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陳柏如 最近業界不少人在傳說信隆大陸廠要開始組車?登門或致電求證的業者絡驛不絕,信隆董事長廖學金終於忍 不住跳出來喊冤,他說問這個問題的人實在是蔑視信隆公司的智慧!信隆的優勢在 零件製造,怎麼可能想不開去組車?那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與新信利各自獨立 信隆不會組車 無風不起浪,業界會有這樣的聯想,是因為生產車架的深圳新信利公司基於生 存考量,有意轉入組車以提升競爭力,而新信利的老闆廖學燦正是信隆董事長廖學 金的胞弟,因此業界才有此傳聞。對於這件事,廖學金表示,信隆並沒有投資新信 利,兄弟間各有各的抱負與理念,所以各做各的,強將信隆與新信利牽扯在一起實 在沒道理。因此,廖學金希望在此鄭重強調,信隆絕對不會組車!也不打算再增加 其他自行車零件的製造! 在大陸擁有三個生產據點的信隆,善用兩岸分工、資源整合的優勢,創造了自 己的車把豎管製造王國,也積極多元化發展,以延續企業的生命力與競爭力。信隆 集團去年大陸廠總營業額26億台幣,台灣廠近5億,今年信隆大陸廠的營收目標為 35億台幣,廖學金董事長說,努力、努力、再努力! 僅管單價不斷下滑,今年上半年信隆在車把方面的業績較去年同期成長14.8%, 前叉更成長了17.2%。廖學金董事長表示,在大陸經營,早期賺的是機會與製造利潤; 現在則要拼管理,靠優勢的管理來獲利;至於下一個階段,大家必須比創新與研發, 才能屹立不搖。 推行責任中心制 各部門既競爭又合作 面對三個廠,必須日理萬機的廖學金董事長採重點式管理,信隆集團全面推行 「責任中心制」的目標管理制度已有六年,信隆各廠每一個部門都是一個責任中心, 分層負責、盈虧自負,營造既競爭又合作的氣氛,將內部管理合理化、數據化、透 明化,並透過每個月的開會總質詢與檢討來改善。廖學金表示,剛開始在推責任中 心的制度時很辛苦,且工程浩大,幹部都得先上課、親自監督,上軌道之後,這套 管理系統反而變成公司的資產,對於內部控管與績效提升非常有幫助。廖學金說, 這是企業紮根的工作,遲早一定要做! 信隆台灣廠最早瘦身,廠房一半出租,目前員工80多人,主要做為信隆在開發、 業務與運籌管理上的後盾。成立11年的信隆龍華總公司兼車手部,主要生產車把、 豎管、座管、小把手、踏桿、快拆、束子等零配件,月產能達 600萬套,目前員工3100名,台幹17名,分為六大生產部門, 設備一應俱全、自製率極高。 多元化發展 跨足醫運產品 佔地13萬平方米的信隆松崗廠,主要分為前叉與運動/醫療器 材兩大事業部,前叉部員工2500人,醫運部員工600多人,台幹 10名,設有電爐、烤漆廠、壓鑄部(自己開模)、粉體/液體塗裝部 等,避震前叉自製率相當高,其鐵製前叉的產量居業界之冠。繼滑板車之 後,信隆去年又推出彈高跳產品,總銷售量超過50萬支。至於去年年初才開始 建廠的信隆太倉廠,去年底已正式投產,目前已上軌道,員工人數 1000人、台幹5名,主要產品為車把、座桿、豎管、前叉等,各式設備正陸續建置中。 平均半個月在大陸、半個月在台灣,對兩地奔波的廖學金董事長而言,要能運
籌帷幄,溝通、協調、看報表、開會檢討以及走動式管理是最重要的例行工作。廖
董事長說,信隆的優勢在於大規模量產以及長期以來國外客戶對信隆的信賴與支持,
但大陸急起直追的速度很快,所以信隆一直保持高度的危機感,時時調整步伐與策
略,希望藉由一連串內部組織管理的改造、合理化與健全化,能更加厚植信隆的實力
與根基。
|