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 --
最近「三通」又成為熱門討論的話題,台塑董事長王永慶不僅大聲疾呼開放三通的必要性,也在華航5月25日的不幸墜機事件後,表示三通可以避免類似不幸事件再發生。兩岸直接三通有助於落實兩岸產業分工,對設廠大陸的台商更是一大福音,但是政府有其政治因素與實際執行上的考量,必須謹慎規劃,才能締造雙贏。只是眼前看著頻繁奔波往返於兩岸的老百姓與商人如此勞民傷財,不免為浪費的時間與經濟力擔憂。
經濟力就是我們的競爭力,也是一種國力,由於大家長期努力所奠定的經濟基礎,才讓台灣在全球經濟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一旦失去了經濟力,很難想像台灣還有什麼優勢與條件來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因此,政府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且必須儘速研擬可行方案進行磋商討論,如此才能為台灣爭取更有力的談判籌碼和國際競爭力。
今年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上,國外買主似乎沒有往年的活絡,業者也感受到明顯的競爭壓力;反觀今年上海自行車展的參展家數與國外買主均有大幅成長,雖然大部分買主均由台灣轉道上海,但有少數是直接選定上海展。不難發現,台灣確實面臨快速失去競爭力的嚴重危機,如何避免客源的流失並保有我們既有的實力,是大家急需突破的課題。
全方位的競爭要有全面性的競爭實力,從品質、研發、服務、創新到資源的整合能力與行銷力都有待大家來努力,尤其人才、品牌和通路更是企業未來致勝的關鍵力。善用策略和整合資源確能提升我們的經營效益,因為硬體設備祇要有錢就可以具備,而軟體才是我們最大的利基,這也是我們和大陸產品最大的差異。雖然他們也正急起直追,但祇要大家認清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善用策略聯盟來達到借力使力的目的,台灣才能保持領先的地位。
過去,台灣的競爭力是製造優勢,多年來,台灣從洋傘、鞋子、成衣、自行車到電腦等外銷產品皆成功行銷全球,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然而現在,企業的競爭力已不再是製造,而是無形的資源!有品牌和掌握通路才能主權在握、操之在我,而不至於任人宰割;有差異化才能跳離價格競爭的漩渦。
此外,創新也是強化企業競爭力與活力的源頭,企業唯有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保有活力和新鮮,不要因為擔心被仿而停止不進,後有來者才能讓企業常存危機意識而更加積極往前衝。也只有跑在前頭的人才有優勢,因為領先在前面的人較有機會看更遠並認清方向、隨時靈活應變調整。
製造外移的同時,大家還是必須要用創新、轉型、技術來「深耕台灣」,才能穩固我們的競爭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