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被定位在勞力導向的框架中,在全球產業鏈中只能默默地耕耘,維持一定產量賺取一定利潤是傳統產業最大的期待。台灣自行車業歷經70年代快速成長,30餘年已然走下坡,在殘酷的市場法則之下,不能用過去巔峰的心境「等待」再一次經濟起飛的機會,業者的經營態度要跳脫傳統的井底,在一進一退、物極必反的原則下,才有機會從谷底開創新的明天。 文◎王金安
多元化的社會,維持傳統產業市場,並非一句「埋首苦幹」能解決,自行車業不能完全自動化,仍靠人力資源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產業結構無法完全擺脫傳統的桎梏,面對不變的本體,企業要活絡「變」的新思維及敏銳的觀察力,注重整體的格調,才能帶動企業成長。
會製造產品也得鋪設銷售的管道,認清市場、掌握顧客導向,突顯差異化的特色,訂定符合市場的行銷手段,是致勝的必要過程之一,除了有形行銷外,企業形象、格調、競爭力對於爭奪市場的戰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 1. 角色、形象 企業形象本身就是行銷策略之一,在任何場合中,企業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市場的關鍵,提升自己的專業形象,不斷地學習嘗試,培養專業的能力,散發誠信與自信,升高顧客的信服力,等值的產品要有等值的服務及等值的回收,即使消費者格調不一,據基本的商業法則原理,行銷策略的訂定也不能階級化,堅持企業服務精神、本體的格調,否則與海外企業交涉時先被眨低為次等公司,對內鋪銷高品質的產品,也會淪為菜市場喊價的悲哀,企業提振不起的敵人通常是自己的定位不明。 2. 多元化社會 小眾的格調
1. 自行車的優勢已失去 台灣的自行車產業自從`80年代,從日本手中接過BMX生產機會,歷經BMX、MTB、downhill相繼流行,技術、材質的突破。但新世紀全球化、新商業模式,有形的商品與無形的服務並重,台灣自行車業卻是生產的巨人,行銷上的侏儒,強勢的OEM、ODM卻少有自我品牌,自行車業也被打入「不入流」的勞力產業,加上市場緊縮,出貨量不若以往,原本預估十年走下坡的競爭優勢,會因大陸、東南亞勞力充裕而在2005年面臨危機。 2. 建立產業模式 自行車業頗為無奈的是`70年代出口導向政策,造就產業分工及OEM的全盛時代,但經濟巔峰期一過若無新的契機,只能眼見其漸轉下坡,全球只會「降價」的殘酷市場法則,加上產業鏈中傳統加工類又難以掌握上游的材料、下游的通路,`90年代台灣自行車業二十年的榮景鋪上層層陰影,產業不能只有「兵來將擋」的因應法則,而是要有一套完整的模式。
1. 情境管理 企業會面臨各項不同的狀況,掌握情境控制情境,用心統籌帷幄,有賴CEO的大智慧。自行車業面臨產地外移,通常都將焦點放在製造管理層面,忽略了企業內在的教育是否足以承擔這樣的轉變,有形的製造在變,人事心境也要隨著成長,否則景氣一轉,又得另覓新的基地。 客戶層面在意的是合理的價格及良好的品質,自行車業不能顧此失彼,在兩者當中尋求平衡的臨界點,並提供安定的供需法則,減少流行性市場一窩蜂的現象。 經營組合是企業的中樞,需用心攝取產業情境對公司的影響,並確立應扮演的角色,一流的CEO、領導人會改變經營層次及自我意念。若將產業以數學模式1至最高境界的10套入產業模式,管理階層需要有6以上才能兼顧其他,若以外移的方式對抗不景氣,原有6成的勝算再分出海外廠,喪失掉的部分如沒有完整的策略相抵,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危機。 2. 人生的空間 以前的產業經營模式,25%來自員工,25%來自外在經濟起飛的動力,今日外在的動力成為隱性動因,企業領導的考驗層層加深,提升心靈層次反成為另一個致勝的空間,跳脫傳統生活時代,儲備內在能源,活絡不一樣的思考模式,才能多方地思考企業成長的契機,而不是原地不動明哲保身,企業要動才有成長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