成長許多。初估愛地雅2003年車種的出口將超過 100萬輛(車種年度)。至於大陸內銷方面,愛地雅在取得中共官方自 行車內銷批文後,為衝刺大陸內銷市場,與大陸十個省份的 自行車經銷商簽約代銷,將成為愛地雅打開大陸市場的起步。

張鴻加認為,大陸是一塊很有潛力的市場大餅,因此, 愛地雅亦開始建立銷售通路、進行試銷,但目前在外銷滿單 的情況下,愛地雅對於內銷市場不敢衝量,先求佈點卡位, 預估今年將有1萬輛的內銷量。

東莞廠產能不足 另購地建廠

張鴻加表示,面對訂單不斷湧入,而愛地雅東莞廠只有 60萬輛產能的窘境,擴廠增加生產線已是當務之急,因此愛地 雅預計在東莞的寮步鎮投資1.5億台幣購買150-200畝的土地,作為擴廠準備。

問到張總經理為何不前往華中設廠,反而繼續留在東莞 擴廠,張鴻加表示,愛地雅在東莞已有5年多的時間,基礎都 在東莞,且東莞廠逐年穩健成長(`98年營業額9800萬台幣、 `99年2.5億、2000年5.29億、2001年8億,今年目標12億以 上),所以沒必要跟著大夥再到華中湊熱鬧。加上愛地雅100% 外銷,在東莞零件取得方便(99%以台資零件為主)、出口也方便,且 5年來已培養不少本地的技術性工人,若移師上海,勢必再重新來過,成本 太高。

邊做邊投資的保守策略

秉持「崇本、務實、創新」的理念,張鴻加總經理經營企業一向採取專精管理與邊 做邊投資的保守策略,每一項投資在初期絕不投入大筆的資 金成本,堅持穩紮穩打,等賺錢獲利後再繼續擴充投資。張 鴻加表示,愛地雅一向的海外投資原則就是:投資3年若沒 賺錢,就馬上踩剎車。

到目前為止,愛地雅兩個海外廠皆已回本且有不錯的獲 利。以愛地雅東莞廠為例,當初採租廠策略,原始投資額才 6500萬,如今已回收好幾翻了!而主要生產Trekking車的愛地雅波蘭廠,當初也只投資 800多萬,佔19%股權,主要以接近市場、就近服務客戶為主,希望提供歐洲客戶更完整 的產品線服務,其年產能10萬輛,目前也是滿單狀況。

走自有品牌 提升研發能力

為了掌握更多的自主權,愛地雅也不斷朝ODM與自有品牌努力。初期將積極與世界 大品牌策略聯盟,以提升本身的研發能力,並擴充內部研發 團隊,依客戶需求作開發設計,以提高客戶的依賴度、降低訂單的流動性。張鴻加表 示,自有品牌是未來必須要走的路,唯有同時掌握製造技術 與行銷通路,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談到台灣自行車產業的前景,張鴻加認為,自行車是百年工業,即使10 0年後還是會存在,只要經營得當、成功轉型升級、產品有差異性,台 灣自行車產業還是有未來。做自行車是非常辛苦又薄利的行 業,張鴻加打趣說,如果想讓子孫體會錢難賺,讓子孫懂得 勤儉打拼,叫他去做自行車準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