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核心競爭力

圖、文◎吳振標


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競爭的世紀,企業面對的是顛覆傳統、全然不同的競爭與挑戰,「改革」與「創新」成了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不二法門。因為現在企業要持續成長,光靠「取得更大的市場佔有率」已不足以支撐,企業必須創新思維,並追求在市場、策略、組織能力與管理之間的恰當平衡,才能持續成長並提升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指技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第二則是指包含管理在內的非技術性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可以支持一家公司的經營策略,達到公司長遠的目標與願景。如何支撐核心競爭力,進而實踐經營策略,以求達到公司願景,是現在企業面對競爭時的首要課題。企業最好不要只有單一的核心優勢,要有多重核心專長,才能應變。核心競爭力除了行銷、品牌與服務,未來幾乎是人力與腦力的資源競爭。

面對大陸取代台灣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台灣下一波的競爭力在哪裏?企業的下一步棋該怎麼下?找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好好發揮,是唯一的解。隨著產品低價化時代來臨,利潤愈來愈薄,經營成本卻愈來愈重,現在台灣的企業必須要賺管理、賺服務的利潤,而不是賺製造的錢。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從早期單純的代工製造,轉移成產品設計、製造管理,再到運籌協調與服務至上的供應鏈整合。現在的企業不能光只提供產品,更需要進一步提供客戶整體解決方案(Solution)。台灣企業的優勢在於完整的管理能力與產業群聚效應,這些是幾十年來台灣累積出來的優勢,非大陸企業一蹴可幾就能學會的。

在台灣,產業分工細密,什麼東西都有人做,而且協力廠都在附近,要找樣本、開模、加工、表面處理,或者討論meeting,都非常方便、又有效率,台灣這種群聚、快速、彈性的相互支援供應鏈是大陸比不上的。然而,現在台灣要競爭的,不是製造,而是後面的服務,不是價格,而是價質。即使同樣做代工,我們要做的是代別人不能做的工,而不是別人不想做的工!靠著代工培養壯大自己的同時,本身還必須具備很強的開發設計能力,這樣才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價值,這就是核心競爭力。

台灣的未來還是靠人才與腦力資源!我們看看外國企業的做法,荷蘭飛利浦公司在全球有6個研究中心,其中一個設在台灣。歐洲人用我們的高級人力,但我們卻在用別人的藍領人力。連最封閉的日本人現在也在世界各地廣設研究中心,以充份運用世界高級研究人才。我們的下一步,就是要學日本新力、荷蘭飛利浦等世界級企業,加緊培養一些開發研究人才,這是台灣長期必須要走的路。

台灣的優勢在於產品開發迅速,且與國際市場的互動與接觸相當密切,加上應變能力非常強。而大陸有廉價勞動力與許多豐富的資源,包括市場資源。因此雙方應該要好好整合,以大陸市場為基地發展壯大,進軍世界,最終在全球市場成長茁壯。

明基總經理李焜耀曾用「MSM」說明企業過去與現在的競爭力與觀念的演化:「以前重製造,講成本,是Make Money by Saving Money。現在講服務,打自有品牌與企業形象,得花錢行銷宣傳、建通路,變成了Make Money by Spending Money。」

面對無形資源競爭的時代,比的是人才、研發、技術、行銷與速度。充分發揮自我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不被取代或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